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懂这本书的,去AI公司年薪百万问题不大

文摘   科技   2024-08-08 20:01   上海  


最近,硅基君的老母亲频繁发来警示,说现在环境不好,要努力提升自己,随时做好失业的准备。


当了几十年儿子了,她老人家的意思自然是要我多学习,提升自己。


本着听人劝吃饱饭的心态,硅基君决定要深化一下自己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读几本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书籍。


朋友圈里的业内大佬给了一些推荐,其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就像每个基督徒手边都有本《圣经》,每个学习AI的人书架里都有本西瓜书。”


他说这本书经常拿西瓜打比方,来解释什么是机器学习,所以一般就叫它西瓜书了,至于本名叫什么——


它就叫《机器学习》。



这书名,丢在图书馆里我可能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但在圈里一问,几乎所有人都不吝赞美之词,说它是一本机器学习的入门级教科书,从从机器学习的概念术语,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到进阶知识。


但由于解释起来难度过高,作者就用西瓜来进行类比。


比如我们想要买一个优质瓜(目的),就会根据西瓜的色泽、根蒂、敲声进行挑选(这就是数据特征)。


我们挑选了100个西瓜(学习数据集),发现其中根蒂卷缩的是好瓜,敲声浊响的是好瓜(开始学习数据特征),最终我们归纳出一个公式:好瓜=根蒂卷缩+敲声浊响。



好家伙,刚翻两页就被这大量的“数学常识”给催眠了,豆瓣和知乎上也有不少小伙伴和咱一样吐槽根本看不懂。


西瓜书主要面向理工科高年级学生,对读者的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书中不少公式推导跳跃、难懂。甚至还有作者写了一个和西瓜书配套的南瓜书,用来解释西瓜书中的公式。



但这丝毫不影响西瓜卖得好,首印5000册一周内售罄,后续8个月内重印9次,累计出回收72000册。由于这本书的热度,活生生把一个学者打上了畅销书作者的标签。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在当下AI时代推荐读读这本书,下面这张图能够很好的解释:


当下的大模型主要是在深度学习领域内的实践,而西瓜书则是机器学习的教材,简单类比一下,就是造原子弹之前先学学基础物理。



顺手查了一下本书作者,结果还意外发现了一位业内大牛——


周志华。


几天前,周志华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副校长在微博上引发讨论,不少人才知道,在国内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周志华学术生涯的“晋升”速度快得有些"离谱",他用别人读博的时间,完成了从博士毕业到长江学者


国内读博学习年限一般是3-5年,如果算上超过60%延毕率,这个时间会更长。


周志华于1996年本科毕业,2000年拿到博士学位,随后一路“开挂”,200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获得国青,随后被聘任为教授,2006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国际上,周志华也受到同行认可。2012年至2016年,周志华相继成为人工智能相关的五大主流国际学会——


AAAI、IEEE、ACM、IAPR、AAAS的Fellow(会士),也是第一个获得“大满贯”成就的华人。


周志华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他在这些领域一流国际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两百余篇,被引用6万余次。


周志华团队于2008年提出孤立森林算法,尝尝被应用在网络安全等领域。深度学习流行的时期,他提出深度森林算法,通过构建多层决策树结构,实现了对数据特征的高效学习和自适应特征选择,同时具备良好的模型解释性和训练稳定性。


周志华对于Boosting算法的探索和应用也取得了行业认可。针对该算法,他曾撰写的回顾类文章和演讲在网上获得好评。



量化指标上,周志华学术影响力也很高。


在谷歌学术页面中,周志华的论文被引数量超过9.6w次,h-index为128。


h-index也称为H因子,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水平。


一般来说,h-index超过10,就已经说明该学者在其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达到20-40,通常被认为是顶尖学者,超过50,几乎可以肯定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横向比较的话,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的h-index为184,创立谷歌大脑和coursera的Andrew Ng的h-index为147。



2023年8月,周志华教授成功当选为新一届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IJCAI Trustee)主席。


他是自1969年IJCAl大会创办以来,首位出任IJCAI President(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的中国大陆学者。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不是我牛,是华人群体牛。这反映的是华人学者的实力得到了公认。后面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进一步提升华人学者的贡献和影响力,不断产生优秀的研究成果。”


也许正是带着这种期望,周志华在国内AI行业的建设中,也尽心尽力。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LAMDA研究所,为了中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了诸多人才。


LAMDA隶属于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由周志华教授负责。


LAMDA的全称是 "Learning And Mining from DatA",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检索、演化计算、神经计算等。


2019年7月,LAMDA实验室与华为合作成立的华为-南大LAMDA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已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究和转化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2023年,LAMDA实验的师生,已经发表了66篇会议论文,其中包含了AAAI、CVPR、IJCAI等顶会文章。



2018年3月5日,南京大学发文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也是首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C9高校,周志华教授担任院长。


2019年,周志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简单来说,现状就是整个人工智能行业高度地奇缺人才。全世界都是这样,包括美国。美国在这方面可以说已经比我们先发展30年,但是现在他们培养的毕业生也不够,企业还是到大学去挖教授。像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主任,被挖到摩根大通做副总裁。”


正是有着这样的前瞻思想,2022年,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恰好可以投入ChatGPT带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中。


根据扬子晚报报道,2022年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中,本科毕业生68%升学,其中,国内升学占比90%,均为双一流高校。海外升学占比10%,其中QS前100高校占比80%。


企业就业本科生中,40%签约字节跳动等500强或荣耀等独角兽企业,及TP-link、航天系企业等,平均年薪30.38万元,中位数30+万元。


硕士毕业生12%升学,其中75%选择在国内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25%选择海外深造,海外深造的高校均为QS前100。企业就业的硕士生93%签约500强或独角兽企业,平均年薪48.21万元,中位数45+万元。



在学院师生的努力下,2024年,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



除了为中国AI人才体系建设添砖加瓦,周志华教授依然在教学第一线给学生们上课,他开设的机器学习导论课程,连年被评为“毕业生心目中的好课程”。


周志华教授学习AI的时候,AI还会被当成“诈骗”,有时会出现演讲到一半被嘘下台的窘境。


据周志华在西瓜书中后记中所写。1995年,他在南大图书馆偶然翻看了《机器学习:一种人工智能途径》,开始接触机器学习。


而那时国内关于这个领域的学者寥寥无几,在科研经费匮乏的情况下,国际交流、文献传递更是艰难,能看到的最新文献还是两年前出版的国外期刊,页数还不全。


经历过这种情况的周志华,才会更加注重人才培养。



在西瓜书的后记里,周志华写到——


“中文(教科)书当然要国人自己来写”


全文完。



作者:董道力

编辑:张泽一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张泽一


关于「新硅NewGeek」:我们以AI为圆心,追踪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努力用最简单的方式阐述技术是如何改变世界。敬请关注。

新硅NewGeek
追踪每一个硅基生命的动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