贩夫走卒竟都成了汉朝的开国功臣,是大势所趋,还是偶然?
文化
历史
2025-02-06 21:14
湖南
汉朝初年,一些社经背景低下的人,竟都是一时之人才,成为了当朝的功臣将相,这种亘古未有的现象,是时势所趋,而不是偶然发生的。论功行赏,兼容并蓄
汉朝初年的大臣,只有张良是韩国宰相之子,出身最为高贵。其次则是张苍,他是秦朝御史,而叔孙通则是秦朝博士。再其次则是萧何,他是秦朝沛县县吏,而曹参、任敖是狱吏,周苛则是泗水吏,傅宽是魏国骑将,申屠嘉则是材官(武士、步兵)。其余的陈平、王陵、陆贾、郦食其、郦商、夏侯婴,原本都是平民;另外,樊哙以屠狗为业,周勃以编织为生,常为人吹箫、帮办丧事,灌婴是贩卖布匹的商人,刘敬则是挽车的拉夫。秦、汉之间是一个巨大的变局,在此之前,封建诸侯各治其国,国君、卿大夫都以世袭的方式,固守自己的职位。封建式微之后,战国群雄各自招揽人才,彼此交战。这其间,游说之士,如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人,都由平民晋升宰相;征战之士,如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人,也都由平民晋升武将。布衣卿相的格局,已由此开展,而后秦朝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原有的世侯、世卿更是荡然无存。秦朝的灭亡,以来自于民间的势力为主导,原战国诸侯的残余势力为辅助。而后楚、汉相争,原战国诸侯的土地,又再一次被切割、重划;残余的势力,又再一次被重整、融合。加上连年战争,社会各阶层的财富、权势,早已迭次翻动而重新分配。以上所述,固然是布衣卿相产生的大背景,但是布衣卿相的产生,也与刘邦领导统御的作风息息相关;因为一来刘邦是顺应时势,二来刘邦原本就是提三尺剑逐鹿天下的“布衣”。就地取材
第一:是刘邦为沛县人,早年生活在丰、沛一带,所以早期罗致的人才,都来自于丰、沛。第二:刘邦逐鹿中原,四处征战,于是沿途探访、吸纳人才;像张良、郦食其、郦商、韩信等人,都是经由这个方式得来的。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曾排有“十八侯”之位次。公元前186年,即吕后称制的第二年,吕后命陈平将列侯依序列表,藏于宗庙。其中所谓“十八侯”,依序如下: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从第一至十八也。
以上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所列前十八位次的开国功臣,如果依籍贯来观察,属于丰、沛的就有十人之多,而其余的人又都是转战各地时吸纳的,可见刘邦的领导统御,有就地取材的原则。论功行赏
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论功行赏,从高祖六年到十二年(公元前201年到前195年),陆续封了至少一百三十七名侯爵,《汉书》则说是一百四十三名。一、组成分子是以丰、沛为中心,并扩充成为关中以东的政治集团,这是反秦战争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