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大浩聊诊断,作者大孙浩
1.前言:
之前产品的立项与规划大致聊了一些如何做产品的立项和规划以及具体细节。本篇就以大浩最熟悉的呼吸道产品举例。
前提1:这里假设需要做一款呼吸道检测产品。
前提2:并且假设产品就在门急诊或者发热门诊应用。
2.问题与反思:呼吸道检测指标的规划及依据
先按照大浩界定的三元素来看产品!
应用场景:
门急诊及发热门诊,此场景的需求是检测准确、TAT速度快、覆盖更宽长的感染周期。临床意义在于检出快速后鉴别区分病原体,提供临床及早用药依据。
对于患者:等待时间、交叉感染、以及重症和住院风险,提升医疗满意度。
对于终端:有效减少药物的误用(尤其是抗菌药物)与滥用,提升检测效率。
检测指标:
门急诊及发热门诊存在的疾病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而人群以儿童为主还包括成人和老年人。
需要注意不同疾病以及人群病原谱有所不同,因此指标宜根据这些疾病及患者人群,有针对的选择。
优先的是选择常见病原体:例如流感病毒、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但要注意:常见病毒推荐样本类型是鼻咽/口咽拭子,用痰液亦可。除了百日咳杆菌(鼻咽拭子)和A群链球菌(口咽拭子)。
此外的大多数细菌都推荐用痰液或者肺泡灌洗液作为首选样本(反过来细菌检测用鼻咽和口咽拭子则不推荐)。
所以吧!根据推荐样本类型选择指标也是必要的。
国庆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国庆假期及秋冬季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及需要检测的指标。
国庆假期人员流动性上升和聚集性活动增加,可能加重疫情传播风险。
进入秋冬季后,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可能出现交替或叠加流行。
技术平台:
结合应用场景和检测指标,决定使用的技术平台。
目前再此场景下常见的产品包括抗原和抗体检测。这二者都有非常不错的检测时效性,且无需仪器,检测特异性好等特点。
抗原检测:样本鼻咽拭子、特异性很好,但灵敏度稍差,即阴性不能排除感染还需使用如核酸复测。发病2-3天内检出高峰,之后检出率逐渐降低。
抗体检测:样本类型血液,igM在感染后4-5天才会出现有窗口期,故不适用于病原体早期检测。
老人、婴幼儿、基础免疫力差的患者不能产生足够滴度的抗体或无法产生抗体,导致抗体无效。既往感染,检测igG又呈阳性参考价值不大。
常规分子:样本类型鼻咽拭子、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极佳,是早期检测推荐的检测方法,但是其2-3小时左右的TAT和需要再PCR实验室内操作也是其制约所在。
分子POCT:其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形态,其突破实验室限制,解放人力,检测样本为鼻咽/口咽拭子,其即兼顾分子检测的准确性,又堪比抗原抗体的检测时效。
分子POCT检测门急诊及发热门诊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可以快速为区分鉴别病原体,有可以给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本款分子POCT的市场推广方向就是在门急诊及发热门诊应用,力图通过产品创新解决既往产品存在的局限,解决临床需求,从而替换现有产品。有很多细节值得优化,更大的检测通量和更紧凑的仪器体积。
好!分子POCT就决定是它了!
可是吧!在产品三元素中反复推敲和争议较大的其实是指标的选择。
关于指标选择大浩这里的建议是将不同指标按照病原体种类/适用疾病进行优先级的排序,通过排序可以清晰的了解那些指标是更有临床意义或更值得优先报证。
这里以上呼吸道感染举例,主要涉及的是病毒等病原体。不是不想做门急诊和发热门诊的细菌检测,可对应的样本收集要考虑难度与可行性。
这里接一个Chinet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在细菌样本来源中,门急诊患者仅占10.3%-17.4%。可见大多数细菌样本的来源还是住院患者(82.6%-89.6%)。
再根据Chinet最新数据呼吸道样本已经占比接近50%,结合分离细菌多从住院患者中得到,再结合细菌检测的样本类型。所以门急诊和发热门诊主要做病毒而不是细菌相信大家应该了解一些!
言归正传!呼吸道检测指标的规划及依据继续!
T1:有特效药治疗且占病原谱构成比例高,检测后有明确临床意义的指标:
1.例如新冠、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其检测意义为:有明确的检测意义、检测后可精准治疗(有特效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患者病程和痛苦、减少患者重症/住院/并发症发生、减少患者和医保支出,更具经济性。
2.国家政策支持:新冠是乙传染病,流感也是丙类传染病终端有统计义务。国家的医疗质量控制也指出提高流感病毒抗病毒用药前的阳性检出率。
这样的好处一个是能够减少药物误用/滥用,另一个从宏观层面降低整体人民的耐药率/药物误用。
T2:无特效药治疗且占感染病原谱构成比例较高,感染后病程较重的指标:
1.例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副流感病毒(HPIV-建议检测至少包含1/3)这些指标目前暂无特效药,但是其较为相似的特征包括,起病急、易高热(发热)、呼吸困难、同时都容易导致下呼吸道肺炎的发生。
因此鉴别感染源本身就有意义,通过检测排除其他病原体,确认感染源,也能防止药物的误用和滥用。
2.流感病毒以外,上述的病毒都容易合并细菌和病原体的感染,此时区分鉴别就有意义。
3.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还是引起0-14岁儿童住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所以早检测,早治疗/干预,就可以减少儿童住院和重症的风险。
T3:有/无特效药感染后症状较轻,且感染病原谱构成占比较低的指标:
1例如鼻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冠状病毒、肺炎衣原体等。这类指标通常正常人感染的症状较轻,且有一定自限性。
虽然鼻病毒这类无特效药进行治疗,却有一定的自限性。而肺炎衣原体虽然可以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但是本身针状较轻也有一定自限性。因此这类病原体多数人症状较轻时可能不会就诊。
2.上述指标却又占据一定比例的病原谱构成,同时在一些高危人群又容易发展成重症,如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T4:有/无特效药症状,普遍症状较轻且感染病原谱构成比例及低的指标:
就是主要包括百日咳杆菌还包括A群链球菌(GAS)。为啥是这两个指标,大浩主要还是从样本类型考虑。百日咳杆菌建议样本是鼻拭子,而GAS则建议咽拭子样本。
从过往多年来看百日咳发病率依然不高,但是百日咳在2024年发病数呈爆发态势,其明确的检测意义和用药看起来似乎值得关注。
百日咳在我国又出现了如下的趋势百日咳:发病数增长与背后的原因
1.成人和高龄儿童,青少年的感染比例增加。
2.百日咳的死亡病例增加。
3.成人传染儿童感染百日咳成为主要的传染方式之一。
关于GAS的话其致病谱广泛。猩红热值得关注的传染病及原因
涉及到呼吸道疾病为急性咽炎、肺炎、CAP等。在加之2024年猩红热的发病率增高,因此GAS也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本文优先级别划分是大浩针对上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所写。如果涉及细菌和真菌或者下呼吸道感染,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其占比权重则全然不同,例如。
1.针对细菌与真菌,其用药情况、治疗方式与耐药情况考虑权重的应增高。
2.需要考虑病死率、并发症与后遗症。
3.诊断的方法包括,各类检测手段的技术局限及优势。
重要的是细菌感染的使用场景和时机也不同。根据细菌多为住院患者中被分离,使用可分类:如入院前的筛查,手术前的筛查,确认病原体检测,用药后无效的检测。
又例如有下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但传统方式检测为阴性,怀疑发生院内感染时的检测,亦或是难以培养的细菌用核酸检测。
因此大浩虽然是按照T1-T4去区分,这仅是针对全年龄人群而言。众所周知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在ARI的病原谱分布是有所区分的。
大体来说ARI,儿童以病毒感染为主,而成年人和老年人以细菌感染占多数(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的病毒感染占比逐渐增多)。
根据CDC发布的2009-2019ARI的病原谱分布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如下图,在儿童组病毒感染病原谱中RSV占比最高(25.7%)但是成年组病毒感染病原谱占比最高的是流感病毒(高达53.9%)。
在学龄儿童组中肺炎支原体是细菌谱中占比最高的(56.7%)。而成人组和老年人组中都是肺炎链球菌占比最高(23.7%,25.9%)。反观老年人组中肺炎支原体占比很低。
因此大浩想表达的观点则为,企业在做产品规划时应确认适用疾病并且根据应用人群病原谱分布有针对的挑选合适指标。而T1-T4等级并不绝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放到任何产品的规划亦是如此,其都需要不断地根据最新的临床数据、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来调整和优化。因此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保持灵活与创新,但要切记产品还是以满足临床需求为核心而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