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张力青, 李德学, 李晓锋, 余巍. 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畜禽种业, 2024, 20(11): 157-162.
基金项目:湖北省 “515” 院士专家科技服务畜牧产业链行动项目。
文章PDF: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
肉牛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满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品种改良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提高牛群整体生产水平,促进肉牛产业由 “增量型” 向 “提质型”转变,推动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1 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历程
1.1 试验示范期(1974—1990 年)
湖北省地方牛品种个体小,产肉率低,屠宰率不到40%,平均产肉量为140 kg/ 头。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具有役用性能好、适应性强、肉、乳生产力潜力大、耐粗饲、性情温驯等特点[2]。为充分发挥地方品种牛的资源优势,1974 年,湖北省开始筹建牲畜品种改良站,逐步开展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同时在养牛重点区域建立肉牛人工授精站点[3]。
1.2 普及推广期(1991—1999 年)
20 世纪90 年代初,湖北省牲畜品种改良站不断发展和完善,于1993 年更名为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并对其下属的湖北省种公牛站进行了改扩建。20 世纪90 年代末,依托湖北省种公牛站建设的肉牛品种改良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1.3 巩固提高期(2000—2017 年)
进入21 世纪以来,湖北省基本形成武汉、宜昌2 个奶牛优势区和江汉平原肉牛产业带[2]。2010 年,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及肉牛品种改良整县推进项目在省内全面实施,肉牛品种改良工作进入高速发展期,选择良种冻精开展杂交改良成为养殖户提质增效的必选项。
1.4 平稳发展期(2018 年至今)
随着国家项目逐步退出及市场需求日趋多元化,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发展由向数量和规模求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变为向质量和服务要效益的平稳发展阶段,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服务范围遍及湖北省内17 个市(州)、57 个县(市、区),牛人工授精站点达300 余个。
2 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现状分析
2.1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 初期,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工作整体进入巩固提高期,但各地区发展基础不均衡,如襄阳市、黄冈市起步较早,基础相对较好,而枝江市2012 年才正式启动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基于各地发展实际,湖北省调整工作思路,针对基础较好的县市,采取 “稳增长、提质量、调结构” 的方法,进行站点提档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针对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市,采取 “抓覆盖、布站点、建网络” 的措施,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站点布局。
“十三五” 期间,湖北省牛人工授精站点布局从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变。有些地区将小而散的站点进行整合,建设中心站点,向规模要效益;有些地区依托规模养殖场设置站点,因地制宜,既方便规模养殖场开展繁育工作,也方便品种改良员做好技术服务。
“十四五” 期间,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的工作重心由完善站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提升站点运营服务能力转变。站点单罐冻配数量明显提高,预约上门服务成为常态。目前,湖北省已建立集良种繁育、冻精生产、技术推广和冷源供应“四位一体” 的肉牛品种改良支撑体系,并确立以省、县(市、区)为主体,乡镇相衔接的三级联动的技术服务网络,显著提升肉牛品种改良工作服务能力。
2.2 技术队伍结构不断完善
随着养殖格局的变化,养殖户对肉牛品种改良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科学客观,需求更加多元化,经济效益逐年增加,技术队伍不断更新换代,形成了 “老中青搭配、传帮带结合、教学干相长” 的模式。新生代品种改良员通过钻研冻配数据提高技术水平,利用自媒体平台拓展业务面,充分融合配、养、销开发新模式,实现品种改良员收入水平和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3 发展模式持续创新
湖北省自2010 年开始实施肉牛品种改良整县推进项目,健全能繁母牛养殖档案及台账登记制度,配置液氮罐、显微镜等基础设施,逐步从“一室一棚一架” 坐店经营发展到 “一人一车一罐” 上门服务,从 “单一冻配” 发展到 “配养结合、综合办站”。通过这种方式拓宽站点服务范围,增强其自身造血机能。
部分地区在创新站点经营方式和提升产业发展后劲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如枝江市仙女镇的品种改良示范站,将母牛人工授精技术与 “3321”肉牛养殖模式(即一个养殖户新建标准化牛舍300 平方米、每年饲养牛30 头、利用秸秆200 t、年收入10 万元)充分融合,示范站的品种改良员为养殖户提供冻配服务后,以高于市场200 元/ 头的价格回购杂交牛犊,或自留繁育、育肥,或销售给其他养殖场,这种以肉牛品种改良为基础的“配种+回购+销售” 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肉牛产业发展。
2.4 肉牛品种结构逐步优化
为进一步提高牛肉品质,优化肉牛品种结构,湖北省采取外部引种和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力图打破 “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外部引种方面,湖北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安格斯、尼里-拉菲、摩拉等优良种公牛。自主培育方面,湖北省走单点突破、定向选育的特色化差异化路线,逐步形成以西门塔尔和夏洛莱2 个品种为主导的品种结构。
2.5 高效繁育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牛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普及,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技术队伍为养殖户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黄牛和水牛受胎率分别达到80%和73%,产犊率达95%以上(2023 年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调研数据统计)。为进一步促进肉牛的高效繁殖生产,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整合技术力量成立了良种繁育科技服务小组,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探索肉牛养殖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推广肉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胚胎移植等高效繁育技术,降低饲养管理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2.6 种源核心工程稳步推进
良种是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的技术力量,打造自主可控的肉牛种业 “芯片”。2024 年,湖北省已建立国家级种公牛站1 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3 个,核心群数量位居全国第3 位,其中湖北省华西牛育种科技有限公司为全国首批认定的华西牛核心育种场,湖北庚源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全国唯一的夏洛来牛核心育种场。在第1~5 届全国种公牛拍卖大会上,湖北省自主培育的种公牛多次获得金奖和银奖,充分彰显了湖北省肉牛核心种源的自主创新能力。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工作有难度
近年来,随着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县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职能相对弱化,各地在开展肉牛品种改良工作时,因归口部门不一致、管理职能归属不清,导致纵向监管乏力。另外,随着市场化程度逐年增强,站点均采取自主收费的经营模式,收费情况各地不一致,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业务主管部门无法对乱收费、恶性竞争等行为进行刚性约束。
3.2 良种繁育体系受冲击
随着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台阶,对优质种源的需求日益增大。2017 年,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取消,优质种源日益市场化,种公牛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以效益为导向的养殖户也自行从其他渠道选择冻精,极大地影响了原有的良种繁育体系。
3.3 母牛繁育动能不足
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及肉牛养殖成本的持续增加,散户养牛逐年减少,规模养殖场母牛繁育 “高本低效” 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导致牛源紧张。2010—2020年,国家肉牛良种补贴、肉牛品种改良整县推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调动了养殖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基础母牛数量增长较快。但2023年调研情况显示,虽处于精准扶贫、猪舍改牛舍等利好环境下,能繁母牛数量逐年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图1),湖北省肉牛总存栏量逐年下降,已由2004年的406.71 万头降至2023 年的234.03 万头,降幅42.46%,其中能繁母牛存栏量不足百万头。
图1 湖北省2004—2023 年肉牛存栏数量
Fig.1 The number of beef in Hubei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23
3.4 遗传改良基础薄弱
之前湖北省在肉牛品种改良方向上缺乏目标和规划,对种公牛的选择停留于传统方法,即根据祖先系谱情况和自身表现进行选留,未系统开展后裔测定,对种牛遗传品质的优劣缺乏科学判断,影响了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长远推进,限制了肉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目前,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以优质种牛育种基地为基础,已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种公牛后裔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性工作,但还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3.5 杂交母牛利用率低
杂交牛犊生长快、价格高,一般饲养到6 个月左右就可作为育肥牛源进行出售,每头较本地牛增收近4000 元,普遍存在“卖洋种、留土种” 的现象,导致优质杂交牛源流失,从而影响优质杂交母牛发挥效益,进一步影响肉牛品种改良潜力的充分发挥,改良成果不能充分转化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动力。
3.6 产业发展受限
2023 年,湖北省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三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前10 名之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湖北肉牛产业发展步伐滞后,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上游种牛繁育和养殖育肥、中游屠宰加工、下游品牌经营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发展受阻。
4 加快推进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一是准确把握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职责定位,明确各级部门职能,构建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相互支撑、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二是将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纳入肉牛产业发展战略通盘考虑,与产业相关项目结合,建立项目联动考核管理机制。设立专项工作资金,促进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三是出台系列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冻精销售、繁育市场等给予约束和处罚。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经验,开展肉牛繁育市场整顿行动,落实冻精销售备案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依法依规打击私售倒卖假劣冻精行为,确保繁育市场规范有序。加强湖北省种公牛站冻精售后服务和产品宣传,占领省内繁育市场主阵地。
4.2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一是支持肉牛优势种业企业自主攻关、肉牛(华西牛)等重要畜禽育种联合攻关[4]。依托省内3 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持续开展 “卡脖子” 技术攻关,打造集育种、研发、培训、推广为一体的肉牛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根据政策导向、品种特点和市场需求做好多品种的选育培育工作。通过传统模式结合现代育种方案,应用基因组选择、胚胎制作和移植等技术,增优去劣,建立高产、优质的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华西牛三个核心母牛群体,做大做强湖北省种牛繁育品牌。
二是支持湖北省种公牛站加大现有种公牛更新换代力度,加强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建设,持续选育提高肉用生产性能,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强自主供种能力[1]。强化种公牛后裔测定、疫病监测净化、饲养管理、冷冻精液生产等工作,确保所生产的冻精品质优良,得到群众和市场的认可。
三是发挥仙桃优质种牛基地示范作用,向养殖户展示肉牛良种繁育技术的优势和成果,提高养殖户的信心和积极性。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服务,推广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快繁技术应用,引导养殖户遵循科学 “念牛经”、繁育精品“发牛财”。
4.3 扩大基础母牛产能,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恢复全省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补贴,补助当年产犊后仍留养的杂交母牛(要求为二元杂交以上后代母牛并采用良种冻精配种)。推进 “两调一增”(调优基础母牛结构、调优良种牛结构、增加适度规模母牛养殖量)举措,加大对基础母牛引进、扩繁,良繁体系等方面扶持。如:在现有的肉牛肉羊增量提质项目中增设“母牛扩群提质” 条目,补助对象为饲养基础母牛、选用优秀种公牛冻精配种并扩大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户)。
二是重点发展自繁自养的规模场,通过规模养殖示范效应,带动周边有条件的养殖户改变生产模式,从良繁良育到好草好料好肉的生产与供给,整合技术力量进行全方位指导和督促,进一步扩大养殖群体,使肉牛品种改良工作与肉牛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4.4 优化保障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把肉牛品种改良技术人员培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专项计划,实行定点、定向培养。完善培训内容,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综合经营、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师资力量,着力培养理论及实践结合型专家。
二是支持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实行 “三送三优惠” 措施,即每月送冻精、送液氮、送技术服务下乡,液氮、冻精和冻配器材优惠供应。结合当前肉牛品种改良格局,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增加液氮配送次数,调整下乡配送路线,对有需求且达到营运平衡的偏远地区采取点对点的配送方式,保障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在前期肉牛品种改良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特点,在养牛优势区域进一步开展整村推进试点,创建肉牛品种改良示范村,按照 “选点-示范-巩固-扩展” 的模式,稳步推进示范村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养殖户解决水电路、小额贷款、标准化牛舍改扩建等问题。
四是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供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的技术支持,为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治、品种改良上门服务、专家技术指导,协调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签订订单,达到互利合作多赢的局面。
4.5 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一是研究稳定与激励肉牛生产的措施,从产业源头上稳定并强化产业发展[5]。利用好中央和湖北省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奖补等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加大优质饲草种植和秸秆饲料化加工转化力度,打造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户、示范场、示范村;实施肉牛价格保险及小额信贷项目,有效防止因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对肉牛产业的冲击。
二是打造品牌链条,提升湖北肉牛品牌价值。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牛肉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通过深加工延长肉牛产业链,打响本土品牌[6]。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湖北肉牛产业模式,开展 “就地生产、就近供给、就近消费” 的优质牛肉生产工程。致力打造 “村民养殖、企业回收、加工冷链、互联网营销”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7],建立牛肉直播电商示范基地,进一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 “生鲜电商+冷链宅配” 和 “线上直播+线下门店” 模式,创新打造区域品牌,形成特色产业,提升湖北省肉牛产业竞争力。
5 小结
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经过近50 年的积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肉牛的生产水平,促进了肉牛产业的提质增效。未来,加快湖北省肉牛品种改良进程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各方齐心协力,盘活现有种群资源,完善良种繁育和技术体系建设,才能推动湖北肉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J].畜牧产业,2021(7):16-19.National beef cattle genetic improvement plan (2021-2035)[J].Animal agriculture,2021(7): 16-19.
[2]马健红.湖北省牛品种改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MA J H.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ttle breed improvement in Hubei Province[D].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6.
[3]胡腊英.加快推广湖北省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的对策[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5.HU L Y.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opularization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hybrid technology of frozen semen of yellow cattle in Hubei Province[D].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5.
[4](二)关于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J].四川畜牧兽医,2023,50(8): 9-10.(II) proposal 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J].Sichuan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2023,50(8): 9-10.
[5]李学婷,张俊飚,徐娟.日本肉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演变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32(3): 80-87.LI X T,ZHANG J B,XU J.An analysis of policies evolution of Japan's beef cattle industry development[J].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2013,32(3): 80-87.
[6]陈明新,陶虎,李晓峰.湖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4,35(11): 80-82.CHEN M X,TAO H,LI X F.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J].Hube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2014,35(11): 80-82.
[7]李美珍,方奕雄,韦慧华,等.广西加速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畜牧业,2024(12): 27-30.LI M Z,FANG Y X,WEI H H,et al.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cceler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attle and sheep industry in Guangxi[J].China animal industry,2024(12):27-30.
欢迎投稿!
杂志投稿网站(建议优先采用此方式投稿):
http://xq.aiijournal.com
杂志邮箱:xqzy@caas.cn
投稿电话:010-82106255、8210625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畜禽种业》编辑部(100081)
关于开展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专题征稿的通知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性能挖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