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电池论文赏析】华南理工大学梁振兴教授Angew:操控聚集电化学构筑高性能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文摘   2024-12-02 07:02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永不失联


论文赏析

第一作者:向志朋

通讯作者:梁振兴、傅志勇、万凯 

通讯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谢华南理工大学梁振兴教授团队(第一作者:向志朋博士)校稿!

成果简介
有机分子是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ORFB)中的储能单元,其中溶液态分子聚集行为至关重要,但很少被研究。本文中,华南理工大学梁振兴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吡啶盐分子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溶液中有机分子的聚集与操控。理论计算和物化测试结果表明:首先,受溶剂化效应、轨道重叠和色散相互作用的驱动,单电子还原态自由基在高浓溶液中发生聚集;其次,聚集可以通过分子工程策略进行操控,引入静电斥力或分子内扭矩可显著抑制分子聚集;第三,还原态自由基的聚集导致分子SOMO能级降低,且聚集数与其热力学电位偏移呈线性标度关系。基于此,浓度的增加导致电池的电压降低,不利于能量密度的提升。本文提出了操电化学的分子工程策略,抗聚集可有效打破上述标度关系,促进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构筑。

相关成果以“Manipulating Aggregate Electrochemistry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Redox Flow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汇聚液流电池科研人员超1200人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邀请进群

(备注:单位名称姓名电话、进群)

研究背景

电化学活性有机分子因其可调的分子结构和电子性质而在近十年中受到广泛关注,储能应用方面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子工程方面的研究大力推动了有机氧化还原流电池(ORFBs)的展。分子特性,包括水溶性、氧化还原电位、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可逆性,可通过调分子结构进行精细调

除了分子本身以为,分子聚集体也被认为对分子理化性质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浓溶液中。聚集的形成源于电活性有机分子共轭离域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ORFBs运行时,电活性有机分子的结构随其荷电状态经历剧烈的演(如平面性、电荷密度和电子种群),从而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

以紫精为例,其还原态自由基的单电子离域在整个吡啶环促使溶液中自由基通过π相互作用发生聚集。分子聚集体和局部有序相的性质不同于离散分子的性质,在分子和器件尺度上均会影响ORFB的性能。首先,聚集会影响甲基紫精自由基的轨道能级,使电池电压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发生下降,这表明通过增加浓度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分子聚集行为抵消其次,吡啶自由基的自缔合会引发后续的歧化反应,影响分子与电池的稳定性第三,分子聚集增加溶液粘度,阻碍流体流动,降低电池的能效。因此,操控分子聚集对ORFB具有显著意义,但目前相关方面研究仍非常缺乏

针对上述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梁振兴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在分子引入静电斥力扭曲几何结构,设计了一系列抗聚集吡啶鎓衍生物。模型分子包括乙基紫精二氯化物((EV)Cl2)、丙基紫精二氯化((PV)Cl2),1,1'-[3-(三甲基铵)丙基]-4,4'-联吡啶鎓四氯化[(NPr)2V]Cl4),3,10-二甲基-6,7-二氢联吡啶并[1,2-a:2'1'-c]吡嗪二氯化(DDPy)Cl2)和6,7-二氢吡啶并[1,a:2'1-c]吡嗪二氯化物(DPy)Cl2)。上述分子具有不同结构特征,包括取代基、电荷数和骨架构象,有助于阐明和操控聚集行为。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氧化态吡啶阳离子在溶液中离散形式存在,而单电子还原自由基表现出结构依赖的聚集行为。电化学结果表明操控聚集对电池性能有实质性的影响。如在水溶液中,(DPy)Cl2的聚集比(EV)Cl2得多因此当浓度从10 mM增加到1000 mM时,前者产生的电压降0.03 V)显著小于后者(0.15V)。

核心内容
1、构建吡啶电解液数据库

1. (a)模型吡啶衍生物;(b)吡啶衍生物氧化态和单电子还原态的分子构象;(c)静电势分布

1a为吡啶衍生物模型。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分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结构演化。结果(1b)表明吡啶鎓阳离子具有非平面构象,二面角分别为32.5o (EV2+)33.3o (PV2+)33.4o ([(NPr)2V]4+)22.0o (DDPy2+)23.9o (DPy2+)EV2+PV2+[(NPr)2V]4+具有相同的共轭骨架,从而表现出相似的二面角。由于接枝了乙基DPy2+DDPy2+具有较小的二面角。在得到一个电子后,所有分子的平面性增强,二面角分别0.35o  (EV+•)0.10o  (PV+•)1.6o ([(NPr)2V]3+•)12.7o  (DDPy+•)13.3o  (DPy+•)。平面结构促进了电子在吡啶环上的离域,有利于分子聚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扭曲构象2,2'-联吡啶衍生物(DDPy+•DPy+•)具有较大的二面角,因此不利于聚集。

分子静电势分析(1c)显示所有分子都带正电荷。对于氧化态吡啶阳离子,表面势最小和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烷基侧链和吡啶氮周围。对于单电子还原自由基,表面势与阳离子相比有所降低最小区域分布在吡啶环内。静电势结果表明自由基之间弱的静电排斥力有利于分子的聚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接枝了正电荷官能团,[(NPr)2V]3+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电势,阻碍了聚集。基于上述分析,在运行ORFB时,有机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显著影响分子聚集行为

2、电化学聚集态研究平台

2. (a)模型吡啶衍生物的循环伏安曲线(b)扩散系数与表观分子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循环伏安图(CVs)(2a)显示所设计的吡啶盐衍生物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五种分子的半波电位和稳态电流明显不同,分别归因于取代基的推拉电子效应和扩散系数的不同。将计算获得的扩散系数与表观分子量相关联(2b),可以看出数据点正好符合建立的线性关系(公式1),说明电化学聚集态研究平台的可靠性。

lgD = −0.58 lgM − 3.76 (公式1

3、电化学行为

3显示了吡啶鎓阳离子的浓度归一化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s)。结果表明,吡啶鎓阳离子在1.0-100 mM的浓度范围内产生了基本相当的稳态电流,当浓度进一步增加至500 mM时,电流发生了显著下降,这是由于溶液粘度增加导致的。电位的变化可归因于单电子还原自由基的聚集行为调控了分子的能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吡啶鎓衍生物的电位偏移程度不同,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聚集行为。

3. 吡啶阳离子的浓度归一化LSVs(a) EV2+(b) PV2+(c) [(NPr)2V]4+(d) DDPy2+(e) DPy2+

4显示了单电子还原态自由基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s)。与阳离子相比,自由基表现出较小的稳态电流,即使在低浓度下。以EV+为例,在1.0 mM下的稳态电流2.90 nA,小于其氧化态EV2+的电流(在1.0 mM下为3.50nA)。结果表明EV+的扩散系数较小,来自于自由基间的自缔合行为。随着浓度增加观察到电流显著下降,表明发生更严重的聚集。

4.吡啶单一自由基的浓度归一化LSVs(a) EV+(b) PV+(c) [NPr2V]3+(d) DDPy+ (e) DPy+

4、聚集行为

5a所示,吡啶鎓阳离子在1.0-500 mM的浓度范围内的聚集数约为1,表明由于强静电斥力,阳离子在水溶液中保持离散状态。相比之下,自由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行为(5b)。首先,观察到聚集数超过1,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聚数遵循DPy+•<[NPr2V]3+•<DDPy+•<EV+•PV+•的顺序。对于4,4'-联吡啶自由基,EV+•PV+•的聚集数相似,但远高于其他三种自由基。它们相似的浓度敏感聚集行为在于分子的平面共轭结构,使自由基产生平行位错的聚集体。而[(NPr)2V]3+•聚集数要小得多,在1.0500 mM的聚集数分别为1.22.3这一较弱的聚集源于正电荷基团赋予分子强静电排斥力。对于2,2'-联吡啶自由基,DDPy+•DPy+•1.0 mM时聚集数分别1.21.1,在500 mM时略微增加到2.62.0。与EV+•PV+•相比,两者较小的聚集数可归因于分子具有扭曲构象阻碍聚集。此外,DDPy+•表现出比DPy+•更明显的聚集行为,表明供电子甲基有利于电子离域,增强自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述结果表明自由基在溶液中具有浓度敏感的聚集特征,但可以通过操控分子结构进行调节。

5.聚集数:(a)吡啶阳离子;(b)吡啶自由基(c)电势位移(ΔE1/2)与聚集数的关系

5c显示了电位的偏移(ΔE1/2)与聚集数的关系。所有五种分子的热力学电位和聚集数之间存在标度关系。电位的正移归因于在聚集导致分子单电子占据轨道(SOMO)能级的降低。

6吡啶鎓阳离子和自由基的浓度归一化紫外-可见光谱。EV2+PV2+[(NPr)2V]4+260 nm出现吸收带(6a),归因于π-π*跃迁。它们相似的紫外吸收源于分子骨架中相同的共轭作用。4,4'-联吡啶阳离子相比,DDPy2+DPy2+的吸收峰分别红移到322312 nm。红移表明DDPy2+DPy2+的分子平面性高于EV2+PV2+[(NPr)2V]4+,这DFT结果一致。更重要的是,当浓度增加时,五种阳离子吸收峰没有发生变化,表明阳离子在溶液中保持离散状态,电子结构没有变化

6.(a)吡啶阳离子(b)吡啶单醛基的紫外-可见光谱

而对于自由基,其紫外-可见光谱随浓度增加发生显著变化(6b)。4,4'-联吡啶衍生物EV+•PV+• 1.0 mM时产生600550 nm两处吸收峰,分别来自离散自由基及其二聚体。随着浓度的增加,600 nm吸收峰减弱,550 nm逐渐占主导地位,表明二聚体的比例增加。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加至25 mM吸收峰移动到525-527 nm,表明形成了多聚体。对于[(NPr)2V]3+•,在1.0 mM时,其离散自由基的吸收峰超过了二聚体的吸收峰,表明自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随着浓度的增加二聚体的峰值变强,表明产生了更多的二聚体。上述结果表明[(NPr)2V]3+•的聚集行为比EV+•PV+•弱得多,与电化学聚集数的分析一致。对于2,2'-联吡啶自由基DDPy+•DPy+•分别在391380 nm出现吸收峰,来自于离散自由基。观察到吸收峰随浓度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它们在低浓度下的聚集较弱。

5、分子相互作用

以自由基的二聚体为模型研究了自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7a)表明所有自由基均以平行位错模式聚集。自由基二聚体的相互作用能EV+•≈PV+•>DDPy+•>[NPr2V]3+•>DPy+•,与电化学结果一致。

7. (a)自由基二聚体的结构和相应的相互作用能;单自由基和二聚体的(b) SOMO能级

7b显示了自由基和二聚体的SOMO能级。结果显示自由基SOMO能级DDPy+>EV+≈PV+>DPy+>[NPr2V]3+,表明在自由基聚集导致分子SOMO能级降低。因此自由基更难被氧化,这与电化学实验中热力学电位正移相互验证

6、分子聚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8显示了不同浓度电活性分子102501000 mM)的充放电曲线。可以看出对于(EV)Cl2(DPy)Cl2,相同荷电状态下的充放电电压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浓度从10 mM增加到1000 mM时,(EV)Cl2(DPy)Cl2的电压降分别为0.150.03 V上述结果显示对分子聚集的操控可降低电池能量损失,特别是在高浓电解液中,有利于构筑高能量密度的ORFB

8.不同浓度下添加(a)EVCl2(b)DPyCl2ORFBs的充放电曲线
结论展望
本文应用分子工程策略调控吡啶盐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引入静电排斥力或扭曲几何构型可有效地抑制分子聚集,从而降低高浓度电解液的电压损失,该研究工作为构筑高能量密度ORFBs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信息

Zhipeng Xiang, Tianlu Ren, Mingbao Huang, Wenjin Li, Liwen Wang, Kai Wana, Zhiyong Fua, Zhenxing Liang ,Manipulating Aggregate Electrochemistry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Redox Flow Batteries2024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6184


近期客户论文合集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天津工业大学马小华发表JPS:以三蝶烯为交联剂的交联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以提高化学稳定性和离子选择性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团队发表ACS AEM:盐酸胍调节负极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赋能铁铬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王刚/王瑞林团队发表AMI:用于钒液流电池的含有柔性聚磷腈衍生物的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膜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老师发表JES:液流电池-不对称设计分析与研究方法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曲阜师范大学张雨霞发表JMS:通过共价有机纳米片交联氧化石墨烯增强SPEEK膜选择性用于VRFB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冯大卫发表Nature:软硬两性离子添加剂助力卤化物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上海交通大学纪亚团队国际顶刊Joule(IF=38.6)发表液流电池氧化还原靶向反应调控研究成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曲大为教授团队发表JES:不同温度下钒液流电池实验与模拟的综合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晓宏教授团队发表Angew:亚铁氰化锂降本增效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安交通大学何刚教授团队发表ESM:锁定共轭平面含硫紫精,赋能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教授团队发表JES:含自合成三酸酐单体的支化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于钒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王刚&王瑞林团队发表ACS AMI:一种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含磺化多孔材料的新型磺化聚酰亚胺复合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浙江大学郑梦莲教授发表JES:不对称支持电解质策略用于缓解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的不平衡问题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JES:钒液流电池导流优化设计的数值分析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徐州工程学院钱彭华团队发表JES:钒液流电池用交联穿插结构调控的高性能两性聚醚醚酮复合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曲阜师范大学张雨霞团队发表JMS:钒液流电池用含阳离子共价有机纳米片的超高离子选择性复合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教授团队发表JPS:具有支化结构和独特二胺单体的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发表CEJ(IF=13.3):基于仿生机制的不同阻块液流电池流场设计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王保国教授团队发表Angew:用于液流电池的高稳定性和高选择性自支撑共价有机聚合物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教授团队发表Angew:基于空间位阻调节的高稳定性全铁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江苏大学徐谦教授团队发表JES:基于分形流场改善非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EA:析氢反应对全钒液流电池性能影响的评价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常州大学汪称意教授团队发表APM: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丙磺酸和十八烷基侧链功能化的聚(联苯哌啶)两性膜


【论文赏析】恭喜我司客户上海交大纪亚团队发表JES:带有聚多巴胺桥接PTFE纳米颗粒的高性能SPEEK膜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深圳理工大学梁国进老师发表CS: 基于加合物化学具有局部高碘浓度层的复合膜以实现高度可逆的锌碘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天津大学赵力&邓帅教授课题组发表JMCA: 将热再生电化学循环和液流电池相结合的新型高效集成系统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哈尔滨工业大学卢松涛/张红团队发表JMCA: 水合共晶溶剂同时调控碘转化及锌沉积构建锌碘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安交通大学杨卫卫教授发表JES:一种用于钒液流电池的高性能和超稳定的分级嵌套网络孔隙碳电极的开发方法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天津大学李彬团队发表ESM: 通过仿生多级配位环境构建策略实现稳定的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李劲超团队发表ACS AMI: 用于VFB的交联型含氟磺化聚酰亚胺膜的构建和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大李昊龙教授发表Angew: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团簇的超分子修饰Nafion膜用于高选择性质子传导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JES: 基于新型螺旋流场的钒液流电池传质性能数值分析与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大连理工大学朱秀玲教授发表CEJ:采用磷酸预溶胀策略构建酸掺杂含氟聚(芳基吡啶鎓)膜实现高性能钒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JES: 运行工况对钒液流电池容量的影响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红团队发表JPS: 一种用于锌-碘液流电池的双功能电催化石墨毡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元家树发表Small:从退役LiFePO4到NaFePO4—连续流电化学合成橄榄石结构NaFePO4材料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宁波工程学院元家树团队发表ACSANM:连续流动-电化学耦合反应技术制备纳米金属颗粒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马小华团队发表JES:通过ZIF-8诱导的物理交联同时提高全钒液流电池的H+电导率和H+/V4+选择性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王刚团队发表Polymer:一种含咪唑环的低钒离子渗透率新型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于全钒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中科院张锁江院士团队发表NE:加入LLZTO填料的离子交换 Nafion 复合膜可实现高倍率锂浆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重大周小元发表Nanoscale《高效催化剂与配对反应组合在超低电压下实现安培级CO2电解制备化工原料》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卢少微/刘兴民团队发表JES:在MXene片上原位生长CoO修饰全钒液流电池电极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蒲雄发表CN:核壳结构Ni/NiO正极材料助力高性能锌溴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蒲雄发表JPS:使用具有催化作用的Co-N-C复合阴极提高锌溴液流电池的效率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大连理工大学朱秀玲教授发表JMS:通过侧链工程构建用于高效钒液流电池的高性能氟聚(芳基哌啶鎓)离子交换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南京大学金钟/刘玉竹课题组发表JACS:超稳定吩嗪二氧烷酸的筛选及其在高容量水系液流电池中的应用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课题组发表NCM:铋纳米颗粒负载的氮掺杂石墨毡用于稳定高效的铁铬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房文生团队发表2024年Nature:质子交换膜系统中持久的CO2转化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南京大学金钟/刘玉竹课题组发表ACS:具有水溶性氨基酸侧链的仿生萘醌两性衍生物用于高稳定性水系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发表ECS论文:钒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副反应的实验验证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曲阜师范大学发表《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高离子选择性磺化聚醚醚酮/多两性离子功能化氧化石墨烯杂化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曲大为教授团队发表JES论文《用于增强传质和降低压降的钒液流电池双螺旋流道》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赵雪冰课题组发表CEJ论文:《转化液流燃料电池为高效氧化HMF生产FDCA的可控反应器》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赵雪冰课题组发表CEJ论文:《使用电沉积修饰泡沫镍阳极用于高效FDCA和电能联产的液流燃料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仲欣发表ACS Catalysis论文《钌掺杂对碳化钼硝酸盐还原活性的摆动析氢作用》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仲欣发表AMR论文《用于流水线生产的单原子催化剂工程:从催化剂设计到反应器理解》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李昊龙发表NL论文《通过超分子对Nafion进行离子-纳米相混合以增强其在液流电池的质子选择性》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重庆大学周小元发表论文《强耦合的Ag/Sn–SnO2纳米片在安培级电流下将CO2还原为纯HCOOH溶液》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李昊龙发表NL论文《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自组装构建的离子选择性纳米屏障电解质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赵雪冰课题组发表CEJ论文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化工大学谭占鳌课题组发表JPS论文《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蛛网仿生流道设计》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武汉理工大学熊斌宇团队发表JES论文:基于门控递归单元神经网络的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流量感知数据驱动模型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发表JPS论文:一种用于全钒液流电池含有具有高化学稳定性的柔性脂肪族段的磺化聚酰亚胺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大连理工大学发表液流电池高水平论文:采用高性能氟化聚芳基哌啶膜实现高效耐用的钒液流电池


详细了解

液流电池材料/单电池夹具/电堆/测试系统产品

点击武汉之升新能源官网

www.whzs-vfb.com

武汉之升新能源订阅号
武汉之升新能源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液流电池测试整体解决方案,定制化提供液流电池核心材料、夹具及测试系统、电堆及测试系统、液流反应器、相关配件等产品。 本公众号为公益性平台,专注液流电池领域的论文赏析、专利分享、科普干货、人才招聘、成果推广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