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精讲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文摘   2024-11-12 19:53   江苏  


我个人看过《红楼梦》,也看过俞平伯、张爱玲等人评红楼,直到听到蒙曼讲红楼梦,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惊为天人。如果再加四个字,那就是——唇齿留香。
曹雪芹的《红楼梦》,皇冠之明珠,无出其右者。蒙曼解读红楼梦,个人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有出其右者,她的文采+口才,她的洞察力、见解、人生观都超越了世俗,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

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这一回其实讲两件事儿。第一件是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之后,觉得没面子,因此出门去学着做生意了,就是回目所说的“滥情人情误思游艺”。第二件是因为薛蟠远行,他的侍妾香菱就住进了大观园,还跟着黛玉学诗。这就是回忆里所说的“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一部分:宝钗在人间黛玉在天上。

别看这一回的主题是薛蟠离家香菱入园,但其实他们俩背后的操盘手可都是宝钗。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薛蟠离家。本来薛蟠要跟着家里的老伙计出门做生意,薛姨妈是不放心的。要知道薛蟠可是薛家的独子啊,万一在外面有个闪失,薛姨妈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所以,薛姨妈虽然也巴望着儿子干点正经事儿,但是思来想去还是不敢放手。于是就跟薛蟠说了:“好歹你守着我,我还能放心些。况且也不用做这买卖,也不等着这几百银子来用。你在家里安分守己的,就强似这几百银子了。”

这真是典型的慈母心态,真是捧在手心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薛蟠这么任性,其实跟薛姨妈的溺爱是有很大关系的。问题是薛蟠既然任性,就不可能事事顺着薛姨妈。所以,一听薛姨妈拦着他也有话说了,他说:“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着做买卖,又不准我了,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日?况且那张德辉又是个年高有德的,咱们和他世交,我同他去,怎么得有舛错?我就一时半刻有不好的去处,他自然说我劝我。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何等顺利,倒不叫我去。过两日我不告诉家里,私自打点了一走,明年发了财回家,那时才知道我呢。”

大家听一听薛蟠这番话,说的真是堂皇正大。其实也不光是这番话,每次听薛蟠说正经话,我都忍不住觉得这个孩子心里也不糊涂。可是一看他办事儿,又觉得是真不靠谱,这不就是俗话所说的说人话不办人事吗?

那他为什么是这样?其实这恐怕也不是薛蟠一个人的事儿,而是好多贵族子弟的通病了。他们有足够的教养,也有足够的聪明,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可是因为家里太有钱有势,早就被惯坏了,根本约束不了自己,所以办出事儿来仍然是个呆霸王。

那薛姨妈之所以不敢让他走,一方面固然是慈母心肠,溺爱保守,另一方面肯定也是经历了无数次失望,根本不敢相信他了。可是薛蟠说的也有道理呀,一个大小伙子怎么能总关在家里呢,何况他还威胁说,如果薛姨妈不让他走,他干脆就离家出走,这怎么办呢?薛姨妈没了主意,只好跟宝钗商量。

那宝钗是怎么说的呀?宝钗笑道,“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时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他既说的名正言顺,妈就打谅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这段话说的真是既务实又积极。务实是她完全了解哥哥的脾气秉性,她也知道哥哥靠不住,他这么一去,完全可能是银子打了水漂,人也没学好。但是尽管如此,宝钗仍然愿意给薛蟠这个机会,为什么?因为出去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好,一种是不学好。而留在家里,只能是年复一年的这么瞎混。既然如此,何不赌一下这百分之五十的概率,让他出去搏一搏了。

这就是宝钗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既务实,又积极尽人事听天命,这不也正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最理性的态度吗?那有她这么一番劝慰,薛姨妈就被说服了呀,终于下定决心打发儿子出门,这岂不是意味着薛蟠离家正是宝钗积极劝说的结果?

那再看香菱入园。那就更是宝钗一手安排的了,本来薛蟠一走,薛姨妈就让香菱跟她去住。这时候宝钗就说了,“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

这话说的何等入情入理,薛姨妈听了也笑道,“正是我忘了,原该叫他同你去才是。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

大家看到没有,薛姨妈真是既疼儿子又疼女儿,但是对香菱这么半个儿媳妇儿,半个丫头的人可就没那么在意了。如果宝钗不说自己用人,薛姨妈是断断不会让香菱去大观园躲清闲的。

这一点香菱看的清清楚楚,所以一离了薛姨妈,她就赶紧跟宝钗道谢说,“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

这话说的多好听。我每次看到这儿,都忍不住感慨,宝钗怎么就那么善解人意?她知道湘云在叔叔家过的苦恼,也知道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凄凉,她还知道香菱羡慕这大观园不是一天两天了!它好像永远都在留心着身边的人。

还记得在滴翠亭前她一耳朵就能听出小红的声音吗?还有在清虚观打醮,也是她一眼就看出来湘云也有那么一只金麒麟。那个时候好多人都从钗黛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宝钗,总觉得宝钗过于有心了,对她的印象并不大好。

但是如果你一路看下来,就会发现宝钗就是这么一个细致周到的人,她不仅仅是时时留意着周围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只要是力所能及,她还随时准备施以援手。此前她帮湘云请过客给黛玉送过燕窝,这一次呢,她又让香菱住进了大观园,这不就是大观园里的及时雨吗?或者按现在的说法,这也可以叫做天使在人间哪。

那我为什么又说宝钗在人间,黛玉在天上呢?咱们接着看看香菱进园子之后的表现就知道了。宝钗知道香菱羡慕大观园,问题是香菱到底羡慕大观园的什么?香菱也是个急性子,她一进大观园就提了一个要求说:“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

这话说的多么出人意料,原来香菱羡慕的既不是大观园优美的风景,也不是大观园清静的生活,她羡慕的是大观园里那几位能诗善赋的女儿,她羡慕的是高雅的精神世界。这真是让我们对香菱刮目相看了吧。

那我们刚刚说过,宝钗是个乐于助人的及时雨啊,她又是大观园里第一流的诗人,那对香菱这样的精神追求,她是怎么回应的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大家看到没有?宝钗虽然乐于助人,这一次却并没有正面回应香菱的请求。那为什么?因为在她眼里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儿,学诗这件事儿根本就排不上优先级别。她觉得香菱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其实是完成一个必要的人情程序,到各处打一声招呼,非正式的通报一下自己搬进大观园了。

那为什么要非正式通报呢?因为这涉及到香菱的身份问题,香菱是薛蟠的侍妾,此刻跟了宝钗,就相当于是宝钗的丫头,但是呢,又比一般的丫头稍微高那么一点,以这样的身份,如果专门去跟贾府通报,那根本就犯不上啊,反倒让人无法回应。但是呢,如果不告诉人家一声,让人家觉得你本来就是一个客人,还随随便便私自带人出入,跟主人连个招呼都不打,那不同样是失了礼数吗?那怎么办呢?宝钗综合考虑之后,这才打发香菱到处去走上一圈儿,非正式的通报一下,这不就是她的细腻之处吗?

《红楼梦》第五回曾经给大家看过一副对联儿,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宝钗看来,人情世故这篇大文章可是远比诗词歌赋那种小文章要重要的多。问题是香菱进大观园一个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学诗,那她看见宝钗的态度暧昧,就又去找黛玉了。

见到黛玉,她还是那句话,“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你看黛玉是怎么回应她的。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大家看这句话多率真,多潇洒。黛玉一点都没有质疑,你一个小妾学什么诗;也没有问她你为什么找我不找你家姑娘;更没有谦虚说我不行,我哪里会写什么诗。她就是那么自自然然坦坦荡荡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这个回答真是太有范了。

我常常就在想,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像黛玉那么说话吗?不能。比方说如果有一个其他老师的研究生找我说要跟我读书,我能像黛玉那么回答吗?不能。我至少得问一问,你为什么不找自己的导师?如果这个学生说我的导师不搭理我,我大概率会说你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可以跟我交流。但是我绝对不会大包大揽的说,你从此就跟我念书,否则我以后还怎么跟人家的导师相处?而且我也不大敢跟学生说,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我们现在都会很客气的跟学生讲,咱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不就是最普通的人情世故吗?

可是黛玉就不讲这些人情世故,她的心里一点儿弯弯绕都没有。她是个货真价实的诗人,她觉得诗是好的,既然如此,香菱想学诗那就是理所当然的。在这个问题上,她绝不会去区分身份的贵贱。那她会写诗,香菱还不会写诗,既然如此,她来教香菱,那就是理所当然的。

她也不会跟香菱讲什么虚客气,说我不通,我不配教你。那至于香菱为什么不找自家姑娘,而是来找她她甚至连想都没想过,更不用说去考虑是否会因此跟宝钗失了和气。这样晶莹剔透的心肝,这样率真自然的态度,不就是一点儿烟火气都没有,也一点世俗气都没有吗。

那从这一件事儿,我们又可以看出钗黛二人的性格特征来了。宝钗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宝钗这个人特别具有人间气,她的兴趣、她的经历、她的能耐,全部都用在了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正是这种人间气象,让她真心实意地关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力所能及的关照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姐姐。谁在她身边都会觉得如沐春风,特别温暖。但是同样是因为这种人间气象,又让她考虑问题的角度特别的世俗,她不鼓励香菱学诗,又特别热衷于劝告宝玉博取功名,也都是因为这种人间气象。

但是黛玉就不一样了,黛玉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这让她特别的有仙气,既然不食人间烟火,她就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了。这会让她显得比较冷,比较不成熟,也比较自我。可是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没有烟火气,黛玉才一点儿都不庸俗,一点都不世故。我们喜欢黛玉,不也正是因为她这种飘飘仙气,让我们哪怕远远的看上一眼都觉得神清气爽,俗虑全消吗?

其实啊这就是宝钗跟黛玉的区别,也是孔子和庄子的区别。我们无法说清楚哪一个更好,我们只能说宝钗在人间,黛玉在天上。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香菱像谁?当然像黛玉,她可是一个卑微的小妾,跟平儿和袭人的身份是一样的。你看人家平儿和袭人那是何等小心谨慎、八面玲珑。可是香菱却显得特别天真。你就拿学诗这件事来说,她明明已经求了宝钗为师了,宝钗也没有完全拒绝她,她怎么就能急不可耐又转求黛玉呢?那香菱为什么这样做?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二部分:香菱这个痴丫头。

香菱是整部《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孩子,她在《红楼梦》里的位置有点像林冲在《水浒》里的位置。《水浒》有了林冲,“逼上梁山”这个主题就立住。同样《红楼梦》有了香菱,“女儿薄命”这个主题也立住了。

香菱是姑苏乡绅甄士隐的掌上明珠,本来应该像宝钗黛玉那样长大,不料却被拐子拐了去,成了所谓的扬州瘦马。长到十二三岁,本来卖给了多情的小乡绅冯渊,好像要有一个好归宿了,不料却又被呆霸王薛蟠夺走,成了薛蟠的小妾。那小妾的日子本来也还算安稳,可是薛蟠又娶了凶悍的夏金桂,香菱也最终被折磨致死。

这样跌宕起伏、高开低走的人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就连她的名字也从出水挺立的英莲变成了贴水漂泊的香菱。可是既然叫香菱,那就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个香气是怎么展现出来的呢?香菱学诗就是她人生中最有华彩的高光时刻,也是整部红楼梦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香菱到底是怎么学习的?《红楼梦》其实写了三大环节,分别是拜师、论诗和写诗。这三个环节我们既可以当成小说来看,也可以当成格律诗写作的教案来看。

先说“拜师”。

上次不是讲到香菱向宝钗学诗不成,又转过来求黛玉吗?黛玉慨然答应,还立马就给她上了一课。黛玉是怎么说的?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就告诉她:’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段话是在讲什么?其实就是在讲格律诗的结构、规矩和立意呀。格律诗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就是首联、颔联、颈联儿、尾联联诗句构成的。那从功能的角度讲,首联是起也就是进入话题,颔联是承接话题稍作铺陈,颈联是做一个转折让诗更丰富,尾联或者是总结,或者是升华。

那格律诗的规矩又是怎么样的呢?四联当中中间的颔联和尾联是一定要对仗的。那所谓对仗,就是黛玉所说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平声对仄声。其中平声对仄声又有讲究,那就是通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一联诗之中最后一个字除外。一三五这几个奇数字不一定非要符合平仄,但是第二四六这几个偶数字一定要严格的符合平仄,这就是基本规矩。

但是黛玉也说,如果有了真正的好立意、好句子,这些规矩也是可以突破的。这就是所谓的不以词害意,也就是说立意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不就是格律师的基本功吗?我们现在要做格律诗,也还是要讲这些规矩。可是光讲规矩还不够,还得有可以效仿的案例。

这时候香菱就说了,“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那香菱提的这个范本好不好啊?黛玉当即就给否定了,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这段话不少朋友都有疑问,为什么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不好?因为陆游这一联只有小情趣没有大格局,看起来很有趣,其实就是一个文人拿着文字做游戏斗机灵,背后根本就没有人的情怀。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诗呢?黛玉说了:“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很明显黛玉在文艺理论上是奉行“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这个理论的。所以她给香菱选了三个老师,都是盛唐诗人,一个是王维,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而这三个人又分别代表三种诗体。其中王维擅长五律,比方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就是五律的典范,那是何等雄浑哪!杜甫擅长七律,比方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就是七律的典范,那是何等沉重啊!而李白擅长七绝,比方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就是七绝的代表,那是何等飘逸潇洒!

其实大家看看我点的这几句诗,就能明白陆游那联诗问题所在了。那香菱是个好学生,从善如流,当即就把王右丞的五言律拿回去了,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这就是拜师。

再看第二个环节“论诗”。

过了几天,香菱又找黛玉来了,把王右丞集给还回来,又要换杜工部集。这时候黛玉就问他她了:“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那黛玉就鼓励她,香菱就说了:“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话听着有点悬吧,那她是怎么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来的呢?香菱就连举了三个例子,她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大家说香菱这是在讲什么?讲练字的妙处。前两句练的都是形容词,后一句练的是动词。这些词为什么用的好啊?我就跟大家分享第一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什么好?因为它构建了一个天地之间最壮阔的立体画面。大漠是一横,孤烟是一竖;长河是一横,落日又是一竖。这大大的两横两竖不就把天和地连接起来了吗?可是他们连接的方向和状态又不一样,孤烟是从下向上走的,而落日是从上向下走的;孤烟是虚的,落日是实的。这一上一下、一虚一实,是不是又让这个连接变得特别生动?

那么这样壮阔而又生动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这就涉及到香菱觉得无理而又有情的“直”字儿和“圆”字了。孤烟直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点扰动都没有,甚至连一丝风都没有,这是何等无边的孤寂。那落日浑圆就那么沉甸甸地垂下来垂下来,一直垂入长河之中,这又是何等的饱满呢。最孤寂却又最饱满,这不就是大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吗?无论你去没去过大漠,只要一读王维这联诗,你就看到了,也就感受到了。

如果把这两个字换掉,你比方说换成“大漠孤烟上,长河落日垂”,行不行?不好,立刻就单薄了,就没分量了,这就是练字的妙处。香菱是真的感受到了,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所以她才说这些字儿在嘴里就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而且还说这些诗句把它一会儿带入未知的天地,一会儿又带入过去的生活,这不就是诗启动人心的力量吗?

能有这样的感受,说明香菱已经悟了。难怪宝玉听了之后会说,“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可是会欣赏不等于会创作,香菱最终的目的还不是看看,而是写诗。所以借了书之后,香菱又央告黛玉说:“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

这不就过渡到第三个环节“写诗”了吗?

那黛玉就给她出了一个题目,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这一下香菱可是有事儿干干了,她是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嘟嘟囔囔了一夜,还真就写出来一首。

那她是怎么写的?“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大家说这首诗好不好,咱们看看黛玉的评价就知道了。黛玉笑着说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那我们就着黛玉这个评判来分析,这首诗为什么不好?这首诗确确实实是被束缚住,上来就说月亮,句句不离月亮,除了月亮别的什么都没有。可是大家要知道,中国的写景诗是要借景抒情的,风景的背后一定要有人的情感。这首诗完全是就事论事儿,没有任何联想,也没有任何人的情感,这就是大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第二个问题,不雅。写楼就是翡翠楼,写帘子就是珍珠帘,写月亮就又是玉镜又是冰盘,看起来十足华丽,但其实不过就是一些空洞的大词儿给堆在了一起,透着一股浓浓的暴发户味道。这不就是不雅吗?很明显,这首诗就是初学者的试探之作,只有诗的形,还得重写。

香菱回到横屋苑之后,索性连房也不进了,就在外头徘徊起来,而且是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含笑,这不就进入忘我的境界了吗?那过了好大一阵子,她又兴兴头头的找黛玉说又有了,这一回是怎么写的呢?“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比上一首好多了,至少在措辞上讲究起来了。不是一上来就直接说月亮,而是用大量的其他事物来衬托月亮。都用了什么?先是用银和水来比拟月色,又用梅花和柳枝儿,用台阶和栏杆这两组形象来衬托夜色,最后又说人梦醒之后还要隔着帘子再看月亮,这不就隐隐约约表达了人对月亮的珍惜之情了吗?就是把人的感情也放进去了,那我们看着已经觉得相当不错了。

那黛玉是怎么说的?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黛玉说,“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那什么叫穿凿?就是过于雕琢,过于浓妆艳抹了。你看这首诗用了多少比喻句,又是银又是水,又是残粉、又是轻霜,太多了也太同质化了,分不出层次来。这不就是穿凿吗?咱们现在好多中学生写作文,还是常犯这个毛病。

那黛玉点评完之后,宝钗又加了一句,“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大家仔细想想,可不真是这样吗?虽说月色跟月亮直接相关,但月色毕竟还不是月亮啊,这是审题审偏了,如果说第一首写的是个形,这第二首写的就是个影,形也罢,影也罢,都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月亮的实质,所以还是不行。

那香菱本来觉得这一手已经是绝妙了,听见钗黛两位大咖这样点评又扫了兴致。但是失望归失望,她还是不肯丢开手,又挖心搜胆的构思了起来。一直折腾到五更之后,宝钗都醒了,忽然听见她在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梦中赋诗,这就是志诚通灵了。那么这首在梦里写成的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真好了吧,人的精神全都进去了,诗的格局也全都打开了。先看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这还是在写月亮吗?是在写月亮,但也是在写香菱本人哪。就算是被命运拨弄,香菱那发自魂魄的高贵又怎么可能被遮住呢?她和月亮一样,都是那么娟秀,却又那么清寒入骨,这不就是一个悲剧女主人公的形象?

那再看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这一联诗多巧啊,前一句话用的是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后一句话用的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化用归化用,却又一点痕迹都没有。一轮圆月的清辉之下,有多少戍妇都在为征夫捣着寒衣,他们捣啊捣啊,直到月亮落下去,鸡叫起来,也还不曾入睡。

而且,这一首诗的对仗还那么漂亮,上联的一片对着下联的半轮,上联的千里对着下联的五更,这都已经非常工整了。但是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两句诗还都是句内对,“一片还对应着“千里”,“半轮”又对应着“五更”。这样的双重对仗,让这一联诗显得特别的华美,同时意境又那么既辽远又悠长。

那再看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这一点的境界更扩大了,从一家一户扩展到千里江山了,就让人想起《春江花月夜》的名句来了,“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同一片月光之下,该有多少个漂泊无依的游子,又有多少个一览长叹的戍妇?这联诗来自春江花月夜,但是又比春江花月夜还要亮丽,因为它加上了两种颜色,绿蓑跟红袖,一下子就让诗句鲜亮起来了。

有了这么多铺陈,这才归结到嫦娥的疑问,“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连嫦娥都在问苍天哪,你为什么不让天下的有情人都团圆呢?原来月里嫦娥也是一个孤寂之人,这不就又回到月亮,同时也再一次突出了香菱像嫦娥一般高洁的身份了。

我们小的时候可能都学过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做到第三个还是非常笨拙的,但是香菱写诗写到第三首已经成功了。如果说第一首只写出了月亮的形,第二首又写出了月亮的影,那么到这第三首,她已经把月亮的神给写出来了,同时也把自己的神给写出来了,这就是精华欲掩料应难。

至此,香菱学诗的过程基本完成。这个过程,真可以给今天的学校当师范课。黛玉是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真是最好的老师。而香菱既刻苦努力又聪明领悟,真是最好的学生。

我说到这儿,可能好多人有疑问了,你通篇都在讲诗,为什么不干脆叫香菱学诗,而要叫香菱这个痴丫头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就是香菱的痴。

香菱痴在哪里?其实大家回看原文就知道,曹雪芹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就是在她每一次构思的时候,都让比较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宝钗在旁边劝,让她别这么投入,别连命都不要了。而且曹雪芹还设计了一个笑话,让探春跟她说,“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不就是痴吗?

痴人常常会显得有点傻气,但是我们中国文化对痴又是情有独钟的。明朝文人张岱有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什么是痴?痴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然后才会有一种不计代价的投入。林语堂说得好,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咱们中国文化喜欢这样的痴人,香菱学诗也证明了痴的力量。

但是我说香菱是个痴丫头,意义还不止于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呢?是香菱经过了那么多磨难,为什么还会如此天真,如此赤诚?这一回,她是一心一意的跟黛玉学诗。到第六十二回,她又兴致勃勃的跟芳官,藕官这些小戏子斗草。到第七十九回,她甚至眼巴巴的看着薛蟠把夏金桂娶进门,好让大观园再多一个诗人。这得是多么纯真,多么善良才会有的想法和举动。

其实无论是跟拐子一起做瘦马,还是给薛蟠做小妾,香菱都是生活在一个污浊的世界,外界的力量一直在诱导她,甚至逼迫她做一个下贱的人,可是这些诱导和压迫似乎一点儿都没在她的心头留下阴影,她照样是这么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人,是一个精神上真正的诗人。这不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吗?也是泰戈尔所说的“生命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呀。

可是,即便是这样最纯洁最无害的生命,最后也难逃厄运,这不就更证明了那个人世间的荒唐和丑恶了。所以曹雪芹才会发出深深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号有偿提供与此配套的音频资源,如有需要可与我联系。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