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期间,日本跟中国武力差距很大,日本军队已经开坦克车拿机关枪,中国军队还在骑马拿大刀,拿清朝时代的枪,美国与日本开战,是在1941年后。从1937年日本全力侵华,到美国对日本宣战,期间有四年的时间,日本在四年之内为什么无法亡华?二战时,中国军队的装备并没那么大家想象中的差,有一些部队已经装备了德式毛瑟步枪,也有德国火炮。清朝甲午战争虽然中国败给日本,还赔了一屁股款,但毕竟家大业大,各地的家底还是很多的。所以没有几年,很快就又在袁世凯手下建起一批全德装备的北洋新军,这批新军的武器比日军还好。但在辛亥革命后,全国乱局,各地税收都被军阀扣留还常常加征,而这些军阀收上钱来,还往往用来花在内战上。军阀们内战到连外国都看不下去,外国共同推出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搞到连步枪都无法进口。所以当年军阀混战中,竟有手枪部队的出现,就是因为买不到步枪而只能用手枪上阵。不要小看手枪,当年手枪部队的出现,可是一战就击溃敌军,就可知道当时多数军备之烂了。后来国共北伐之所以成功,除了人心士气,更重要是苏联的武器军火援助。苏联为了推动世界革命,打倒资本帝国主义,慷慨援助中国,送来当时较好的武器装备。可是国共分裂后,老蒋就与苏联闹翻,在外交上重新投靠了资本主义阵营。日本搞出九一八事变后,老蒋开始准备对日决战,以资源交换而找来德国援助。德国的军事顾问来到中国,武器装备也输入中国。老蒋想法和当年袁世凯编练新军一样,先编成教导部队,然后逐步扩编。从教导团到教导师,从一师到两师到四师到八师到十六师到三十二师到六十四师,同时从德国进口全厂生产机具,以便在中国自行生产德式枪炮武器装备部队。抗战中使用的德式毛瑟步枪,其实就是来自德国的全厂进口机具所生产。然后当军队足够强大时,就可以伺机反攻东北,对日决战。所以老蒋在九一八后,让嫡系军队深入西南军阀势力范围,准备抗战后方的建立。日军当然也看出老蒋意图,所以才会设法拉拢德国,切断中德之间的合作关系。最终1937年中日两国开始大规模冲突时,老蒋的德式军队计划尚未完成。像是德式火炮工厂就还没在中国建立。德国却因与日本走近而断绝中德合作关系。但中国毕竟在德国顾问与军备资助下,已经建立了整个抗日的战争计划。所以抗战若是早两年发生,中国可能会输;若是晚两年发生,日本可能难有优势。1937年日本全力侵华时,中国其实已经建立了西南大后方,也可以自制一些先进军火。因而中国可以具有对抗日军入侵的基本实力,才有可能进行“以拖待变”而撑过四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全力建设东北成为重工业军火生产基地。因而抗战时大量日军可以东北为补给基地而南侵中国。而中国必须争取时间在日军占领长江中游前,将长江下游的军经设施后撤到上游四川。如果日军大批集结,以东北为补给后方,自北而南杀过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到武汉,在中国尚未来得及将军经设施运过武汉前,就截断军民后撤之路,抗战就输了!所以老蒋进行淞沪会战,将许多日军部队吸引到长江下游。而且在华北会战上,决堤黄河而造成不利进攻的黄泛区,以阻挡日军的北方攻势。以这样的战略态势与血肉牺牲,争取了沿长江水运后撤运输的宝贵时间。然后有了完备后撤的种种基本生产线,才有可能进行“以拖待变”而撑过四年。最后,抗战初期面对优势日军,中国军队很快就消耗掉许多军武装备。是苏联援助,帮助国军挺过初期劣势局面。像是空军,苏联不止是援助飞机,连飞行员都派来中国参与作战。反而美英在抗战初期并不热心抗日,英国甚至为了不得罪日本,还会切断边境运输。而苏联部署在远东的红军,吸住了大量日本关东军守卫东北,这也大大减轻了抗战的压力。所以中国抗战能撑过四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除了抗战军民的无畏勇气与牺牲意志,关键因素是在战前德国合作与战时苏联介入,美国是到后来才慢慢介入。没有德国与苏联的外力加持,中国不可能独力撑过漫长的苦战阶段。若您还对二战历史意犹未尽,再次推荐《二战史诗三部曲》这本书,这书的作者就是当时的战地记者。他曾随同美国第八、第九空军参与过14次轰炸行动,亲历了诺曼底登陆,并跟随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欧洲战事结束后,他又奔赴太平洋战场前线进行报道。随后,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二战史诗三部曲》写作。
冷战高峰时期,他为追寻历史真相,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的档案,证实了希特勒的确在柏林战役中已经死亡,并关注人的命运,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和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附上正版链接,喜欢二战史的朋友不要错过↓↓↓
人穷卖艺,对其他经典书籍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看我经常推荐的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