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评价

教育   2025-01-10 20:23   云南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评价

摘要 : “大思政课 ”对教学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辅助技术的发展 ,  为课堂评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新时代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 , 也为课堂评价的演进提供了思想准备。 高中政治应顺应 “大思政课 ”要求 ,  在教学评价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从教学与评价分离转变为教学评一致性,并力求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课堂评价动态化。

关键词 : 大思政课   教学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 

“大思政课 ”是习近平总书记于 2021年在接续上一阶段思政课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课程理念和思路。新时代的思政课堂要加快培养心怀 “国之大者 ”的时代新人 , 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思政课堂汇聚大能量 , 善用大资源 , 凝练大智慧 , 彰显大情怀。 但与 “大思政课 ”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评价却相对滞后 , “大思政课 ”之 “大 ”难以通过现行的评价手段客观及时反馈。 本文立足高中思政教学实践 , 探索 “大思政课 ” 背景下改变高中思政课堂评价的可行路径。

一 、新时代政治教学评价之 “基 ”

“大思政课”要求我们构建思政“大课堂”,汇集社会各方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与时俱进变革高中思政课堂评价。这要求我们解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新评价体系。

1.观念的改变是课堂教学评价革新的思想先导。“大思政课”是对思政课教育规律的认识深化、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我们更清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和要求。议题式教学以及相对开放的教学内容,给了课堂和教学更大的自由度。新编教材文本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又带来教学评价的革新。政治教师开始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师生一同探索新知、形成感悟,师生同为学习者,也同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

2.智能化奠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演变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科技的演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线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手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信息化运用,为课堂教学的阶段性教学效果提供评价手段。如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教师运用希沃白板设置一定难度的各类题型,让学生们借助平板实现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即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让评价结果即时呈现,为下一步的课堂精准教学、夯实知识根基提供有效参考。又如,基于微信的“雨课堂”可以实现课堂实时问答,弹幕互动,为网络课堂的师生问答提供良好的体验,这为法律模块的学习、逻辑模块的学习和开展网络课堂讨论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实现即时学习和即时评价。


二 、 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之 “变 ”

“大思政课”强调学校课程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传递和培养,这就要求思政课树立“大教学观”,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样态,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教材文本的知识,还有生活智慧和良好品行。基于此,政治教师应检视自身主导的课堂,力求以教学评价的变化来推动课堂教学的变化,从而适应“大思政课”时代对高中思政课的要求。

1.从教师本位到师生共同本位。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单刀直入地讲大道理,单方面进行观念输送和情感传递,教师一厢情愿、苦口婆心地培养情怀,难以符合现代思政课要求,效果低下。“大思政课”背景下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也是师生通过对话和共同学习一起探寻真理的地方。同样,对教学的评价就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准确地说,评价应是对师生参与的活动效果的评价,从参与者和责任分配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

2.从知识本位到政治学科本位。这是就评价内容而言的。高中政治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其思想的引领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强调对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因此,作为教学过程重要指挥棒的评价也应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兼顾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色。我们看到,现行学考和选考制度下高中思想政治的考试题型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各省自主命题还是沿用全国卷,都在考查学生正确的观念、理性看待问题和家国情怀的抒发等方面有体现,一般通过开放性试题加以考查。从考试和选拔人才的角度,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也应加入专门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内容,如政治小论文写作、以国际国内时事及模拟联合国等为载体的评论或辩论赛、讨论会等行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3.从课堂评价欠缺到教学评一致性。从评价时空和场所而言,传统教学评价常以阶段性考试为载体和测量的主要手段,评价依据主要是学业考试后形成的数据,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教学活动,有实质意义的评价几乎难有在课堂的一席之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作为教学和评价实施主体的教师就难以形成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教的同时兼顾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关注和对学生的重视同等重要,评价过程不仅是对“学”的评价,也是对“教”的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完整评价。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评价环节都共同指向知识的习得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此三项活动彼此推动,相互促进。

三、理想化政治教学评价之“境”

“大思政课”要求政治课堂兼顾学生的政治敏感、政治视野、政治素质和政治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应与这一课程要求相一致和相匹配。情感如何教?情怀如何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考?哪些具体评价方式和过程可以对之进行衡量呢?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及课堂评价的主体实施者和教学效果的被评价者,从具体的教学评价方式和过程方面,我们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使之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境界。

1.评价方式多样化。知识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支点。以传统的考试作为测量手段,此类结果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不可或缺。在讲授高三复习课“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内容时,笔者设置了随堂的知识检验,来评价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设置知识竞答、课堂竞赛和课堂分小组讨论等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分小组评价,这类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在分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不同小组表现的差异,以及小组内部学习者之间的表现,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一定的评价。设置具有一定深度和思考意义的课堂讨论或辩论,则是考量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及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之举。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是教学效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密切关注,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即时反馈,即时调整。但教师绝非唯一的评价主体。还以这一节高三政治复习课为例,在给学生进行分组时,我还设置了一组学生作为评委小组以开展生生互评,还有学生自评,甚至还可安排听课教师作为第三方评价的主体,对学习小组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评价,开启临时评价环节。听课者作为第三方,对课堂参与者的不同表现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推动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方面,还可以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评价,也就是生对师的评价。在上文提到的这节高三复习课中,特意设置了这样的环节:适逢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改用国产的办公软件,而不得再使用来自国外的软件系统。教师以求助者的身份表达了自身的不解:之前的办公软件已经使用多年,并未出现大的安全问题,学校如此要求,是否过于狭隘?教师的疑惑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们踊跃发言,大胆指出教师认知的错误,从国家战略、个人信息保护、地区局势等很多方面帮教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理有据地纠正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认知错误。这一环节成为了整节课的一大亮点,给听课教师和教学活动参与者留下深刻印象。

3.评价过程动态化。美国学者杰克逊认为,教师要在上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对学生的作业和行为作出判断,然后将判断反馈给学生,并由此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刻做出调整。因此,教师应该在动态的课堂中实现评价的动态化。任何将评价固化和程式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中肯的教学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本身带有一定的激思和激趣功能,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表示赞许、报以微笑,这种正向的评价具有引导评价对象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的功效,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更进一步提升学习积极性和进行深度思考起到重要作用。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的评价应该是要让学习者不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并完善自我。“大思政课”背景下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向下扎根并向上生长的,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尊重这种动态性和生长性,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存在冲突的情境,让教学目标达成中的问题充分暴露,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可对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反思,知识掌握中出现的漏洞和认识的偏差都可在评价后作出调整;教师还可从评价中找出课堂教学节奏的不足、捕捉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判断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偏离,并据此对教学活动进行适时调整。

随着“大思政课”这一思政课新形态的变化和要求,我们的课堂评价必然做出改变,但这种变化应该是基于新情况、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和辩证扬弃,绝非线性的简单代替和对传统模式的全盘否定。从传统课堂走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需要一线教师深耕“大教材”“大课堂”和“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兼具“大先生”情怀,怀藏对教学、对政治学科的忠实与诚恳,对“大思政课”的向往和敬畏,我们才能不负时代使命,到达理想境界。

作者简介

彭爱波,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原载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8期,详细注释与引用请参见原文。



思政课大学
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