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书榜 | 人文社科类(2024年9月)

学术   2024-10-28 06:01   北京  


科学新书榜
人文社科类(2024年9月)


科学新书榜”基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月度销售排行产生,分为自然科学、工业技术、医药卫生和人文社科4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提供参考借鉴,与您一起阅读科学!


1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配合以相关玉文化阐释研究文章,从玉器视角呈现新石器文化脉络中的石家河元素。

2

姚熹传


姚熹院士是我国高性能铁电材料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创立的“微畴-宏畴转变”理论,引领了国际电介质材料研究的热潮和发展。他推动了铁电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一系列新的电子功能材料,解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在功能材料领域的诸多“卡脖子”难题,促进了我国电子陶瓷技术的更新换代。姚熹院士创建了亚洲铁电学会和亚洲电子陶瓷协会,并在亚洲各国和地区轮流召开亚洲铁电会议及亚洲电子陶瓷会议,是世界公认的这一科学领域的权威者。姚熹院士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博士研究生100多人,桃李满天下。


本书通过翔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记录了这位科学大师精彩的人生经历和奇闻逸事,彰显了他的高尚人格;阐述了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展现出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理念和笃学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阅读本书,可以获得一个与大师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站在智者的肩上观察世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净化和升华。

3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


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引领者王文采、中国第一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的俞鸿儒、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以及马大猷、杨乐、邹承鲁、施雅风、夏培肃、刘嘉麒、任继周等众多两院院士。这些科学家的精彩人生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特质,也真实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关阅读】

多位院士专家出席,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暨《风范》出版研讨会举办

李侠:总会有人在幽暗的岁月里绽放出清洁的精神

4

冠世兴核 : 李冠兴传


李冠兴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一位谦和且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体现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本书展示了这位腹内有乾坤、立马振山河的核科学家曲折感人而又辉煌励志的人生故事,真实记录了李冠兴院士为我国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李冠兴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及心怀“国之大者”,为核一生、忠诚奉献,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他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5

科技伦理研究(第二辑)


《科技伦理研究》第二辑专栏包括技术伦理概论、生物医学伦理、数字技术伦理、智能技术的伦理与治理等,技术伦理概论介绍技术哲学与伦理融合的历史谱系;生物医学伦理栏目由5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人类增强、安慰剂效应、生物伦理与人类关系等;数字技术伦理栏目由4篇文章组成,主要涵盖数字身份、人机关系、虚拟现实与深度脑刺激等主题;智能技术的伦理与治理栏目由4篇文章组成,聚焦智能革命、自动驾驶与智能治理等研究。

6

档案学名词


本书收录的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档案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电子文件管理、历史文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9个分支学科,共1682条。

7

教育学学术论文写作“三部曲”


学术论文写作,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科研工具。本书采用学术论文写作系统化思维,着重探讨了教育学学术论文科研工具的实践应用,深入阐述了怎样检索、整合文献,怎样利用EndNote、NoteExpress、知网研学等工具管理文献。本书还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论文,如文献综述类、元分析类、量化研究类、质性研究类和混合研究类论文,具体提供了CiteSpace、VOSviewer、CitNetExplorer、CMA、SPSS、Amos、SmartPLS、NVivo、ATLAS.ti、MAXQDA等多种科研工具的操作指南及其学术论文示例。本书旨在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学专业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科研工具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整体学术素养。学术论文写作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练运用各种科研工具,更需要遵守学术写作规范、掌握学术写作投稿和发表技巧。本书采用学术论文写作系统化思维,着重探讨了怎样遵守学术写作规范、规避学术写作失范,深入讲解了如何选择投稿目标期刊、掌握期刊投稿流程、熟悉期刊选稿标准、正确回应期刊返修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本书还着重讲解了学术论文写作投稿和发表的一些关键技巧,并辅以一些优秀范例,旨在全面提升读者的学术论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投稿能力和发表能力。本书采用学术论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系统化思维,融合学术论文写作理论与实践,全面解析学术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书中不仅详细阐释了如何选定前沿的论文主题、构建醒目的标题、提炼规范的摘要、构架目的性引言和撰写深度的文献综述,还深入讲解了如何精准规划研究设计,以及如何规范撰写不同类型论文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书中还着重讲解了如何有效呈现研究结果、循证开展研究讨论和客观得出研究结论,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精髓。


【相关阅读】教育学学术论文撰写发表“三部曲”

8

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


为保护人类居住星球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1989—1990年,一支由六个国家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秦大河为中方队员。本书记录了这次人类有史以来穿越南极活动策划、筹备、训练及实施的全过程,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类此次代价高昂的南极穿越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考察队员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科学家精神和友谊,而且可以领略到南极洲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冰雪世界。根据秦大河穿越南极日记绘制的包含217个宿营地的详细的行进线路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了这一段历时220天、跋涉5896公里的艰险征程。本书还将穿越过程的精彩章节录制了声音文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码听书。


【相关阅读】

秦大河:抵达南极点的那几天

秦大河的自荐申请和穿越前拔牙

康世昌:秦大河南极大穿越,一片“冰”心为家国

喜报 |《大穿越》《风范》入选第二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优秀图书推荐书目

9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主要叙述记录唐长安城人居生活的主体—坊,整体结构继承传统志书体例而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共分为坊名释义、古今地址对照、历史考证、坊中诗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选录了相对应的部分出土或传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图像,将《旧唐书》《新唐书》中涉及各坊史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对历代长安图存佚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力图使大众通过本书对唐长安城有直观深入的了解,使这座旷世名都更加立体、细致、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多样呈现方式填补了中国城市建筑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关阅读】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入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阶段性重大成果

10

科学思想史: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变革,以及随着这种变革所发生的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大写的科学革命”。具体来说就是:勾勒史前人类神话宗教自然观与自然认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科学思想意蕴;厘清中世纪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及其关联;探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自然观的新变革及其方法论创新所引发的现代科学革命;构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未来科学革命形式。由此就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史为鉴知兴替”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由自然观变革和方法论创新所引导的“大写的科学革命”的概貌。

【相关阅读】肖显静:系统呈现“大写的科学革命”


【相关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科学出版社
传播科学,创造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