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着抗美援朝的愿望当了兵,却从未踏足朝鲜的土地
文化
2025-02-07 20:47
湖南
我没见过我外公,谈不上有多少感情。我们之间的纽带是我妈,我妈退休后常不由自主地谈起,兄弟姊妹四人中,外公最疼的是她,语气中透着思念和无奈。妈妈出生在湖南湘乡,外公与外婆都是解放前的小学教师。妈妈是家中第二个女儿,四岁时,外公考上盐务局,去了邵阳任职。外婆既要教书,带着我大姨上学,又有身孕在身,怀着我小姨,无暇照顾我妈,就把她轮流寄养在亲戚家中,偶尔随探亲的外公一同前去接她回家团聚。妈妈对那段岁月记忆很深,她每每独坐在谁家门前的台阶上,看那些有说有笑的小伙伴们结伴去上学,心中无比的羡慕;唯有痴望青山绿水间的羊肠小道,期待外公的身影,想着自己做错了什么,以至于外婆不要她了。六岁那年的春节,我妈回家团聚,一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欢声笑语。坐在妈妈身边的外公,转头笑问妈妈,萍伢子,你想要什么?妈妈终于上学了,为了不给外婆增加额外的负担,她不仅努力学习,成绩次次年级第一;还抢着做各种家务,成了外婆的骄傲和离不开的小帮手。后来外公升职到盐务总局,去广州工作,只把妈妈带在了身边,所以妈妈的初中前两年是在广州完成。她也因此见识到了国民党在大陆大厦将倾时的最后时期,有一点记忆非常深刻,以至于到她晚年,在我夸赞台湾省的制度时,她总会提醒我:当时的国内局势瞬息万变,且格外不稳,但广州的国民党官员却日日笙歌聚会,席间拿来炫耀的主要是新娶的姨太太。外公在地方工作顺风顺水,到了总局见此情形,不由心生退意。终在退去海南岛后不久,外公提出辞呈,返乡继续当回小学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外公在镇上中学做教务长,妈妈在中学读书。高一时妈妈被来学校动员抗美援朝当兵保家卫国的宣传队的演讲,感动得热血沸腾,瞒着外公外婆报名参了军。部队又把他们这一批具有初高中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挑出来,直接送进了军医学院。所以我妈妈虽然是抱着抗美援朝,打击美军的愿望当了兵,却从未踏足朝鲜的土地。1956年整风时,外公被学校支书反复动员为公家提意见,帮公家改善工作作风。外公终于在会上发言说,领导应该多多提拔年轻人,放手让他们工作,给他们机会,犯错误改正然后进步。这个意见提出的结果,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外公因此被开除公职,且连累了外婆,夫妻双双被赶回乡下,重拾农活。外公似乎对此并不为意,给妈妈来信说身体更好了,精神也更愉快了。妈妈毕业后,分配在一座大型部队医院工作。那年,外婆来信说,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全家人饿得挖地里去年的菜根吃,妈妈又惊又慌。妈妈从参军开始,每月都会从津贴中分出一部分寄回家中作为补助,尤其是当二老不再担任教师后,寄的更多些。这时惊的是,那个全年都产粮有菜的鱼米之乡,怎么会忽然荒芜至此?慌的是幼弟尚小,二老年迈且不懂农活,一家人该如何度过荒年?于是妈妈不仅把大部分津贴寄回家里,并且连带把所有的粮票都寄了回去。也因此妈妈不得不把自己的饭量锐减,尽量从爸爸那里匀出很少一部分。没过几个月,原本漂亮活泼的妈妈已是面黄肌瘦,格外憔悴,寡言少语。爸爸知道原委,但毫无办法,食堂的饭菜严格定量,一人量两人吃,无论如何也不够,更何况妈妈那时已经怀上了我。所以爸爸对那时的记忆是,根本买不到糖和牛奶,只有天天拿着枪,满大院找鸟打,收获甚微。终于妈妈的同事看着不对,关心询问下,妈妈道出实情。原本妈妈不说出来,是想着自己家的难事,不应该对单位和同事开口求助,算是默默为国家分担一份苦难。哪里想到第二天妈妈就被院政委叫去,狠狠地训了一顿:我们正在多快好省地大搞建设,三面红旗高高飘扬,怎么可能出现农村没有粮食吃的情况?不许你造谣污蔑,蛊惑人心!若不是妈妈的业务能力强,爸爸的人缘极佳,妈妈那次几乎是灭顶之灾!当时的妈妈有苦无处诉,有冤难以申,在单位和同事的监督下,再也不敢给家里寄钱寄粮票,忍痛含泪自己吞!又不久,我出生了,只有四斤五两,在保温箱里度过了来到这个世界的前一个月。妈妈直到退休,才第一次回到故乡。跪在外公的坟前问外婆:爸爸是怎么死的?外婆说,那晚半夜,外公叫醒外婆说,饿得实在睡不着,能不能弄点儿吃的?外婆说晚饭时你的野菜团子非要给细伢子,现在家里一贫如洗,哪里去找吃的?你再忍忍,天亮我去地里给你找。妈妈一声长痛,扑倒坟前。她说她早知如此,但一直不敢问。她说她一辈子只扑在爸爸怀里两次,一次是幼时要上学,亲情的温暖和希望;一次就是这次,痛彻心扉……后续朝鲜战争,我会接着更新。最后给大家推荐本文的参考资料《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本书是一部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有关朝鲜战争的综合性著述。下方是正版链接,对朝鲜战争内幕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人穷卖艺,对其他经典书籍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看我经常推荐的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