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电池论文赏析】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院士JPS:液流电池用全氟离子交换膜微缺陷的检测与修复

文摘   2024-11-30 08:27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永不失联


论文赏析

第一作者:Honghao Qi

通讯作者:赵天寿

通讯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
鉴于厚度约为20-50μm的聚合物膜容易受到微观缺陷的影响,降低了电池的能量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保压装置和热压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和修复有缺陷的膜。例如,在100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约100-μm针孔的膜表现出77.5%的低库仑效率。然而,通过修复缺陷,库仑效率可以提高到96.3%,从而达到未损坏的原始膜的水平(96.4%)。此外,2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修复膜组装的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在100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为71.1%,接近原始膜的72.2%。从各种特征来看,修复后的膜表现出与原始膜非常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

相关成果以“Detecting and repairing micro defects in perfluorinated ion exchange membranes for redox flow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

汇聚液流电池科研人员超1200人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邀请进群

(备注:单位名称姓名电话、进群)

研究背景
膜厚度的减小会导致机械强度下降,并且薄膜在制造过程中出现缺陷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例如,在流延过程中,环境中的小颗粒(尺寸为几十微米)在通过辊时可能会附着在膜表面上,导致在收卷时形成微缺陷(1a)。此外,在电池组装过程中,石墨毡或碳布通常用作RFB中的电极,碳纤维有刺穿膜的风险(1b,进而加速离子交叉污染1c)。同时,研究人员通过改性碳纤维引入更多的活性物质的反应位点包括在碳纤维表面负载碳基催化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粒子和碳球)掺杂杂原子氮、硫、磷,沉积金属Bi等)金属氧化物(Mn3O4MnONiCo2O4等)、氮化物和碳化物(TiNTiCB4C等催化剂然而,提高电极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碳纤维刺穿膜的风险。

1在膜中形成微缺陷的潜在原因,包括(a)的膜合成过程或(b)的电池组装过程(c)膜上的缺陷加速了离子的交叉污染

对于未损坏的原始PFSA膜,质子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水合离子通道传输(2a)。尽管膜中存在微小缺陷(2b),电池仍能继续工作。然而,因为电解液中的活性物种由于正负侧之间的压差而穿过微通道,导致库仑效率和容量保持率显著降低。VRFB中的容量衰减的因素包括离子交叉、空气氧化和析氢副反应。其中,离子交叉已被确定为容量衰减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受损的膜加剧了电解液的交叉,导致容量衰减增加。当缺陷达到宏观水平时,正负极电解液迅速发生作用,导致内部短路,电池无法充放电(2c)。然而,膜内的缺陷很难检测,特别是在包含几十个单电池的电堆中。因此,拆除电堆和更换所有内部的膜是必要的,但增加了维护和材料成本。此外,对这些膜的回收通常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溶解和重铸步骤。因此,提出一种能够精确诊断和修复缺陷膜的策略,以加快VRFB储能成本的降低是至关重要的。

2不同直径和离子转移的缺陷的示意图,包括(a)纳米通道(b)微缺陷(c)宏观缺陷

在这项研究中,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和修复RFB膜缺陷的检测装置和方法。基于发现汽车轮胎缺陷的概念,设计了一种透气性测试夹具。该夹具旨在通过测量膜的保压能力来识别微观缺陷。随后,提出了一种热压方法来修复微缺陷。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缺陷膜,所提出的修复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电池性能,包括库仑效率和容量。修复有缺陷的膜后,VRFB的库仑效率(CE)在100 mAcm-2时可以恢复到96.3%以上,达到新膜的水平。
核心内容
1.检测膜缺陷的新方法

膜上的缺陷导致VRFB的电化学性能下降,特别是由于离子交叉的显著增加而导致CE的降低。用厚度为50 μm的完整膜(N-212)组装的VRFBs,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cm⁻2时,通常表现出CEs高于96.0%,样品1的电池性能是正常值1)。然而,在许多电池测试中,一些电池显示CEs较低,如样品2和样品3CEs分别为94.1 %92.1 %CE的下降表明样本2和样本3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电池中活性物种的交叉增加。尽管可以通过测量电池的CE来单独确定缺陷膜,但耗时耗资源,消耗电极和电解液等材料,需要长期的充电和放电循环。

1不同样品的VRFBsCEs(均装配50μm膜)

根据设计的设置,对样品1-3的压力保持能力分别进行了3次测试,最终的压力值保持不变。对应的结果见2。初始压力设置为25 kPa。在90 min后,样品1的设置保持了8 kPa的压力。相比之下,样品2和样品3的压力下降得更快,样品290 min后下降到5 kPa,样品3在仅2 min内下降到0 kPa。此外,气压保持能力结果表明与电池中测试的CEs有很强的相关性,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通过更直接的方法来确定膜的缺陷。

2压力保持能力和电池的CEs的比较

 

2.缺陷对物理/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每个样品的压力保持能力测量3次,偏差在±2s内。其平均值记录于3中。结果表明针孔尺寸的增大显著降低了膜的压力保持能力。

3人工针孔样品的压力保持能力


由于样品-30μm的压力保留能力与样品3相当,因此推测可能阻断了钒离子的交叉。为验证推测30μm100 μm1mm样品组装VRFB,得到的CEs列在4中。与预期的一样,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样品-30μmCE与所有测试电流密度下的样品3非常匹配证实了具有相似压力保留能力的膜表现出类似的阻断钒离子交叉的能力。在100 mA cm⁻2下,采用100 μm样品(100μm针孔膜)的电池CE仅为77.5 %,表明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大,选择性急剧降低。样品-1mm的针孔为1000 μm组装的电池不能充电,因为大孔导致正负极的石墨毡纤直接接触。

4带有人工针孔膜的电池CEs的比较


不同样品的电池性能如3所示。样品1(原始膜);样品-30μm和样品-100μm组装电池的CE都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3a原始膜的CE最高。此外,不同膜组装的VRFB的电压效率(VE)如3b所示样品-30μm组装的电池的VE与样品1相似,而样品-100μm组装的电池与原始膜相比,VE显著下降。电池的能量效率(EE)如3c所示样品1100 mA cm⁻2下的EE88%。相比之下,有缺陷的膜的EE明显较低。样品-30μm达到83%,而样品-100μm仅达到60%,主要是由于电池内部严重的自放电。充放电曲线(3d)显示样品-30μm和样品-100μm的放电容量明显低于其充电容量,主要是由充放电过程中更明显的电解液交叉引起的。结果表明轻微缺陷(30μm)不会对电池极化损失产生实质性影响,但随着缺陷尺寸增加到100μmCEVE都会降低。

3未损坏的原始膜和30 μm针孔(30μm-30μm)和100μm(样品-100μm)的膜的电池性能在100 mA cm−2比较:(a)CE(b)VE(c)EE(d)充放电曲线

为了进一步说明缺陷尺寸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设计VRFB的二维数值模型(4a)以研究缺陷尺寸如何影响离子交叉。计算域包括正极、膜和负极的三个区域。电解液从下往上流动,初始状态的特征是正极内的VO2+和负极内的V3+,正极电解液的价态为4.0,负极电解液为3.0。对于没有缺陷的完整膜,在运行10分钟后,电解液流从下到上保持平行,价态没有明显变化,钒离子也没有交叉污染(4b)。当膜含有30μm的微小缺陷时,电解液流在小孔附近表现出轻微的扰动(4c)。电解液的价态随时间缓慢变化,10分钟后,正极和负极的平均价态分别为3.733.27。对于100μm的较大缺陷,对电解液流动的破坏变得更加突出(4d)。10分钟后,正极和负极的平均价态分别达到3.513.49,表明存在明显的离子交叉。对于有1mm缺陷的膜,电解液直接流过大孔(4e)。正极和负极电解液的快速结合导致的严重交叉表现在仅2分钟后正极和负极电解液的平均价态达到3.50。结果表明随着膜缺陷尺寸的增加,电解液交叉会更加明显,从而降低VRFB性能。

3.直接修复缺陷膜

分别对不同修复膜的压力保留能力进行了三次测试,结果如5所示。如前所述,带有宏观针孔的原始样品-100μm无法阻止空气通过,而压力在38s内迅速降至03)。相比之下,在所有设定温度下,修复膜在90分钟的测试中保持至少6 kPa的压力。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热压修复方法能有效地修复缺陷,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130140◦C的热压后,在测试结束时,压力保持量高达8 kPa,与原始膜相当。

5不同温度下修复膜的压力保持能力比较


将不同修复后的膜组装在VRFB中进行进一步检测,CEs的结果见6。当热压温度设置为110120◦C时,VRFBsCEs分别达到95.1 %95.6 %,比样品-100μm17.6 %18.1 %。虽然结果是正向的,但CEs仍然比样品1>96%,未受损的原始膜)低1%左右。可能的原因是微缺陷没有被完全修复,因为它的温度为110-120◦C的范围低于Tg。对于130140◦C(略高于Tg)的修复膜,CEs分别达到96.3 %96.2 %,与原始膜(96.4 %)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较高的温度是不利的。当温度达到150◦C时,在100 mA cm−2时的CE低于96.0%可能是由于在Tg以上的聚合物界面强度降低所致。根据压力保持能力和CE的结果,可以得出微针孔在130140◦C下可以完全修复。

6不同温度下膜的不同VRFBCEs


5显示了具有原始(样品1)和上述修复膜的VRFB的电池性能。如前所述,在130140℃下修复的膜表现出与样品1相当的CE5a)。如5bc所示,150℃热压样品的平均VEEE仅为75.3%72.5%,而在3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其他样品的VEEE分别高于78.0%76.0%VEEE的下降归因于热压过程中温度过高导致全氟磺酸膜热分解,破坏膜结构并降低其钒性。此外,过高的热压温度会导致离聚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降低膜的溶胀性和吸水性,并导致离子通道变。因此,膜的电导率下降,然后VEEE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130140℃下修复的膜显示出比原始膜略高的VEEE和容量(5d),特别是在更高的电流密度下。

5 原始膜和修复膜组装的电池在100 mA cm−2(a) CE(b) VE(c) EE(d)充放电曲线

4.钒的渗透性和循环性能

基于所提出的检测和直接修复方法,对原始膜和修复膜的离子选择性(6)和电池的长循环性能(7)进行了综合比较。在含有1.7 M MgSO4+3 M H2SO4的溶液中制备不同浓度的VOSO4溶液,并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测试。VO2+760 nm处的紫外-可见吸收率与不同标准浓度的关系如6a所示。渗透率可以根据浓度和扩散持续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计算。如6b所示,原始膜的测量渗透率计算为7.45×10−7 cm2 min−1,在130℃下修复的膜的渗透率为7.70×10−7 cm2 min−1,略高于原始膜的渗透率,表明在修复过程中膜的选择性被部分牺牲可以归因于经过高温热压后,膜往往更薄。因此,随着膜厚度的减小,其阻碍活性物种交叉的能力也相应降低。

6 (a)VO2+离子在760 nm处的紫外-可见吸光度与水溶液浓度(b)MgSO4VO2+离子浓度变化

7a所示,修复后的膜在2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在100个循环的时间内,CEsVEsEEs保持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衰减。具有微针孔缺陷的膜的初始放电容量相对较低,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其容量迅速减小(7b)。具有原始膜和修复膜的VRFB的放电容量是可比较的。修复膜后的VRFB的初始容量和容量保留率分别为18.82 Ah L−171.1 %,与原始膜后的VRFB18.69 Ah L−172.2 %)相当。

7 (a)在电流密度为200 mA cm−2130◦C下,用膜修复的VRFB的效率;(b)不同膜下VRFBs放电容量的比较

在循环过程中观察到的类似的容量衰减率,加上前面讨论的一致的效率,为所提出的修复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额外的证据。然而,关于微针孔的确切位置和尺寸水平的信息仍然缺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引入液体检测介质来获得气泡的位置。相反,修复过程导致了膜的厚度的减少。这种效应在较薄的膜中会更为突出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未来的修复中找到防止它的方法。

5.膜修复的一般步骤

传统上,有缺陷的膜被丢弃,用新的膜取代,膜的回收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该过程耗能耗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检测和直接修复微缺陷膜的方法,为传统方法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替代方法(8)。

8 传统方法和提出方法的比较,新提出方法包括六步缺陷膜检测和修复
该方法包括六个标准步骤,确保了其在多个场景中的适用性。

(1)预评价:在RFB充放电循环中,采用CE作为预评价指标。CE低于正常值RFB可能存在缺陷。

(2)测量:接下来,使用新开发的设备进行压力保持试验。将薄膜组装到装置中,在密封并引入空气后,记录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3)评价:采用气压和时间两个指标评价压力保持能力。由于压力保持能力直接对应于电化学性能,因此认为压力保持能力较差的样品存在微缺陷。

(4)直接修复:将提出的直接修复方法应用于处理有缺陷的膜。在热压过程中,确保温度比Tg高出约10-20◦C,并保持适当的压力和时间。

(5)循环步骤:循环通过步骤2-4,持续修复并验证修复的有效性。

(6)完成和再利用:压力保持能力达到标准,则认为微缺陷已完全修复。检测和修复过程完成,该膜可以在RFB中重复使用。
结论展望
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院士团队设计了一种经济高效的压力保持监测装置用于检测RFBPFSA离子交换膜的缺陷研究发现膜的保压能力与缺陷尺寸密切相关,使其能够准确有效地检测任何有缺陷的膜。同时该团队通过热压方法成功修复了膜的微观缺陷发现最佳修复温度应比膜的Tg5-15℃。修复缺陷的膜组装的电池的库仑效率可以恢复到96.3%,达到未损坏的原始膜的水平(96.4%)。此外,2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修复膜的VRFB100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为71.1%,接近原始膜的72.2%
文献信息

Honghao Qi,Lyuming Pan,Jing Sun,Nimra Muzaffar,Jiayou Ren, Hucheng Li,Yilin Wang a,Qinping Jian,Hengxing Xie, Meisheng Han, Yubai Li, Xinzhuang Fan ,Lin Zeng,Lei Wei,Tianshou ZhaoDetecting and repairing micro defects in perfluorinated ion exchange membranes for redox flow batteries.2024,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https://doi.org/10.1016/j.jpowsour.2024.235930


近期客户论文合集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洋团队发表ACS AEM:盐酸胍调节负极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赋能铁铬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王刚/王瑞林团队发表AMI:用于钒液流电池的含有柔性聚磷腈衍生物的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膜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老师发表JES:液流电池-不对称设计分析与研究方法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曲阜师范大学张雨霞发表JMS:通过共价有机纳米片交联氧化石墨烯增强SPEEK膜选择性用于VRFB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冯大卫发表Nature:软硬两性离子添加剂助力卤化物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上海交通大学纪亚团队国际顶刊Joule(IF=38.6)发表液流电池氧化还原靶向反应调控研究成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曲大为教授团队发表JES:不同温度下钒液流电池实验与模拟的综合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晓宏教授团队发表Angew:亚铁氰化锂降本增效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安交通大学何刚教授团队发表ESM:锁定共轭平面含硫紫精,赋能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教授团队发表JES:含自合成三酸酐单体的支化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于钒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王刚&王瑞林团队发表ACS AMI:一种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含磺化多孔材料的新型磺化聚酰亚胺复合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浙江大学郑梦莲教授发表JES:不对称支持电解质策略用于缓解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的不平衡问题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JES:钒液流电池导流优化设计的数值分析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徐州工程学院钱彭华团队发表JES:钒液流电池用交联穿插结构调控的高性能两性聚醚醚酮复合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曲阜师范大学张雨霞团队发表JMS:钒液流电池用含阳离子共价有机纳米片的超高离子选择性复合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教授团队发表JPS:具有支化结构和独特二胺单体的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发表CEJ(IF=13.3):基于仿生机制的不同阻块液流电池流场设计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王保国教授团队发表Angew:用于液流电池的高稳定性和高选择性自支撑共价有机聚合物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教授团队发表Angew:基于空间位阻调节的高稳定性全铁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江苏大学徐谦教授团队发表JES:基于分形流场改善非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EA:析氢反应对全钒液流电池性能影响的评价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常州大学汪称意教授团队发表APM: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丙磺酸和十八烷基侧链功能化的聚(联苯哌啶)两性膜


【论文赏析】恭喜我司客户上海交大纪亚团队发表JES:带有聚多巴胺桥接PTFE纳米颗粒的高性能SPEEK膜用于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深圳理工大学梁国进老师发表CS: 基于加合物化学具有局部高碘浓度层的复合膜以实现高度可逆的锌碘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天津大学赵力&邓帅教授课题组发表JMCA: 将热再生电化学循环和液流电池相结合的新型高效集成系统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哈尔滨工业大学卢松涛/张红团队发表JMCA: 水合共晶溶剂同时调控碘转化及锌沉积构建锌碘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安交通大学杨卫卫教授发表JES:一种用于钒液流电池的高性能和超稳定的分级嵌套网络孔隙碳电极的开发方法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天津大学李彬团队发表ESM: 通过仿生多级配位环境构建策略实现稳定的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李劲超团队发表ACS AMI: 用于VFB的交联型含氟磺化聚酰亚胺膜的构建和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大李昊龙教授发表Angew: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团簇的超分子修饰Nafion膜用于高选择性质子传导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JES: 基于新型螺旋流场的钒液流电池传质性能数值分析与研究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大连理工大学朱秀玲教授发表CEJ:采用磷酸预溶胀策略构建酸掺杂含氟聚(芳基吡啶鎓)膜实现高性能钒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团队发表JES: 运行工况对钒液流电池容量的影响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红团队发表JPS: 一种用于锌-碘液流电池的双功能电催化石墨毡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元家树发表Small:从退役LiFePO4到NaFePO4—连续流电化学合成橄榄石结构NaFePO4材料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宁波工程学院元家树团队发表ACSANM:连续流动-电化学耦合反应技术制备纳米金属颗粒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马小华团队发表JES:通过ZIF-8诱导的物理交联同时提高全钒液流电池的H+电导率和H+/V4+选择性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王刚团队发表Polymer:一种含咪唑环的低钒离子渗透率新型磺化聚酰亚胺膜用于全钒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中科院张锁江院士团队发表NE:加入LLZTO填料的离子交换 Nafion 复合膜可实现高倍率锂浆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重大周小元发表Nanoscale《高效催化剂与配对反应组合在超低电压下实现安培级CO2电解制备化工原料》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卢少微/刘兴民团队发表JES:在MXene片上原位生长CoO修饰全钒液流电池电极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蒲雄发表CN:核壳结构Ni/NiO正极材料助力高性能锌溴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蒲雄发表JPS:使用具有催化作用的Co-N-C复合阴极提高锌溴液流电池的效率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大连理工大学朱秀玲教授发表JMS:通过侧链工程构建用于高效钒液流电池的高性能氟聚(芳基哌啶鎓)离子交换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南京大学金钟/刘玉竹课题组发表JACS:超稳定吩嗪二氧烷酸的筛选及其在高容量水系液流电池中的应用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化工大学孙振宇课题组发表NCM:铋纳米颗粒负载的氮掺杂石墨毡用于稳定高效的铁铬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房文生团队发表2024年Nature:质子交换膜系统中持久的CO2转化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南京大学金钟/刘玉竹课题组发表ACS:具有水溶性氨基酸侧链的仿生萘醌两性衍生物用于高稳定性水系液流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泽波博士发表ECS论文:钒液流电池容量衰减副反应的实验验证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曲阜师范大学发表《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高离子选择性磺化聚醚醚酮/多两性离子功能化氧化石墨烯杂化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曲大为教授团队发表JES论文《用于增强传质和降低压降的钒液流电池双螺旋流道》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赵雪冰课题组发表CEJ论文:《转化液流燃料电池为高效氧化HMF生产FDCA的可控反应器》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赵雪冰课题组发表CEJ论文:《使用电沉积修饰泡沫镍阳极用于高效FDCA和电能联产的液流燃料电池》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仲欣发表ACS Catalysis论文《钌掺杂对碳化钼硝酸盐还原活性的摆动析氢作用》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仲欣发表AMR论文《用于流水线生产的单原子催化剂工程:从催化剂设计到反应器理解》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李昊龙发表NL论文《通过超分子对Nafion进行离子-纳米相混合以增强其在液流电池的质子选择性》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重庆大学周小元发表论文《强耦合的Ag/Sn–SnO2纳米片在安培级电流下将CO2还原为纯HCOOH溶液》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吉林大学李昊龙发表NL论文《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自组装构建的离子选择性纳米屏障电解质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清华大学赵雪冰课题组发表CEJ论文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北京化工大学谭占鳌课题组发表JPS论文《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蛛网仿生流道设计》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武汉理工大学熊斌宇团队发表JES论文:基于门控递归单元神经网络的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流量感知数据驱动模型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四川大学发表JPS论文:一种用于全钒液流电池含有具有高化学稳定性的柔性脂肪族段的磺化聚酰亚胺膜

【论文赏析】祝贺我司客户大连理工大学发表液流电池高水平论文:采用高性能氟化聚芳基哌啶膜实现高效耐用的钒液流电池



详细了解

液流电池材料/单电池夹具/电堆/测试系统产品

点击武汉之升新能源官网

www.whzs-vfb.com

武汉之升新能源订阅号
武汉之升新能源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液流电池测试整体解决方案,定制化提供液流电池核心材料、夹具及测试系统、电堆及测试系统、液流反应器、相关配件等产品。 本公众号为公益性平台,专注液流电池领域的论文赏析、专利分享、科普干货、人才招聘、成果推广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