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军械库艺术展
展位405
2024年9月6日—8日
贵宾预览:9月5日
贾维茨会议中心,纽约
马刺画廊荣幸宣布将参加2024军械库艺术展,于9月5日至8日在展位405带来艺术家法利·阿吉拉尔(Farley Aguilar)、方璐、侯子超、黄锐、计洲、李怒、廖国核、林一林、罗克萨娜·皮鲁曼德(Roksana Pirouzmand)、邱岸雄、谭天、铁鹰、乌雷(Ulay)、王加加、邢丹文、叶凌瀚、袁可如、张培力、周岩共19位艺术家的绘画、版画、雕塑、摄影、影像及装置作品。
法利·阿吉拉尔
方璐
侯子超
黄锐
计洲
李怒
廖国核
林一林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
邱岸雄
谭天
铁鹰
乌雷
王加加
邢丹文
叶凌瀚
袁可如
张培力
周岩
Farley Aguilar
Fang Lu
Hou Zichao
Huang Rui
Ji Zhou
Li Nu
Liao Guohe
Lin Yilin
Roksana Pirouzmand
Qiu Anxiong
Tan Tian
Tie Ying
Ulay
Wang Jiajia
Xing Danwen
Ye Linghan
Yuan Keru
Zhang Peili
Zhou Yan
方璐和艾瑞,《移动物品剧场》(静帧),2018—2019,双频影像投影,T恤,衣架,彩色,无声,16分24秒,15分11秒(影像),76 x 75 cm(T恤),180 x 120 x 41 cm(衣架)
方璐(1981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比肯)在居住和旅经的不同地方,用超八毫米胶片拍摄记录了各种物品在镜头前面的移动。物品当中有她使用过的、拥有过的物品,也有家人和朋友的物品,还有在街上遇见的没有主人的物品。如果说我们生活中的物件和我们到过的地方构成了这个世界,那么影片为我们从普遍世界走入私人世界留下了一道足迹。日常物品在简单的运动中“重生”,也是让我们回到人类认知的最初始,一个无所区分的初始:无所区分物与物,人与物,生命与非生命。
侯子超,《去大溪地马》,2024,亚麻布面丙烯,200 x 260 cm
《去大溪地马》是侯子超(198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现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北京)近期展览“猎果”同时期完成的作品,展览拓展了其在讨论自然时的图像范式。借由果实这个形象的处理,指向自然中物产的丰富性与当代食物贸易局限性间的矛盾,以及果实在不同文明中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意义。在极具叙事潜力的画面上,侯子超用“猎果”一词直指其不断实践的绘画行为,通过瞄准目标、追踪、筛选,投入技巧与耐心,在绘画行动中寻找结果。同时,这些丰富的绘画行动通过层层叠加的图像,进一步对图像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黄锐,《易占》,1991,纸本丙烯,九联,每幅85 x 60 cm
黄锐(195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是一位多学科的艺术家,将艺术语言融入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多种形式;其中最能描绘他四十年艺术生涯的是抽象绘画,通过他对道教等东方思想的深入探索得以实现,并构成了黄锐艺术的中心。这幅《易占》组画,取“乾”(天)、“坤”(地)两卦,是黄锐将阴阳逻辑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次直接尝试。 “空间结构”时期,黄锐还未脱离依附于具体形状的空间表达方式,他通过将一组数量相等的正方形以不同形式排列,诠释了两种相对的卦象。
廖国核,《干、Ρ、正义(猩红背景)》,2022,亚麻布面丙烯,180 x 208 cm
廖国核(1977年出生于加尔各答,现生活和工作于长沙、北京)的作品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不拘泥于艺术史及生活日常中对图像的固有认知和标准解读,观众似乎并不需要大量的当代艺术阅读经验即可轻松阅读。他的创作中充斥着大把的“廖式”意指符号,或提取自艺术史,或来自于新闻见闻,或有着时代历史背景,或仅仅只是他的个人趣味。廖国核一以贯之地保持着“草根视角”,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审视普通民众在体制与经济生活中的焦灼处境,试图抵抗权力系统的异化和由此产生的“恶”与“不公”。他的“通俗绘画”最大程度上地体现了他对那群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和某些受过高等教育且屈从“经典审美”的社会精英的挑衅;同时,其作品中努力保持的审慎立场和对事物的独特观察视角又恰恰反证了廖国核的敏锐和高智。
林一林,《同素体01》,2022,布面油画,61 x 76 cm
林一林(1964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的观念实践总能以一种充满活力又机智的方式將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他使用的创作媒介包括雕塑、装置、摄影、现场行为以及记录户外行为作品的录像。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在母亲的双膝上》,2024,陶瓷,94 x 45 x 36 cm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1990年出生于伊朗亚兹德,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洛杉矶)的部分创作动机是希望反思自己作为移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她作为一名生活在美国的伊朗女性的亲身经历。在伊朗离散艺术家的创作中,女性创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直接表现出对母系亲属的依恋。她的雕塑作品由她的身体或她母亲、祖母的身体铸造而成,以此向她们致敬。皮鲁曼德重视通过对话与前几代女性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与她们所移居的西方社会中以个人为核心的亲属关系和交往模式形成了显著对比。作品中的女性在匿名性与具体肢体动作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辩证对立,使人们意识到她所描绘的女性不是悬浮的,而是从历史尘埃中打捞出的鲜活样本。
谭天,《Stay》,2024,布面丙烯,地毯,咖啡杯碟,塑料托盘,200 x 160 cm(绘画),150 x 80 cm(地毯),6 x 11 x 11 cm(咖啡杯碟),80 x 40 x 12 cm(塑料托盘)
谭天(1988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让观众可以看到一件事物中他们期待的部分、忽略的部分与回避的部分同时发生着。他希望通过这种展示可以让观众尝试着去容忍和理解任意一件事情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未知性。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他还担任着一个高校教师的工作。在课堂中他不断尝试着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任意一个问题,并尽力阻止他们的表态。他希望他的学生可以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存在于每一个他们所需要有态度的事情当中去,然后鼓励他们去欣赏同样拥有这样素质的人,尝试培养起这些人之间的默契,建立他们相互交流的平台。
乌雷,《修整伤痕》,1975/2024,哈内姆勒纸本彩色打印(根据原始宝丽来照片[108型]放大),40 x 31 cm(照片),56 x 46 cm(装裱)(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修整伤痕》要求对乌雷(1943—2020)的个人事业和阿布拉莫维奇/乌雷的合作进行重要的当代重新评估。《修整伤痕》将摄影与表演相结合,捕捉了一系列亲密的动作,在这些动作中,艺术家和他的伙伴用墨水在对方的肉体上做记号。一根手指微妙地放在锁骨上,或轻轻抓住大腿,每次都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个深色的指印,以一种姿态将一种身份映射到另一种身份之上。为了重申这种交流,艺术家随后将指纹印在宝丽来照片上,再次强调了动作和媒介的即时性。
SPURS 正在展出
侯子超:猎果
2024年7月13日—8月25日
Gallery I & II|SPURS Gallery,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