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等奖!思政课教案!

教育   2025-01-20 08:38   云南  

赵聪聪

赵聪聪,中央党校哲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首批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市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市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项10余项。入选参加“首都教育系统优秀思政工作者”视频展播。参与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北京市教工委“金课开讲啦”、“青椒论坛”等栏目多次录课直播。教学展示及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报道,工作室录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金课上线“人民公开课”及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成果被校内外10多个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宣传。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近10项。


2024年7月30日参与首都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体备课会并作教学展示,得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亲自点评认可。2024年8月24日应教育部社科司邀请为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示范课,并通过“周末理论大讲堂”全网直播。


视频展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

教案原文

本专题教学设计对应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对应章节:第十六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选题: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本章两个核心内容,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理顺本章教学设计要点的关键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进程,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是应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的理念与实践回答。单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个比较宏大、整体的主题,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个领域。但本章旨趣显然并不在于只宏观层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是要准确把握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何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怎样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体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在这一宏大目标指引下,中国外交不断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工作独特品格和大国责任担当。从这一维度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新举措,都是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表现,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也不断开创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因此,本章教学主题确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2.学情分析


以下学情分析皆以所在高校的授课班级学生为调查样本。


1)大一工科为主,基础知识有所欠缺。本课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本学期学生92%是工科类,71%在高中阶段未选科政治、未专题学习过相关内容,基础知识有所欠缺。


(2)了解相关内容,知其然不知所以然。76%学生都关注过国际热点与动态,82%学生表现出对本专题学习的强烈欲望,特别希望开阔国际视野,但若让学生完整陈述认识,55%学生不敢交流回答,33%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3)信念不够坚定,易受不良舆论影响。20%学生反馈曾在网络上看到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道路等批判声音,受其观点影响,31%学生信念立场曾发生过动摇,产生过疑惑。


(4)擅长图表分析,但自主践行力不足。大多数工科类学生擅长图表数据分析,但语言表达、总结提炼、自主探究、学以致用等践行力不足。53%学生提出学习内容距离自己很遥远,感觉与自身没有关系,不知如何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统计不仅使我们充分把握学情现状,而且收到了很多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甚至质疑,为本章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汇总整理学生疑问,主要分为如下三大类:



第一类问题:世界怎么了?关涉国际热点及动态。比如一些国际性热点事件怎么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什么意思?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类问题:人类向何处去?关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能实现吗?它只是中国方案还是历史必然?


第三类问题:中国怎么办?关涉具体举措和影响。比如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在哪里?西方人如何看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哪些具体实践探索?效果如何?


二、定题: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实现学生疑点、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四点融合”,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综观如上教材内容分析与学情现状分析,要理清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已知与未知,进一步明确本专题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重在为学生答疑解惑。


能力目标: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思维、世界眼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使命。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未来的终归去处吗?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中国方案还是历史必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大变局中开创了哪些新局面?中国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了哪些新的实践探索?成绩如何?贡献如何?


教学难点:本章内容涉及国家内政外交领域,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很多结论观点都是既定、确定的,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向学生讲清楚内容?如何让学生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如何建立本章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联?如何真正激发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破题:教学思路与方法选择


1.教学思路


导入部分。视频歌曲导入,引出本章教学主题和逻辑思路: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


第一部分:世界怎么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但学生疑问点在于:如何理解这一“大变局”?都有哪些具体的“变化”表现?破题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讲授逻辑,采用研讨式教学,小组围绕资料自主研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师生共同得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首要动向、主要动力、重要表现、显要特征。小结进一步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变局中的你在哪里?建立大变局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给出问题答案。但学生疑问点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未来的终归去处吗?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中国方案还是历史必然?破题关键在于: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详细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方案、历史必然。小结进一步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应该如何做?增强自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中国怎么办?学生疑问点在于:外国人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具体举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新”在哪里?破题关键在于:“先破后立”,破除、揭示西方舆论观点错误之处,明确中国外交“新”局面表现,把握中国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实践探索及成绩。小结进一步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西方不良舆论声音,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总结部分。思维导图总结,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总结每部分内容,即“变”“共”“新”。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大变局中的定位?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做?设计实践探究作业。


2.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重塑教学内容


重视学生问题,将其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实现学生疑点、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四点融合”,重塑教学内容。授课讲解的过程是教材内容展开的过程,也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每一类问题里,又设置了更具体问题(学生问卷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研讨、教师多维讲授等方式共同破题。


(2)研讨式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解题过程均采用小组研讨式教学。研讨资料课前自学,研讨时朋辈交流借鉴,能有效弥补工科类学生基础知识欠缺。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三个层面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


(3)案例式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综合使用数据图表分析、案例解读、视频教学、习语品读等,广义上都称之为案例,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有效破除学生心中疑惑,减少学习难度,增强学习兴趣。


四、解题:教学环节与过程实施


1.环节一:授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说唱歌曲《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针对视频歌曲内容,请几位同学谈谈听后初步感受,并尝试回答视频中提出的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教学设计及意图】说唱歌曲视频导入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喜好和审美需求,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烘托课堂环境氛围。教师随机抽取1-2位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回答视频中提出的问题,无论学生给出怎样解读都给予鼓励,由此引出本节授课主题及授课逻辑。


2.环节二:世界怎么了?


【习语品读】“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3]


习近平在多次国内外大型会议上提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世界怎么了?”这一问题的准确回答和真切回应。那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哪里?如何理解这一“大变局”?都有哪些具体的“变化”表现?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小组研讨方式与大家一起寻找“大变局”答案。



【问题由来与破题】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底“变”在哪里这一问题,并非无中生有,都是学生问卷提出频率较高、普遍关注的问题。破题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教学逻辑,采用小组研讨式教学。第一步,预设情境,课前下发学习资料,学生通过自学资料进入情境。第二步,探索问题,课上分组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分析,由学生代表总结回答问题。第三步,归纳提炼,教师对话学生代表,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大变局”特征、表现的关键字词或核心意蕴。


(1)第一组


预设情境 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占比变化数据图[4],2023年世界国家和地区GDP总量(IMF版)排序数据图[5]。


探索问题 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说明了什么?


归纳提炼 首要动向: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东升西降”日益明显。


(2)第二组


预设情境 本次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影响具有全面渗透、跨界应用的特点。比如,无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3D打印、记忆眼镜、DNA生物芯片、量子计算机等前所未有的产品,正先后走入人们的生活;原有的制造业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向“智造业”目标前行。[6]


探索问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主要关涉哪些领域哪些产品?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他有哪些新特点?你如何看待大国间的科技竞争?


归纳提炼 主要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推动世界发展同时也成为大国竞争高地。


(3)第三组


预设情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14次总份额改革:发达国家将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IMF份额;执行董事会24个席位中拥有9个的欧洲国家将让出2个席位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四国份额将全部进入前十名;中国持有的份额从2010年的3.72%升至2016年的6.39%。


探索问题 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是否还能适应当前全球化发展需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需要怎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归纳提炼 重要表现: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多极化与民主化呼声较高。


(4)第四组


预设情境 1979年至2023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居世界首位。[7]


探索问题 结合数据统计回答,中国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你认为中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归纳提炼 显要特征:中国成为世界大变局中的重要力量,成为重要推动者、建设者甚至引领者。


【教学设计及意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变化表现很多,可从多维度加以阐释,但本部分内容主要聚焦首要动向、主要动力、重要表现、显要特征四个视角,意在让学生了解动荡变革的趋势,不求全而求精准。当然单一数据图表并不能完全说明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



【总结延伸】继续请同学们思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你在哪里?如何在当前国际大变局背景下定位自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剧中人和局中人,可继续给学生延伸讲解当代青年应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感,在世界整体境遇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书写板书:局中之人,不惧挑战。


3.环节三:人类向何处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说明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团结开放合作?还是分裂封闭对抗?如何抉择,不仅关乎各国利益,更关乎人类整体利益。


【习语品读】“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8]“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9]



今年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各大会议演讲中都多次重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不断深化并不断实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而深刻,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意蕴、核心精髓,会是哪一个字呢?——“共”字,共同追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携手共进。然而学生的疑问点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是人类未来的终归去处吗?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中国方案还是历史必然?接下来,我将从历史、现实、价值三个维度为大家答疑解惑。


【教学设计及意图】本课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工科类学生大多在高中选科阶段未选政治,未体系化学习过相关内容,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学习。但这一内容并不是本部分讲解的全部,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疑惑点,充分分析学生问题中“已知”与“未知”部分,将学生“已知”充分融入到历史、现实、价值三个维度讲解过程中,破解学生的未知。


(1)历史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阐释了国别史、民族史走向世界史、全球史的过程,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交往日益扩大,过去独立分离、自给自足、各自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整体关联、相互依存、开放融合。世界历史不断深入发展,反过来对各个国家民族又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各国更加团结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换言之,世界历史未来图景是朝着团结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趋势发展的。然而西方国家想要塑造一个西方主导、西方霸权、西方利益优先的未来世界,显然已经落后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需求,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背道而驰。


(2)现实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发展需要、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互依存、发展与共。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信息、商品、技术、人才、资金等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着高速流动。各个国家民族甚至于个人相互依存度空前增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挑战并存、风险共担。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变局中有利也有弊。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局部战争硝烟又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挑战是全球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独善其身,只有各国携手共进、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才是解决之道。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今天的世界、无法破解人类面临的困局,国强必霸、崇尚武力、零和博弈等思维越来越频繁失灵,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亟需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理念。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携手共进,越来越显示出其正确性、必然性,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3)价值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话语表达,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根源。


但这并不代表只有中国有人类命运与共的精神基础和价值追求。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命运与共、和平安全、平等相待的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集中展现和最真切表达。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需要通过一致行动追求共同利益,主张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生活;印度古老典籍记载“天下一家”的箴言;瑞士作家提出“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表达。中国提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未来发展进步中走在了时代前列。



【总结延伸】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你应该如何做?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态度,特别是能结合自己专业说出一些具体努力方向或举措,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建立自身实践努力与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人类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身上的使命担当,肯定自身努力的重要价值。书写板书:不忘初心,团结奋进。


 4.环节四:中国怎么办?


面对“世界怎么了”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解决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理念,更是实践行动,不仅仅是愿景,十年的不断探索已然成为现实。中国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人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都进行了哪些新的实践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哪些“新”局面?西方人如何看中国道路、“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综合教学重点和大家疑问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组研讨“先破后立”与大家一起来揭秘中国到底是怎么办的。



【问题由来与破题】问题来自于调查问卷和以往学期学生的总结反馈,学生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回应。破题的关键在于小组研讨“先破后立”。“破”即是破除西方错误舆论,揭示其背后的真实用意;“立”在于面对错误敢于应对,从新道路、新关系、新平台、新担当四个方面正面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同于西方的“特色”之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实践探索及成绩。具体来说,首先,预设情境,小组成员阅读教师给出的西方舆论观点,进入情境。其次,探索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明确态度,实现第一步“破”;教师点评引导至教学重点,揭示西方舆论背后本质,实现第二步“破”。最后,归纳提炼,教师结合案例、视频等,通过中西对比、多维视角正面向学生详细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的新的实践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世界贡献,实现第三步“立”。


(1)新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预设情境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学者戴博:中国正试图通过渐进及和平方式,必要情况下使用强制手段,来成为“亚洲仁慈的霸权国家”(thebenignhegemonofAsia)。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然会削弱美国同盟体系,挑战国际法的关键原则。[10]


探索问题 你是否认同如上观点?其背后的本质意图是什么?


归纳提炼 第一步“破”:针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关键词,学生表示不赞同西方舆论观点,明确态度。第二步“破”: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国强必霸逻辑背后的历史由来及文化基因。第三步“立”: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采用中西对比,正面向学生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霸权强权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推动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和平发展道路。


(2)新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预设情境 兰德公司2018年《中国与国际秩序研究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建立一个名义上平等的亚太地区,实质是要在国际关系中建立以尊重中国政策偏好为核心的高度道德主义政治,即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11]


探索问题 你是否认同如上观点?中西方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有何不同?


归纳提炼 第一步“破”:学生研讨回答不认同西方观点,明确态度,并解读西方优先、西方霸权、西方主导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第二步“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中西对比继续深入思考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态度原则,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第三步“立”:解读案例“树立合作典范——开启中国中亚关系新时代”,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特征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落地实施的路径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3)新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预设情境 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以明朝的朝贡体系为参照,迫使一些国家成为中国的朝贡国,并利用掠夺性的经济手段,将巨额债务推给这些国家。[12]


探索问题 你是否认同如上观点?为什么?


归纳提炼 第一步“破”:学生研讨回答明确表示反对上述“一带一路”错误言论,明确态度。第二步“破”:教师抓住学生认知特点继续发问,“一带一路”有哪些独特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案例:跨越山河联结友谊——“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了解中老铁路贡献及价值。第三步“立”:通过案例分析中国援建中老铁路,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提炼“一带一路”独特特点、巨大成就、世界贡献,完成总结任务表。


(4)新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预设情境 哈德逊研究所学者理查德·维茨:中国正在完成由“规则接受者”(ruletaker)向“规则塑造者”(ruleshaper)的身份转换。中国渴望缔造国际秩序,而不仅是遵守国际协议的规定。[13]


探索问题 你是否认同如上观点?你认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归纳提炼 实现第一步“破”:学生研讨回答明确中国参与者、调解员、建设者的角色,不是把全球治理体系推倒重来。第二步“破”: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第三步“立”:案例解读,视频教学“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答案”,特别是“双碳”目标,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引导学生更直观感受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



【总结延伸】新道路、新关系、新平台、新担当,不仅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实践探索,也是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具体举措。对新道路、新关系、新平台、新担当的选择并非随机随意搭配组合,他们正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四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面对西方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误解甚至曲解,讲好讲对讲准中国故事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结合本部分西方不良舆论观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性、紧迫性,激发学生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总结学生观点,书写板书:积极践行,自信自立。


五、结题:教学反思与课后拓展


1.教学反思


(1)提前做课前调查问卷,以及积极借鉴以往学期教学反馈非常重要,能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疑惑点、兴趣点,有利于实现学生疑点、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四点融合”。


(2)本章内容非常丰富,量大且略有难度,虽然已经明晰主线做了详略处理,但于工科学生来说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注意不要扩展太多,注意基础知识补充讲解,注意把握研讨节奏及引导学生回答的频率。


(3)研讨资料特别注意要提前下发,如果推送过晚学生来不及学习,如果不推送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以往学期授课过程中,对待资料方案不同,课堂氛围和授课效果会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2.课后实践


请关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讯息,并观看视频《通向繁荣之路》,寻找“一带一路”发展道路上那些让你感动的故事和瞬间,可以是国内外一个案例、图片、人物、故事等,围绕素材请录制2-3分钟微课视频,讲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8,428.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9,5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0.

[5]2023年世界国家和地区GDP总量(IMF版)[EB/OL].(2024-04-22).https://news.qq.com/rain/a/20240422A07TO200.

[6]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53.

[7]1979年至2023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居世界首位[EB/OL].(2024-10-0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0/content_6977991.htm.

[8]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10][13]高望来.美国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及中国应对之策[J].太平洋学报,2019(8):4,2.

[11]罗云,胡尉尉,严双伍.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评介[J].社会主义研究,2020(1):154-160.

[12]王淼,王鹏.海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21(1):156-163.





汇编 | 《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平台

思政课大学
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