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精讲】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一模题目解析|现代文(一)实用类现代文: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作品吗?(杨浦区)

文摘   2024-10-25 11:17   中国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精讲】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一模题目解析|现代文(一)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杨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①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从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报道和描述来看,至少在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与为形成作品所需的智力创作存在本质区别。以修图软件为例,它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将照片或图片处理成印象派等各种绘画风格。如仅从结果来看,多数人都会以为是画家绘制而成。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

绘画者即使熟知印象派的画风,也了解将普通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应当遵循的一般方法,绘制过程也为绘画者留下了发挥的空间。绘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印象派的理解,在线条的位置、粗细和弯曲度方面作出选择,在造型、明暗色彩等因素上进行处理,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

自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17年发表

①作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代表的通用型对话系统ChatGPT“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对用户所提问题或要求,会以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公开的内容为数据基础进行回应,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进一步指示生成灵活多样的新内容,个性化大大增加。这就导致其生成内容在形式上更加接近人类的创作成果。

②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究竟是谁在创作,作者为何创作都显得不再重要,应当“无问其是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性”独创性的判断也应当遵循客观标准,只要特定内容本身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即能为公众提供与人类作品相同的利益,应当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而不能采用该特定内容“背后是否是人”的主观标准。换言之,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将这一类观点统称为“独创性客观说”。

③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是不能成立的。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一只猕猴抢走了摄影师的照相机并模仿摄影师的动作举着相机按快门其拍出的照片中有一张自拍照。机缘巧合,该照片的拍摄时机与焦距都恰到好处,照片中的猕猴龇牙咧嘴,仿佛是在摆造型该摄影师在网站上公布了该照片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称自己和出版社为版权人。美国一家动物保护组织为此起诉摄影师、网站和出版社,要求法院认定猕猴对该自拍照享有版权而展示该自拍照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的行为侵害了猕猴的版权应返还侵权所得利润。试问在此案中,法院在已经查明该自拍照为猕猴拍摄的情况下,是否应当“断然舍弃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

④猕猴的自拍照当然不能作为摄影作品受到保护但其原因并非该照片缺乏形式意义上的“独创性”,也不是其不属于猕猴独立劳动的产物,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应当认识到各国之所以要制订著作权法,是希望通过保障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相应的酬,鼓励作者进行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作品的质量越高,市场潜力越大,他人向自己获取许可的需就越强烈,可以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这不仅可以促使作者本人积极投身于作品的创作,以获取更大的声誉和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具有创作潜力的其他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使其也愿意从事创作。通过这种激励效应,实现著作权法鼓励作品创作的立法目的。不言而的是,要通过著作权法规定的专有权利和保护机制达到鼓励创作的效果,关键是立法设定的鼓励对象能够理解和利用上述激励机制。猕猴当然可以被激励,但动物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利用著作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动物当然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对象。至于人工智能,其核心是计算机程序、算法、模型和数据库等,更不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激励”。因此,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节选王迁《再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23年发表

3.根据第部分,2017年以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                                                

的特征。2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纯内容”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以文章具体内容为基础思考、答题,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缺少个性化、每次生成都雷同。(2分)

4.根据第部分,下列属于2023年作者再次撰文的理由的一项是    。(2分

A.新一代人工智能功能强大,生成物接近人类作品,使问题变得复杂,

B.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已具有人类智慧,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

C.著名的“猕猴自拍案”让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需要澄清。

D.著名的“猕猴自拍案”已成为支持“独创性客观说”的最有力依据。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A

5.根据第)(部分的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而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

B.作者认为猕猴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永远都是随机的,不是自主创造。

C.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人”的创造力,这由立法目的决定。

D.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所以不能适用于它们。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C

6.其他学者参与本次讨论,使用下面的事例表达观点,其观点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3分

事例摄影师带徒弟去郊外拍摄风景照,自己完全不动手,而指示徒弟将摄影器材安置在特定地点,让镜头对准特定方向,并告之焦距、光圈和快门度等数值的设置以及按下快门的时机。徒弟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拍摄建议,而且被摄影师所采纳,那么摄影作品也包含了徒弟的贡献。

A.因为人类为创造把人工智能当作工具,所以生成物著作权皆应属于运用工具的人类。

B.无论人工智能是否参与到创作中,其生成物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都由人类来决定。

C.即使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也不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D.如果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就可受到著作保护。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D

7.结合第部分的②③段对作者反驳“独创性客观说”的有效性进行评价。5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评析”题,分析+评价,严格按照题干要求,以文章具体内容为基础思考、答题,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5分)作者的反驳是有效的。首先,作者的反驳很有针对性,即针对“独创性客观说”的立论前提进行反驳(1分),其立论前提是依据主体哲学理论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由人扩展到“非人”,由“人的创造力”扩展到了“创造力本身”(1分)。接着,作者并未纠缠于此,而是以对“猕猴自拍案”为例,重在辩证分析,他没有否定猕猴具有智力和某些独创性,但马上追问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当初为何要以“人”为保护对象(1分),这种溯源式追问到“前提”的“前提”,即对著作权法立法之根的理解(1分)。从立法目的上进行驳斥,等同于认为“独创性客观说”连著作权法本身都没有理解准确,怎么能够运用此法来维护自身观点呢?(1分)因此,作者的反驳有效。(评分标准设立时要考虑到-如果学生说用了例证法,怎样赋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
上海高中语文教师,深耕上海高考语文15年!高考语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考到115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