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人用不了星链?我们的用法马斯克看了都挠头
文摘
科技
2024-10-12 15:01
上海
星链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就是马斯克旗下SpaceX开发的一个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通过发射无数颗低轨道卫星,形成一个庞大的卫星网络,包裹住地球,从而实现实现语音、视频传输等通信服务。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有6350颗星链卫星在轨,其中6290颗正在工作。虽然,马斯克说星链的目的是为全球范围,以及难以设立信号塔的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但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这玩意在战争时期可是大杀器。在俄乌冲突中,星链的军事潜力就被验证。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动用星链技术,为乌克兰提供卫星通讯支持,使得乌军的通讯和作战指挥在极端环境下也得以稳定运行,极大地提升了乌克兰无人机、导弹制导等装备的作战效能。星链虽好,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显然是用不了的。但别急,在中国科学家手中,怎么使用星链就由不得马斯克说了算了。据香港《南华早报》消息称,在我国南海区域进行的一次雷达实验中,中国科学家利用 SpaceX 的星链卫星辐射,成功检测到了一个大小与鸟类相当、雷达截面面积与隐身战斗机相似的 DJI Phantom 4 Pro 无人机。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星链的存在,我国反而多了一种反隐的技术。具体解释的话,如果说传统的雷达系统是自下而上找,那么利用星链就是从上往下找。传统的雷达侦察目标,主要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波来实现。具体过程包括:首先,雷达系统发射电磁波,这些波遇到物体后会反射回来;接着,雷达接收器捕获这些反射波,并通过信号处理机分析,提取出目标物体的距离、方向和速度等信息;最后,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在屏幕上。这种方法有弊端,比如太小的物体会被忽略;专门针对雷达的隐形飞机,如美国的F-22,依靠几何形状和吸波材料来减少雷达反射波,从而达到“隐形”的效果。但星链和传统雷达不太一样,它数量多,自上而下发射电波,最重要的是对此有防备能力的设备也少。通过利用星链卫星发出的强大而广泛的信号,雷达的探测能力可以做到不受目标的三维形态和表面材料的影响,隐形飞机和小型目标将不再是“雷达盲区”。这一实验的原理基于“前向散射”——当飞行器经过卫星和地面接收天线之间的空域时,会对卫星发出的电磁波产生微弱的扰动。这种扰动虽然细微,却包含了目标物体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扰动信号,科学家们可以识别并跟踪感兴趣的目标。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其8月26日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这种技术将“为探测小型和隐形目标提供显著优势”。更关键的是,与传统雷达不同,借用星链第三方信号源的雷达系统不会暴露自身位置,在作战中不容易被发现,更加安全。而且,此次实验结果在发表前经过了同行评审,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并不是单纯的“赢麻了”。那万一真发生冲突,马斯克的星链卫星选择全部坠落,这套技术就失效了?也不至于,属于中国自己的星链网络正在建立——千帆星座计划,又称“G60星链”计划,是中国为构建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体系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整体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建成卫星互联网系统。组成覆盖全球的太空网络,提供手机直连等多业务融合服务。2024年8月6日,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千帆星座”首批18颗卫星成功发射。项目计划到2025年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最终目标是在2030年底前完成约1.4万颗卫星的布局。除了技术成熟、商业化可行外,提前占领低轨道卫星太空空间资源也是我国发射卫星的重要原因。别看宇宙这么大,低轨道空间资源其实很稀缺。据悉地球近地轨道最多能够容纳约 6 万颗卫星,这是根据目前的技术和安全标准等多方面因素评估得出的一个大致容量上限。而预计到 2029 年,将会有大约 5.7 万颗卫星部署在地球近地轨道上。而且,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低轨道卫星资源的分配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则。也就是说谁先获得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在国际电信联盟的登记,谁就获得对该资源的占有权。关于「新硅NewGeek」:我们以AI为圆心,追踪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努力用最简单的方式阐述技术是如何改变世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