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东京现代艺术博览会
展位D02
2024年7月5日—7日
贵宾预览:7月4日
横滨国际平和会议场
马刺画廊荣幸宣布将参加2024东京现代艺术博览会,于7月4日至7日在展位D02带来艺术家陈劭雄、瑞贝卡·哈珀(Rebecca Harper)、黄锐、计洲、希拉里·佩西斯(Hilary Pecis)、安塞姆·雷尔(Anselm Reyle)、唐平刚、艾森·威尔斯(Aethan Wills)、颜磊、杨丹凤、叶凌瀚的绘画、摄影、雕塑及纸上作品。
陈劭雄
瑞贝卡·哈珀
黄锐
计洲
希拉里·佩西斯
安塞姆·雷尔
唐平刚
艾森·威尔斯
颜磊
杨丹凤
叶凌瀚
Chen Shaoxiong
Rebecca Harper
Huang Rui
Ji Zhou
Hilary Pecis
Anselm Reyle
Tang Pinggang
Aethan Wills
Yan Lei
Danful Yang
Ye Linghan
陈劭雄,《集体记忆——五台山南禅寺》,2016,布面水墨,150 × 208 cm
陈劭雄(1962—2016),生于广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团体“大尾象”的成员之一,2007年与小泽刚、金泓锡组成艺术团体“西京人”。
作为中国过去数十年中最为杰出和多才的艺术家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劭雄就已参与广州地下艺术及实验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始,陈劭雄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形态包括影像、装置、摄影蒙太奇、绘画、表演以及公众参与等,而主题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他对于历史表现形式的再创作也进入了其创作领域。同样令人折服的是其思想与行为领域已经变得非常开放,他邀请公众参与其作品的创作过程,用以激发和分享对于城市和社会变革的共同记忆与理想,以此来研究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风景。
主要个展包括:“陈劭雄: 万事俱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陈劭雄:墨水、历史、媒体”(西雅图美术馆,西雅图,2014)。重要群展包括:“第21届悉尼双年展”(悉尼,2018);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2017); “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西京不是西京,西京也是西京”,(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金泽,2016);“景象和声音:全球电影和录像”(犹太美术馆,纽约,2014);“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3);“圆桌:光州双年展”(光州,2012)等。
在“集体记忆”系列中,陈劭雄邀请观众用拇指当画笔凭记忆在画布上再现中国地标性建筑。这些频繁出现在各种宣传中的建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对国家的想象。艺术家让观众参与这场重构头脑中的影像的集体创作,不仅是想测试他们的记忆如何工作,也是一次对宣传系统如何影响私人世界的考察。
瑞贝卡·哈珀,《神的花园》,2024,宣纸上丙烯及水彩,38 × 44 cm,装裱尺寸:57 × 64 cm
瑞贝卡·哈珀,《蔓延生长的根》,2024,宣纸上丙烯及水彩,38 × 44 cm,装裱尺寸:57 × 64 cm
瑞贝卡·哈珀,19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她曾先后就读于布里斯托尔西英格兰大学、伦敦皇家绘画学院和伦敦Turps艺术学院,现任教于坎伯韦尔艺术学院。
瑞贝卡·哈珀的近期个展包括:“眨眼间,海水浸润睫毛”,马刺画廊,北京(2023);“The Waters of Dwelling”,Anima Mundi Gallery,圣艾夫斯(2021);“Concrete Shadows”,伦敦(2019);“Chameleon”, Anima Mundi Gallery,圣艾夫斯(2018)。
瑞贝卡·哈珀的作品为众多国际知名机构及私人藏家所收藏。
瑞贝卡·哈珀曾于2021年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于2018年获得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奖。
黄锐,《猫》,2015,钢,旧木箱,113 × 46 × 62 cm
黄锐,1952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黄锐是中国先锋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发起人之一,1979年以“星星美展”为契机发表作品。1980年代以绘画创作为主,受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野兽派和立体派等多种风格影响。1990年代开始朝更实验和多元的方向探索,涉足装置、行为艺术、摄影、版画等多个领域。
重要个展包括“缺为名”(龙美术馆,上海,2023);“黄锐:艺术人生”(木星美术馆,深圳,2021);“黄锐:抽象之道”(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动物时间的北京城1204—2009”(地下城博物馆,布鲁塞尔,2009);“动物时间的中国历史”(罗马城墙博物馆,罗马,2008);“黄锐星星时代1977—1984”(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7);“拆那/CHINA”(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阿尔勒,2007);“黄锐展”(大阪府立现代艺术中心,大阪,1990)。重要群展有“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中国 8(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馆、波恩国立美术馆,2015);威尼斯双年展(2013)和“星星美展”(中国美术馆东花园,北京,1979)。
汉字雕塑是黄锐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系列,其艺术的核心“阴阳”的思想和世界观体现尤为明显。在艺术家看来,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至今仍保有“象形”性,即文字这种东西本身就具有“雕塑”性。汉字不仅仅源自于对“物”的形态的描摹,而是在遵循“物”的构造的基础上,将“物”抽象化而得到的。
计洲,《花开富贵(黑白特别版)》,2021,艺术微喷,UV打印,150 × 150 cm,装裱尺寸:170 × 170 cm
计洲,1970年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05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索尔邦第一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在这个受高新技术推动而不断演变却也渐趋混沌的时代,学习过多年绘画的计洲,最终选择以摄影为作品的主要呈现方式,表达他对当代社会特别是真实与虚构等二元概念之间关系的沉思。
计洲的作品一直在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个展:“共生”,奕来画廊,纽约(2022);“忍冬”,马刺画廊,北京(2021);“虚构”,博而励画廊,北京(2019);“模”,SU画廊,首尔(2017)。他参与的群展包括:第五届兰州国际影像双年展,兰州(2023);“Letter from Overseas: Zooming into the De Molina’s Collection”,科勒尔盖布尔斯博物馆,科勒尔盖布尔斯,佛罗里达州(2022);“不期而至”,第十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2019);“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北京(2018);“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想象的边界”,Boghossian基金会艺术中心,布鲁塞尔(2017)。
希拉里·佩西斯,《五月的插花》,2024,亚麻布面丙烯,112 × 86 cm
希拉里·佩西斯,1979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富勒顿,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洛杉矶。
佩西斯的绘画多取材于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拍摄的照片,包括她自己和其他人的家、所在城市洛杉矶的街景,以及旅行中邂逅的别处风景。对佩西斯来说,这些色彩鲜艳的静物、精心布置的室内空间和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象征着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想成为谁”,构成了一幅当代自我的生动“肖像”。艺术书和其他形式的“画中画”也经常出现在佩西斯的作品中,提示观众她对绘画史的兴趣,允许她尝试其他艺术家的各种风格,同时也让她得以与野兽派等现代主义先驱展开对话。
2023年,佩西斯在亚洲的首场美术馆个展“惬游”于青岛西海美术馆展出。展览由陈立策划,汇聚艺术家五年内创作的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其中包括她为此次个展所创作的全新作品。
佩西斯的近期个展和双个展还包括:高古轩画廊,雅典(2023);大卫·柯丹斯基画廊,洛杉矶(2023);Rachel Uffner Gallery,纽约(2022);洛克菲勒中心,纽约(2021);泰勒画廊,伦敦(2021);Halsey McKay Gallery,纽约州东汉普顿(2021);马刺画廊,北京(2020);弗莱格勒学院克里斯普-埃勒特艺术博物馆,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2019)。她的作品已经被列入众多公共收藏,包括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奥兰治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艺术博物馆、波多黎各贝雷斯迪温藏品、韩国大邱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震旦博物馆、南京四方美术馆、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
唐平刚,《风景 7》,1977,纸上油画,20 × 27 cm
唐平刚,《风景 8》,1977,纸上油画,20 × 26 cm
唐平刚(1955—2014),生于北京,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绘画实践。在1979年春准备首次星星画展期间,由于意见相左,他退出了展览。同年,他辞职成为职业画家,开始试验抽象艺术。1983年8月,唐平刚参与了“抽象表现主义五人展”(参与的还有艺术家朱金石、张伟、赵刚以及马可鲁)。1985年,他组织并参与了北京朝阳剧场“涂画展览会十人展”,展览于开展前被封。
杨丹凤,《温柔地包装我》,2024,⼿⼯刺绣,帆布,海绵,25 × 24 × 10 cm
杨丹凤,生于1980年,尽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设计教育,她却对艺术和设计有着独特的领悟力。杨丹凤擅长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西方现代的材料和理念相结合进行创作,让物件与材料以幽默的方式出人意料地相结合,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俏皮幽默的印象。她的作品已被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悉尼艺术与科学博物馆、中国香港M+美术馆和Fredrick R. Weisman艺术基金会等收藏。
当快递已然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标志时,杨丹凤细致地观察到人们对于包装盒与内容物的不同态度——大多数时候,人们只关心后者,却无视了正是前者在保护其中物品这一事实。包装盒往往被暴力地拆除,随之遗弃。对废弃纸盒的同情,催生出了《温柔地包装我》系列。艺术家通过使用以精致著称的苏绣工艺重制“包裹”本身,用细腻巧妙的隐喻将人们的视角带回被忽略的生活地带。乍看之下以假乱真几经周折的快递件,经设计的各式包装盒上看似随意的保留着运输公司LOGO、产品信息、快递单、寄件人写下的只言片语,甚至是胶带被拉扯和纸盒在运输途中遭破坏的痕迹……每一件作品的“原型”快递盒都与杨丹凤的经历有关,它们在全球物流中辗转不同文化国度,承载着仍在加速中的时空流动速度,拼凑出关于寄件人与收件人之间关系的想象。这一系列作品被陈列在墙面上,号召观者转换对技艺与表达、设计与艺术等既定视角,贴近艺术品背后人性化的哲思。
叶凌瀚,《羿·爱丽丝·虎01》,2024,布面丙烯,200 × 100 cm
叶凌瀚,1985年出生于中国浙江,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叶凌瀚在2016年受纪录片《人类的起源》启发,把人类的祖先“Lucy”设定为系列创作的潜在主角,通过不同媒介表达他对于技术、未来主义美学以及艺术史的思考。他的作品明显体现了后网络时代的美学。他用手机截屏大量收集网络中的数据素材,提出了“屏幕写生”这一概念,使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图像进行创作。于是,“LUCY”系列发展出愈加繁复的面貌,作品中破碎的、扭曲的、炫目的视觉特征回应着数字景观社会。在最新系列“羿·爱丽丝”中,叶凌瀚转而大量采集身边的人手机里的信息与图像作为绘画的素材,他运用了阴阳的宇宙观与东方美学,将其融入到对后网络时代生活与社会关系的挖掘。
叶凌瀚近期个展包括:“羿·爱丽丝”,兵库县立美术馆,神户(2024);“从消失到消失”,HdM画廊,巴黎(2022);“LUCY最终回:互联网写生、猜你喜欢、极繁主义”,马刺画廊,北京(2021);“LUCY第三集:一到无穷”,HdM画廊,伦敦(2018);“LUCY第二集:舞蹈·纹身·数据的狂欢”,博而励画廊,北京(2018);“LUCY第一集:Lucy Lucy”,Vanguard画廊,上海(2018)。他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跨界:可能与回响”,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3);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北京(2022);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2017);“第?代”,OCAT上海馆,上海(2014)。
SPURS 正在展出
周岩:九霄云外
2024年5月25日—7月7日
Gallery I|SPURS Gallery,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
2024年5月25日—7月7日
Gallery II|SPURS Gallery,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