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独立这项能力的孩子,很难生活得幸福自在。
父母引导孩子找到成长的内生动力,他们便能无畏风雨,一路向前。
——鹿妈
◆ ◆ ◆
孩子爱磨蹭,不是不听话、不自律
根本原因是不会“管理时间”
11月27日上午9:0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儿童时间管理训练专家刘乙了
教你不催不吼,帮孩子戒掉拖拉、磨蹭
简单5步,就能养出一个自觉主动的孩子
▽▽▽
作者 | 每日蒙台梭利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独立,这个词语这几年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人之后能够独立。然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每个父母都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经常看到有的家长在公众号后台留言: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听话,长大后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忍事实:为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只有那些独立的孩子,才不会畏惧前路的风雨,紧握手中的“武器”,一路勇往直前。曾经看过一个名为《鹬》的动画短片,一只小鹬鸟,和妈妈一起在海边沙滩上觅食。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可小鹬鸟只是本能地张开嘴巴,等待妈妈来喂。日子这样一天天过下去,突然有一天,一向温柔的妈妈,把小鹬鸟推到了海边,让它自己觅食。一开始,小鹬鸟很害怕,海浪无情地打湿了它的羽毛,冻得它瑟瑟发抖。小鹬鸟开始畏惧大海,可在妈妈的狠心放手和鼓励之下,它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找到了食物,还学会了飞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鹬鸟尚能如此,何况人呢?帮助孩子,让他尽早学会独立,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的确如此,没有独立能力的成人,就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没有外人的帮助,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子,这简直不可思议。生活自理、会做家务、能独立办事,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再优秀也很难活得幸福自在。
埃迪森是一个20月龄左右的男孩,他是美国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一人睡一个房间,早晨自己起床,自己吃早餐,并喂宠物猫。早饭后,他自己背书包去上学,在学校里,也很独立,很专注。虽然他的动作不稳,颤颤巍巍,看着即将要歪倒的样子。但是你会惊讶地发现,才不到2岁的孩子已经能照顾自己和适应环境了。而且这个年龄段,你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片中的爱迪森,之所以不到2岁就会如此独立,那是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蒙台梭利老师。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爱迪森之所以能自己做一些事情,都是父母精心提前准备好了环境。比如早餐中的面包片,父母事先已经切好,孩子只要涂上果酱就行;而对于没有接触过系统培训的父母,想要孩子养成独立的好习惯,最好是3岁后慢慢培养。在生命最重要的前三年,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尽情地去爱孩子,培养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只要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去溺爱孩子,养成不好的坏习惯,其实爱与规矩并不冲突。3岁之后,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会开始表现出强烈证明自己能力的意愿。并且也可以理解成人给出的各种指令,也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可以尝试给孩子立规矩,着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细节入手,让孩子养成独立的能力!也许你觉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一旦释放他的潜力,他能完成的任务可能让你大吃一惊。比如一些简单且适合孩子做的一些家务,可以让孩子去尝试;这不仅给予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还能让其获得完成工作而拥有的自豪感。蒙台梭利博士说:“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就要舍得放手,鼓励孩子去尝试,让他自己去做。一直很认同一句话:孩子最大的底气,是来自父母的爱和鼓励。有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培养孩子独立,第一步就是不要凡事都帮孩子拿主意、帮孩子做决定。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反而会耽误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独立思考、获得经验的机会,如同给孩子带上了精神的枷锁。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帮助孩子独立,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家长们要学会“放手”,而这就要坚持“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虽然,起初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每天进步一小步,孩子未来之路就前进了一大步。孩子独立性的养成,并非来自父母严厉的管束,而是来自父母的爱。父母要学会做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提供合适的帮助,并能及时为孩子的成长预备有准备的成长环境。就像著名教育家阮庚梅曾说过:“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只有蹲下身来,我们才有机会观察和倾听孩子内在的心声,孩子才会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
“发现”的本意是经过研究、探索之后,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父母只有用心去“发现”,才能摸索出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3岁之后,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要鼓励他去自己做,千万不要代替。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不离开鹰巢的雏鹰永远都学不会飞翔,不离开母亲庇护下的小树永远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父母的保护和包办,与其说是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不如说是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导师,给予孩子人生方向的指引,帮助他建立各种学习与成长目标,帮孩子找到成长的内生动力。你所走过的每一段路,遇见的每一个人,做过的每一件事,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命运。教育亦是如此,进入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但无论在哪个时期,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没有比出生之始的环境更为重要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曾说:“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杨绛的父亲书房里的书很多,不管什么书,杨绛都翻一翻,看一看,父亲在书房里做自己的研究,杨绛就在一旁静静地读书。在父亲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杨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只要遇见好书就会忍不住拿起来看进去,手不释卷,嗜书如命。榜样对孩子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所以,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为他创设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请记住,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而是言传身教,让孩子在父母的以身作则下,一点点汲取成长的养分和力量。*来源: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