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与残酷是相对的,但却同时存在于帝王身上
文化
2025-02-08 23:27
湖南
![]()
仁慈”与“残酷”是相对的,相对于项羽,刘邦是仁慈的;相对于吕后,刘邦也是仁慈的。但“仁慈”或“残酷”本身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同时存在于刘邦身上,但常因人、因事而有不同的表现。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攻破项梁的部队,紧接着就渡过黄河,北上袭击赵国,又大破赵军。当时赵歇当赵王,秦将王离将赵歇围困在巨鹿。项梁被攻破之后,楚怀王十分恐惧,就迁往彭城。将吕臣、项羽的部队合并,由自己统领;命沛公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的民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又进号鲁公;以吕臣为司徒(军务首长),以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宰相)。赵国受困于王离之后,数度求救于楚怀王,怀王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北上,以救援赵国。另一方面,则派刘邦往西,进击关中(今陜西中部,秦朝的根据地)。而且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的将领可以称王。原先秦军兵力强大,常四处攻坚,楚怀王所属各将领都认为进击关中,必定遭受强大阻力,将不利于军情。只有项羽因为叔父项梁被杀,心中怀恨,所以自告奋勇,愿与沛公刘邦西行入关。楚怀王与诸将商议,得到一致的结论:“项羽强悍、凶残,杀伤力大。他进攻襄城时,没留下活口,居民全被坑杀,所经过的地方无不破坏殆尽。而且楚军曾经数度发动攻势,如以前的陈王(即陈胜)、项梁,最后都失败了。不如换一个年长的人,以仁义为号召,向关中父老晓以大义。关中父老长久受到奴役,要是真有年高德劭的长者出面,不加以剥削、侵犯,可望加以平定。项羽强悍、凶残,不能派他去;只有沛公一向宽厚,是年高德劭的长者,适合派他去。”于是刘邦受命集结陈涉、项梁留下的部队,由砀郡开拔。刘邦当年四十九岁,相对于二十五岁的项羽,的确是长者;而相对于项羽屠城、坑杀的战略,刘邦的确比较仁慈。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秦王三世子婴投降,刘邦只将子婴囚禁;然后封存宫殿财宝,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两个月以后,项羽入关,杀了子婴,强掳妇女,劫掠财宝,然后焚烧咸阳宫殿,火势竟然三月不绝。而在项羽入关之前,已下令坑杀投降的秦军二十几万人。相对之下,刘邦比较仁慈。但是,仁慈只是相对性的概念,刘邦毕竟还是有残酷的一面。屠杀叛军
公元前一九六年,刘邦因陈豨叛变,出兵在邯郸一带围剿。陈豨的将领侯敞率军万余人,在邯郸外围打游击,王黄屯驻在曲逆。张春则渡过黄河,攻击聊城,汉军将领郭蒙就与齐国将领联合,挥军迎战,击溃张春的部队。另一方面,太尉周勃经由太原,平定了代郡一带,然后进击马邑,无法攻克,就再度集结重兵,作屠杀式的攻击。陈豨的将领赵利驻守东垣,刘邦率兵攻击,经过一个多月无法攻下,东垣的部队又大骂刘邦,刘邦极为愤怒。后来东垣投降,刘邦下令:曾经辱骂刘邦的人,一律斩首,其余的则予赦免。其实,刘邦西行入关之前,在颍阳,曾屠杀全城军民;在武关,又屠杀全城。如今周勃屠城,必然是刘邦能接受的举动;而刘邦对待降卒,杀与不杀,竟然取决于骂与不骂,当然背离了理性的原则。毕竟两军交战,兵戎相见,口出秽言是极其自然的事。刘邦不满陈豨叛变,迁怒于已经投降的士卒,拿诟骂当借口,发泄积怨,可以说是过当的情绪管理。可见“仁慈”、“残酷”,只是刘邦“此一时”、“彼一时”的相对性举动,不算是刘邦与生俱来的绝对性特质。捉大而放小
刘邦最残酷的行为是屠杀功臣,诛灭异己,但是比起吕后的赶尽杀绝,刘邦相对仁慈;尤其刘邦最主要的目的是排除异己,在行动上还能分清大小,明辨首从。释放蒯通
韩信想串联陈豨,在宫廷发动叛变,但事机泄露;吕后用萧何之计,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公元前一九六年,刘邦出击陈豨之后,回到长安,知道韩信已经被杀,一边高兴,一边又觉得可惜(韩信的确是刘邦不得不服的军事天才),就随口问道:“韩信死前可说过什么?”吕后说:“韩信说他没有采用蒯通(曾劝韩信造反)之计,是一件遗憾。”刘邦知道蒯通是齐国辩士,于是就下令逮捕蒯通。蒯通被解送长安之后,刘邦问他:“你教唆淮阴侯(韩信)造反?”蒯通说:“对!臣的确劝过他。但是那家伙不用臣的计策,才会有被杀的下场。如果那家伙采用臣的计策,陛下怎么能杀得了他?”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