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人,我们可能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有多么美|耿华军

科技   文化   2024-10-04 17:01   北京  


身为中国人,
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之美,
也没有认识到美的背后还能带给我们多少收获。


耿华军 ·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
格致论道第52期 | 2020年5月24日 北京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重新发现中国之美。为什么是重新发现呢?因为身为中国人,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之美,也没有认识到美的背后还能带给我们多少收获。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2016年创办了星球研究所,开始从事地理科普。我们团队中的许多成员都是地理地质科班出身,但我个人不是,所以这四年对我而言,也是自己重新认知中国的过程。在这四年时间里,我主要有三重收获。


第一重收获:真知

已完成:10% //////////


第一重收获是真知。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的秋?文学家眼中的秋是伤时感怀的,地理学家眼中的秋却是一场能量总动员。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阳光垂直照射的区域会从赤道往南移动,这时北半球所收到的能量就会显著减少。

▲ 秋分到来示意

©CaliforniaAcademy of Sciences


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讲,这时北半球的秋就到来了。这时候落叶植物会收到能量减少的信号,它们决定收缩战线,抖落身上的叶片,但是叶片如果白白地丢掉就太可惜了,所以还要回收其中的能量。怎么回收能量?

植物们会把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分解,分解之后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就会显露出来,所以叶片就会变成黄色,在我们眼中就会呈现出金秋的景象了。还有一些落叶植物,在分解回收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色素,比如说花青素。花青素在偏酸性的细胞液中会呈现红色,所以我们又看到了红叶。

 图源:星球研究所

落叶植物可以通过回收能量来生存下去,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怎么办?

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非常弱小,它们往往无法抵御寒冷,只能逐渐枯黄死去,但是它们早已将能量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种子。小小的种子可以抵御寒冷,甚至可以存活数十年的时间,待来年春暖花开,又是一株蓬勃的生命。两年生还有多年生的植物会将能量转移到地下,在地下形成变态根、变态茎。大家常吃的土豆、胡萝卜、洋葱、红薯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植物。

  图源:星球研究所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会更加下血本,它们会把能量注入到包裹种子的果实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水果,一方面可以吸引动物来帮它们传播繁衍,一方面也给人类提供了很多美味。大家不仅可以观赏到植物的颜色,又可以收获种子、根茎、果实等。这些东西本质上来讲就是植物在转移能量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个能量储存罐,而当人类获得这些储存罐的时候,就是我们所称的秋收了。能量的减少也会促使动物们抓紧时间疯吃猛长,去贴秋膘。

 

 图源:星球研究所


以贴完秋膘的候鸟为例,它们的体脂率有的会达到50%以上,比人的体脂率要高很多。就是这样的体脂率才能支撑它们长途跋涉,飞越几百上千公里,甚至飞越喜马拉雅山,在秋天中国的天空上,形成几个大型的候鸟通道。所以,能量驱动了秋季,田地间硕果累累,大地变色,动物们疯吃猛长,候鸟们振翅高飞。它不萧瑟,不寂寥,它是一场元气满满的能量总动员。

说完美丽的秋我们再来说中国的贫困问题。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划定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加起来相当于国土面积总和的15%。我们可以把这些地区理解为中国最穷的15%。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3000多万的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就居住在这片土地上。
 
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40年的时间,而他们却被高速的经济增长排除在外,繁华与他们无关,现代生活与他们无关。很多人就会有疑惑,是因为他们懒惰?还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事实上都不是,是因为他们所生存的环境。

举一个例子,在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在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地表上分布了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当地降水又比较充沛,岩石遇水会发生溶蚀,会形成峰林、峰丛、石林,还有地下的溶洞、暗河等景观,地貌学上称它们为喀斯特地貌,或者说是岩溶地貌。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张照片是贵州清镇市的一条暗流河,地下的河水非常多,突然从一个崖洞中冲出来,形成了一个瀑布。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景观,是喀斯特地貌给我们带来的美景。但是喀斯特也可能是制造贫困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些地方降水充沛,但实际上却很难存住水。喀斯特地区很多地表有很多孔洞。这些孔洞就像无底洞,会把这些水全吸走,地面上就存不住水了,从而引发干旱。另外,流水被吸走的同时还会带走土壤,土壤流失后地面上就缺少耕地了。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张照片是广西大化县的一个峰丛洼地。这块地方残留了一些耕地,一些土壤,当地人就在这里开垦梯田。一圈一圈的梯田被当地人称之为龙卷地。

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

当我们把镜头拉得更高,我们会发现整个大地都是这样的景象,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支离破碎。可以想象在这里生存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们把这种贫困称之为喀斯特式贫困。所以我们眼中的“美丽”很可能是当地人的“艰难求生”。

不管是喀斯特式贫困也好,还是能量总动员也好,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知世界,这就是我的第一重收获——真知。
 
第二重收获:家国情怀

已完成:30% //////////

 
我的第二重收获是家国。
 
同样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云南。说到云南就会想到很多美好的词:“彩云之南”、“风花雪月”、“四季如春”等等。实际上这些景象的背后,以地理视角来看,是一场时空大折叠。 

首先是空间的折叠。
 

▲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是云南的卫星图。从这张卫星图可以看出云南西部沟沟壑壑很多,它从西北一直到东南方向散开,类似百褶裙散开的裙摆。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云南西部。大地被挤压变形,然后就隆起了一系列山脉,就是云南的横断山区。玉龙雪山、大家熟知的梅里雪山,都属于横断山。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张很独特的照片一边是海拔5000多米的玉龙雪山,一边是海拔2000多米的丽江古城,高差3000多米却可以同框出现。这张照片反映了云南的一个特征。我们借用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概念,原来相对平坦的云南二维的空间,被挤压折叠变形之后,更加立体化、三维化。这个三维的世界可以承载更多丰富的景观,我们熟知的世界级景观——三江并流,以及很多很多的高山峡谷都是在云南出现。

除了空间的折叠,云南的时间也被折叠了。
 

▲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张图是云南的气候类型分布。云南南北大概900多公里,却有7个气候带、气候区。这样的变化相当于把海南岛一直到黑龙江的气候变化压缩到了一个省里。如果具体到一座高山上,你会发现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气候变化被压缩在一座山上,被压缩在高差仅仅几千米的范围之内。

这种丰富的气候类型、密集的气候变化会对生灵的繁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在冰期来临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动植物因为抵御不了寒冷,可能会大量地死亡,但是云南的动植物却可以通过短距离的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找到一个相对宜居的避难所生存下来。这样云南就可以保留许多远古时期的孑遗物种。
 
另外一方面就是云南空间的折叠会形成很多相对封闭的小的生境。这些生境有利于产生新的物种,既有新物种又有很多古老的孑遗物种,云南就成了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空间的折叠和时间的折叠对人类也有很大的影响。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张照片是云南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叫奕车人。女性的服装非常特别,穿的叫扭裆裤,类似于现在的紧身裤。但是这个哈尼族还有支系。云南西部的横断山是南北走向,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迁徙的走廊,可以利用南北走向的山地来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如果人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就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演化成为一个民族的孕育所。云南就成为了一个民族孕育所。实际上中华民族56个成员,有26个适居云南,所以云南就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

所以什么是云南?云南是一场时空大折叠,它是一场时空大折叠所创造的多彩人间。这就是地理的魅力,地理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我们一方面有这种热爱,另一方面也要为家国中的一些问题保持忧患意识。我要举的关于家国的第二个例子是罗布泊。

 


大家都知道罗布泊是干旱荒凉的一个死亡地带,但在历史上它并非一直这样。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洼处,四周是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山脉中发育的河流会向低洼处汇聚。这里曾经形成过一个超级大湖,最大的时候面积曾超过1万平方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现在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大概是4000多平方公里,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想象当时罗布泊水面的浩瀚。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张照片是南美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非常美的景观。因为条件类似,所以有可能在罗布泊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景观,能看到这样景观的古人一定会非常震惊。
 

▲ 图源:星球研究所

大约5000年前,西方欧罗巴人的一个分支 —— 吐火罗人迁移到了这里。这支人在这里定居,开辟农田,养殖牛羊,用牛皮做皮靴,用羊毛织成毡帽。这就是毡帽,这个毡帽的样式非常时尚。


 图源:星球研究所


上面这张图是著名的小河公主,因为她出土在小河墓地而得名。可以看到小河公主的穿着:头戴毡帽,脚穿皮靴,中间还穿着短裙。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打扮,这种衣着美学即便放在现在也不会过时。

但是距今3500年前,吐火罗人的文明突然消失了。之后大概到了西汉时期,另一个古国又出现了,叫楼兰。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楼兰又消失了。

很多人会猜测吐火罗人消失和楼兰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外敌的入侵,还有人猜测是鼠疫,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自然环境的恶化。罗布泊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受外面的影响非常大。当气候稍微变干变冷的时候,上游的来水就会减少,影响到当地的生存。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类在这里的活动,比如大量砍伐胡杨木,破坏了当地环境之后,这里的环境就很难恢复。无法恢复之后,人类就只能迁出,所以这个文明就消亡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的恶化会让任何一个文明都变成一件文物。罗布泊只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典型极端案例,更大一点环境也一样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如果不善待自然,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文物,未来的考古学家会指着我们说:“你看,这批人的文明就是因为当年自然环境恶化而消亡的。”
 
这就是我的第二重收获——家国情怀,它既会让你特别热爱这片土地,同时又对这片土地充满忧患。
 
第三重收获:人生

已完成:60% //////////


  第三重收获要落到我自己个人身上,这个收获就是探索中国地理对人生的启发。
 
同样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九寨沟。九寨沟在2017年的时候发生了七级地震,当时很多人担心九寨沟会不会因此消失掉,但专家们会知道,九寨沟本身就是多种毁灭性力量创造的结果。
 
第一种力量是冰川。
 

 图源:星球研究所 


冰期来临时,九寨沟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冰川在大地上会切出宽厚的冰川谷。九寨沟有三条沟,这三条沟基本上都是冰川的塑造。九寨沟最大的湖泊——长海,也是冰川遗留下的一个冰碛湖。
 
第二个力量就是地震,还有重力作用引发的崩塌、泥石流等等。
 

 图源:星球研究所


照片中是诺日朗瀑布。它是怎么形成的?是两侧山体崩塌之后的物质在这里堆积,最后形成了一个直立的崖面,水流过来就形成了这样的瀑布。
 

▲ 图源:星球研究所 


像蓝宝石一样的熊猫海最开始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后来因为堰塞物质的冲击反而把它的面积扩大了,就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三个力量是流水。

 图源:星球研究所 


九寨沟也分布着大量的可溶性岩石。流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之后,钙质会随着水流沿途沉积,沉积到湖底的树木上,就会形成钙华。钙华上面又会生长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群落会有不同的颜色,水就会呈现出很多种颜色,再加上周围植物灿烂的颜色,就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色彩非常绚丽的九寨沟。可以看到,九寨沟就是由这些冰川、地震、崩塌、泥石流、流水等这些作用共同合力创造的一个像艺术品一样的景观。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启发,一切磨难皆是修炼,一切毁灭皆为创造,同时你的人生也是这样的,这是探索地理对人生的启发。
 
所以我总共有三重收获:真知、家国、人生。

永无止境的中国地理探索

已完成:80% //////////


我仅仅探索了四年而已,中国近现代的科研工作者和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已经探索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说到中国的地理学家,可能很多人都叫不出几个名字来,但多数人都知道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对我们来说,中国古人在几千年时间里对中国地理的认知,和现代中国地理学家这一百年的探索完全无法同日而语。这一百年的收获是翻天覆地的。


这位照片中的地理学家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活跃在一百年前的地理学家,名字叫张相文。
 
1909年,他创办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学会就是现代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秦岭淮河是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早就有的,而是在1924年的时候由张相文正式提出的,距今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青藏高原 ©青藏科考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冰川上进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大概是在40年前。也就仅仅40年的时间,我们才第一次对青藏高原有了系统性的认知;第一次知道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强了东亚季风;第一次知道了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塑造了中国的三级阶梯。
 
这些认知都是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得到的。我们作为中国人却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认知不足。还有很多科学的认知还没有转化为大众的认知,需要向大众去普及,这些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还有第二个原因,因为这一百年是我们中国最为剧变的一百年。我们这一百年需要干什么?我们这一百年需要拯救民族危亡;我们这100年需要解决温饱问题,需要解决发展问题,需要去赚钱致富,所以出去旅游也是走马观花型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会发现我们走过了温饱阶段以后,我们的需求更高了。很多人会意识到要重新认识中国,用科学的方式,用地理的视角去探索中国。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和我们这代人的时代机遇。为什么这么讲?

我们从一百年的尺度来看,现代中国的这一百年是蓝色星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事件,没有之一。我们建了非常多的基础设施去连接全国,公路、铁路、港口、桥梁、航空等各种各样的网络;还有前所未见的各种超级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还有最大规模的城市崛起。
 
这样剧变的现代中国,我们这代人正在见证,正在亲历。这样剧变的中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记录。
 
再从一万年的尺度来看,一万年以来,我们创造了最为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建设村庄,建设村镇,建设农田,建设许许多多的城市,许许多多的历史文明遗迹还在大地上历历在目。

这样灿烂的华夏文明,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记录。
 
从6500万年的尺度来看,6500万年以来,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塑造了我们现在三级阶梯的格局,塑造了华夏的山山水水。这次碰撞基本上是数亿年以来这个蓝色星球上最重要的造山事件。我们拥有全球最多的极高山,拥有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活动中心,拥有作为亚洲大江大河源头的亚洲水塔。
 
这样的华夏山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记录。
 
所以我们又有了一个宏大的愿景:我们希望有一天,要将中国的雪山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江河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国的城市看遍。
 

我们这个愿景的初步成果也呈现在了我们出版的图书——《这里是中国》之中。
 
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的分享,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self.org.cn,微信公众号:SELFtalks,微博:格致论道讲坛。

格致论道讲坛
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