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大事小情都由朱元璋一个人来决定的话,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

文化   2025-02-04 22:34   湖南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南京西宫,遗诏命皇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朱元璋以布衣起兵,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明史》称赞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朱元璋驾崩之前发布遗诏,第一句话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远矣。”

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评价,我觉得其中“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八个字,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的心态。我们看到朱元璋做了很多非常明智的军事决定,夺取了天下,但是他也杀了很多人。我们谈历史不仅要谈一些正的价值或者是主张,也要吸取一些教训,所以我们要看一看朱元璋到底因为什么杀这么多人,他到底有哪些失策的地方。


◎节俭苛刻,臣子赤贫

首先,朱元璋非常勤政,也极为节俭,但是这方面我觉得他走入了一个极端,对大臣太苛刻。作为皇帝你自己可以节俭,但是对大臣不能太抠门。明朝官员的工资是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低的。一个七品县官一年的俸禄是90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70亩地的产量。

如果跟唐朝比较一下,唐朝刚开国时,实行“均田制”,政府给每一个成年男子100亩土地,可见朱元璋时期的一个县官所拿到的俸禄,还不如唐朝一个最普通的男丁能够收到的粮食多。

《明史》第一百六十四卷记录了庶吉士(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孔友谅给明宣宗上的一道表,里面说,“国朝制禄之典,视前代为薄。今京官及方面官稍增俸禄,其余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