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颗充满无限可能的种子,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会因挤压而畸形。
当父母给足他空间和耐心,用心浇水和施肥,他终能成长得扎实健壮。
——鹿妈
◆ ◆ ◆
英语教材改版后,只靠校内已经不够了!
未来英语考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校外补充资料应该怎么选?
11月20日上午9:0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邀请了新东方比邻CEO——海淀乔爸
教你利用原版教材,轻松培养“英语牛娃”
▽▽▽
作者 | 暖心
问清缘由才知道:她瞒着儿子给他报了一个吉他班,等到课程开始的前一天才告诉儿子。
儿子当时非常抗拒,直接朝她吼:我学习已经够累了,为什么还要为你的喜好买单?
邻居一直想让儿子去学吉他,但是儿子平时除了学习和课外班,还有篮球训练,只有周日的下午才有时间放松。
没想到,连这点自由的时间都被剥夺了,所以母子俩为此在吵架。
当时,邻居对我诉苦:你说这孩子,不就报了一个兴趣班吗?我还不是为了他好,至于大呼小叫的吗?
说完她一脸愁容。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为了孩子好。
只是,有些父母总想着用自己的一笔一画勾勒出孩子的优质条件,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但实际上很令孩子反感,因为它表现出的“控制”成分更高。
心理学家王国荣说:心越大的父母,孩子的心理越健康。
要想养出优秀的孩子,有时候父母的规划不要那么“认真”,“心大一点”或许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让孩子在“玩乐”获取创造力
洪兰教授所做过一项关于“玩耍”的实验。
研究人员挑选了两组老鼠:
第一组老鼠只有一只,孤零零地关在黑房子里;第二组老鼠有十只,房子里面有很多玩具。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
洪兰发现:没有玩伴的老鼠大脑神经里的接连很少,有玩耍同伴的老鼠却很多。
洪兰教授由此得出结论:
会玩的孩子EQ更高,因为孩子在团体游戏里面,学会跟人相处,完成他的社会化,越会玩的孩子,神经连得越紧密,越有创造力。
这也就是说:会玩的孩子,未来的能力更强。
幼儿启蒙时期是孩子的一个“播种”过程,我们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加倾向于鼓励孩子玩耍。
可能3岁前的孩子还处于被动玩耍阶段,那么3-6岁的孩子就会主动寻找感兴趣的游戏。
此时的孩子在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大脑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也在快速地搭建,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塑造他的性格,提升交际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访问了近6000名人,了解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在儿童时期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会快乐。 而这些孩子长大后在性格上会变得木讷、自卑、孤僻、敏感易怒。
玩——是儿童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活动,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如果父母阻止孩子玩,就是切断他的自我能力。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讲道:
如果我们继续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强迫孩子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尝试琴棋书画,我觉得暗示年后还在这会找不到工作,因为你没办法去竞争这个时代。
孩子的“播种期”,玩耍是他的欲望,父母不要去压制孩子,否则它带给孩子的是痛苦和磨难。
父母最好对孩子“宽”一点,鼓励孩子在玩耍中探索,让孩子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给孩子播下“自由”的种子,让孩子在玩乐中找到方向和目标。
6-12岁:成长期
陶行知先生说:
好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主动成长;坏父母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属于“坏父母”:总想着去替孩子做决定、为孩子做好一切,甚至为孩子规划人生。
然而,孩子6岁以前,父母的精心呵护是孩子成长的“养料”,但从6岁开始,父母就该逐渐退出孩子的人生。
6岁,是孩子从依赖父母到依靠自己的一种转变的分水岭。
此时,孩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自我中心”,但是他却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此时的孩子慢慢抗拒父母的讲道理方式。
比如:“你要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没出息。”
说多了他觉得烦,就会反驳你:我有没有出息那是以后的事。
这时候的孩子最大的欲望是:掌握主导权。
这就意味着,家长需要把主导权,交到孩子的手里,即便父母爱孩子,也要给孩子参与的机会,让孩子去实践。
孩子从6岁开始,父母就要学会“放权”,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我们给孩子的成长环境变得“宽松”了以后,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会慢慢显现,这样的教育会很轻松。
但是,很多父母却不给孩子参与的机会,总是打着“你还小”的幌子来限制孩子的行为,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在依赖与逆反中越来越差劲。
韩国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妈妈把控制孩子做到了极致。
她要求:
女儿全部社交软件的ID和密码,必须让自己知道;
女儿朋友的电话,以及朋友妈妈的电话,自己必须知道;
如果女儿不在家,妈妈每天会打很多通电话,询问女儿在哪,和谁在一起。
妈妈总是对她不放心,会趁女儿睡觉时进入她房间翻看手机,白天会随时抢走女儿手机,周末更是把女儿关在家里不准出去。
女孩被妈妈24小时监管着,隐私也被暴露在妈妈的面前,让女孩不堪忍受,整日生活在挣脱束缚的压力下。
家长以为自己事无巨细的关心,面面俱到地安排,是为孩子好,其实孩子感受到的是负担和枷锁。
生活在家长严格地管控下,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内心非常压抑,积攒了许多愤怒的情绪。
儿童时期的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们要让他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孩子的成长,父母就要少用“盯”这个词去管教孩子。
父母要逐渐给孩子的教育“松绑”。
孩子的事,尝试着让他自己去解决、可以沟通,但不要强制孩子听父母的,给意见,不做决定。
成为孩子的影响人,而不是控制者,让孩子在父母的尊重里找到自我。
12岁以后:收获期
12岁以后,孩子进入青春期,是一个“成人”的过程,父母充当的角色不再是“管教者”,而是“影响者”。
教育中心应该是“先自教,再影响”。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教育孩子时常用的一个词是—榜样。
每天晚上七点之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不允许别人打扰。
他的这一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儿子钱永刚。
儿子钱永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要说言传,我们家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他在《父亲钱学森牵着我的手》一文中,回忆父亲时说:
读书,是我们家的家风,我从这个家里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对书的热爱。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现在只要有喜欢的书,不管有用没用,都买回来读,毫无功利目的。 印象中,家里最美的画面,就是父亲在灯光下认真读书的身影。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塑造者”,那就是父母。
教人先自教这个道理,它真正的含义是:父母要以“慢”孩子而“快”自己的节奏,把对孩子的焦虑转移到自身的努力上去,才能收获优秀的孩子。
父母的垂范,才能让孩子受益。
一些孩子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50%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
青春期的孩子很少能够坐下来听父母管教,更多的是观察父母在如何做。
如果你的孩子很差劲,那你用行动去影响他,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做”。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父母的哪些习惯影响了你的一生?
一位网友说:
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 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时间,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 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球,或是跑步,回家后再乐此不疲地聊天。 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
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可看到父母的坚持以后,就突然觉得早起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教育孩子,就该“慢”一点,不要把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在耳濡目染中,这种学习会融入孩子的骨血中,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也会成为最好的精神食粮。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拔苗助长,让孩子成为我们心中那样的人,而是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他成长为属于自己那样的人。
为什么父母越焦虑,孩子越不能成才?
因为裹挟着父母压力的成长是被动而无力的,没有动力地努力最后都不会有结果。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充满希望、被爱、被支持、有自由、有选择,父母给孩子创造的这些机会,能够让孩子看到更高的世界。
因此:
父母的心“宽”一点,不要在该孩子玩耍的年龄给他一座高山,否则他会被压垮;
给孩子的环境“松”一点,不要阻止孩子去找寻自我,否则他会失去自我;
让孩子的成长“慢”一点,用自身的努力去勉励,让孩子看见世界的光。
教育是一个缓慢且优雅的过程,没有“成功”,只有“圆满”,父母的张弛力方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请联系授权。*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