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三联韬奋书店(ID:slbook1996)
当城市进入午夜 书店就是灯火
三联书店和朋友们永远怀念先生,感谢先生!
初中时的叶嘉莹。
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作于1939年。北京。
大约十一岁时,开始跟伯父学着作诗,因为没有其他的生活体验,庭院中的景物就成了写诗的主要题材。夏天的时候,满院子都是花,常常能看见萤火虫在花的枝叶上飞过。可是到了秋天,花草全都黄落凋零了,只剩下竹子依然茂盛。“看看你所有的同伴都凋零了,你怎么忍心自己一个人还青翠依然呢?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我想我也是苍生中的一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被度脱?——那个时候父亲已经多年没有音讯,只知道父亲所在的地方国民党军队一个城一个城地陷落,而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就想到人世间有这么多的战争、这么多的灾祸、这么多的苦难,我们都是在人生的苦海之中迷失了自己,我们不知道这苦难的一生有什么价值,我们来到世界到底该做些什么,反省些什么,什么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哭母诗八首(其二)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作于1941年。北京。
母亲到天津做手术开刀感染,在回京途中的火车上去世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情,就是当棺盖盖上,钉子钉下去的时候,从此你与棺木中的亲人就人天永隔了。“漫将修短破天悭”,指生命的长短。修短是命。母亲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四岁。
初夏杂咏四绝之一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
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
作于1943年。北京。
这年初夏,刚刚拆下冬天防寒的屋门,换上了很宽的竹帘子,院内的榴花与枣花都在盛开,遂写了这首小诗。
生涯
日月等双箭,生涯未可知。
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
眼底空花梦,天边残照词。
前溪有流水,说与定相思。
作于1943年。北京。
此时还在抗战沦陷之中,不知道祖国哪一天回来,不知道父亲哪一天回来,不知道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有一个光明的,“我看到那是太阳,我就要追它,我甘心为我所追求的那一点光明而牺牲”。另一方面亦知道“眼底空花梦”,《圣经》上说,“草必枯干,花必凋残”,世界上的一切荣华是尽都如此,眼底的一切都是空花梦。
与同学一起在老师顾随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持赠结郎心,莫教随逝水。
作于1943年。北京。
顾先生是在我上大二那一年来教我们唐宋诗课程的。先生身材瘦高,爱穿长衫,常常面带微笑,潇洒从容地走进教室。他讲课生动深刻,不但受中文系同学欢迎,而且外系同学也来旁听。顾先生对诗歌的讲授,真是使我眼界大开。他讲课跟一般老师真是不一样,一般的老师讲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顾先生给我的是心灵的启发。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而且具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加上他对诗歌有着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
冬日杂诗 (其三)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作于1944年冬。北京。
第一句是写实,呼啸的北风吹得好像大地都要摇动了,那是胜利的前一年,也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傍晚至深夜,能听到日本人在街道上喝醉酒唱着歌,开着卡车呼啸而过,所以说“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当时已经是抗战的后期了,有时有一些好消息传过来,但是毕竟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承受着苦难,所以说“晴明半日寒仍劲”。我希望我们年轻人记住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苦难还会再来。
尽管外面是这样的战乱,但是我在沦陷区中关在自己的房间,还有一盏煤油灯,还有一炉火,我就还有光明还有温暖,我也就还有希望,所以说“灯火深宵夜有情”。后四句是说你身为人活在世界上,就该为人类做一些事情;你要做事就会有责任,就会有人批评指责;你要有这种担荷和牺牲的精神,你的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持守。
50年代在台北教诗。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作于1950年。彰化。前有小序:1948年随外子工作调动渡海迁台。1949年冬长女生甫三月,外子即以“思想问题”被捕入狱。次年夏,余所任教之彰化女中自校长以下教员六人又皆因思想问题被拘询,余亦在其中,遂携哺乳中未满周岁之女同被拘留。其后余虽幸获释出,而友人咸劝余应辞去彰化女中之教职,以防更有他变。时外子既仍在狱中,余已无家可归。天地茫茫,竟不知谋生何往,因赋此诗。
浣溪沙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
作于1951年。台南。
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经历了漂泊流离的苦难,经过了牢狱之灾,虽然那个时候只有二十多岁,但心情已经是中年的心情。
郊游野柳偶成四绝(其一)
岂是人间梦觉迟,水痕沙渍尽堪思。
分明海底当前见,变谷生桑信有之。
作于1962年。时任教于台湾大学。
从台北到基隆之间有个地方叫野柳,那里的海岸都是礁石,而且是奇形怪状的,是个旅游名胜。跟学生一起去那里郊游时写下了四首绝句,这是其一。想当年这些礁石都是在海底的,现在经过大自然的沧桑,水下去了,石头都露出来了。《诗经》里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间的沧桑也像自然界一样,是果然有的,人生的变化是“信有之”。
70年代摄于哈佛燕京图书馆门前。
鹧鸪天
寒入新霜夜夜华。艳添秋树作春花。眼前节物如相识,梦里乡关路正赊。 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
作于1967年。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东亚系二楼的办公室,窗外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枫树,眼看着这棵枫树的叶子一天一天地变红了,像春天的花一样。这眼前的季节,这地上的新霜,这树上的红叶,这些景物都是认识的,可是故乡依然在梦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与父亲在温哥华海滨
父殁
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
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
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
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作于1971年春。温哥华。
父亲去世。从1949年离开大陆,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其他的亲人,甚至也没有跟家里通过一封信。真是令人悲慨万分。
哭女诗(其一)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酸辛说向谁。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作于1976年。温哥华。
作于长女言言和女婿永廷车祸双双殒命之后。
向晚二首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作于1978年春。温哥华。
刚刚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利用假期回国教书。寄信的路上,看到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色亮丽的光影,马路两边的樱花树正飘舞着缤纷的落英。这些景色唤起了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警惕,也感到了回国教书应争取早日实现的重要性。
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其十二)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作于1979年。天津。
这是第一次回国讲学时所写的一首绝句,与南开大学的情谊也就是从那一年春天开始建立起来的。
高枝
高枝珍重护芳菲,未信当时作计非。
忍待千年盼终发,忽惊万点竟飘飞。
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
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作于1983年。
80年代中期多次回国教书后,逐渐发现学校中修习古典文学的学生,竟然有了程度下滑的现象。青年学生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偏差,对于海外的一切都感到新奇,而忽视对中国自己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只是短暂的现象,当人们物质利益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必然会回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有感于这种状态,写了这首诗。“高枝”上的“花”,象喻着古典诗歌:只要尽到自己的力量,则不仅“天”可以“补”,“月”也不会“亏”的。
木兰花慢 咏荷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 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独倚池阑小立,几多心影难凭。
作于1983年。前有小序。《尔雅》曰:“荷,芙渠,其花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盖荷之为物,其花既可赏,根实茎叶皆有可用,百花中殊罕其匹。余生于荷月,双亲每呼之为“荷”,遂为乳字焉。稍长,读义山诗,每诵其“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及“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之句,辄为之低回不已。曾赋五言绝咏荷小诗一首云:“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其后几经忧患,辗转飘零,遂羁居加拿大之温哥华城。此城地近太平洋之暖流,气候宜人,百花繁茂,而独鲜植荷者,盖彼邦人士既未解其花之可赏,亦未识其根实之可食也。年来屡以暑假归国讲学,每睹新荷,辄思往事,而双亲弃养已久。叹年华之不返,感身世之多艰,枨触于心,因赋此解。
1970年在美国贞女岛出席学术会议时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玮教授(右)、法国侯思孟教授(左)合影。
曾向莲华闻妙法,几时因果悟三生。
作于1993年。美国加州。
“花开莲现”是说人本来生而具有一个种子,也许可以说是成佛的种子,一个善良的、清洁的、干净的种子。当人有生命的那个时候,当花开的时候,那个种子就存在里边。可是当人在尘世之中生活的时候,人就会“眼迷乎五颜六色,耳乱乎五音六律”,所以就迷乱了。“花开”是那个种子在那里,但是“花落”才莲成,人要把一切虚幻之中的那些个繁华都顿脱、了断,之后真正的种子才结成,所以“花开莲现,花落莲成。”
在讲授诗词。1979 年回国后给李霁野先生写了一封信,李先生说“南开更需要你”,遂离开北大,从此与南开结缘。
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
作于2000年。天津。前有小序: 南开校园马蹄湖内遍植荷花,素所深爱,深秋摇落,偶经湖畔,口占一绝。
悲秋,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所以“萧瑟悲秋今古同,残荷零落向西风”,荷花已经残破了,对着秋天的西风。我那天散步的时候,荷花虽然是零落了,可是还有些残余的荷花,在黄昏落日的余晖之中。天上是谁叫那个赶着太阳的羲和,给快要零落的荷花在黄昏的时候抹上一抹斜阳的红色呢?我回到南开教书时已经是五十多岁了,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当时这首诗还是比较自我伤感的。
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 , 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文化更博大的情谊。我知道我虽然老了,但对我的理想、感情还是有痴心。我相信只要有种子,不管是百年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一定会开出花结出果来的。
浣溪沙
莲露凝珠聚海深,石根萦藻系初心。红蕖留梦月中寻。 翠色洁思屈子服,水光清想伯牙琴。寂寥天地有知音。
沈先生非常喜欢诗词,他说他70年代他在香港看到了我的书,得到了很多启发。我把我讲唐宋词的录像带给他寄去了一部分,大约有两三个小时。沈先生看了以后又给我来信说,他一口气把录像看完了,他觉得好像又回到了课堂上,就是太短了。就是这一年的冬天,大约是 12 月,沈先生亲自来了大陆。他先去了上海,又跑到山东,找各地出版社联系,想把我的这些讲课录像好好做出来,沈先生还带着出版社的人来到了南开。说实在的,我对于沈先生的热心赞助真的是很感动——我说不是感谢,而是感动,现在做出来的我讲唐宋词的光盘,最早就是沈先生张罗做的。
于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内。
人天有奇遇,云水证双清。
作于2007年。前有小序: 谢琰先生今年暑期在温哥华举行书法义卖展览,其中有一小条幅,所写为《浮生六记》中芸娘制作荷花茶之事,余性喜荷花,深感芸娘之灵思慧想,因写小诗一首以美之。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内。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作于2007年。天津。前有小序:连日愁烦以诗自解,口占绝句二首,首章用李义山《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韵而反其意;次章用旧作《鹧鸪天》词韵而广其情。
叶嘉莹《鹧鸪天》手稿(作于2000年,书于2016年)
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 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
▼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增订本)
叶嘉莹 口述 张候萍 撰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9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口述传记。在“谈诗忆往”之间,叶嘉莹讲述了自己一生与古典诗词的绵密交会:从幼年时代对古典诗词产生热爱,到把终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她不仅以之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度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读者当可从其经历中读出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生命之间的深层互动——深厚的古典修养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个人在大时代中的人生际遇又最终成就了古典文化的推进与传承。
增订本补充了关于恩师顾随、父母双亲、亲朋故旧的相关回忆文字及照片,还特别增补了“迦陵纪事”,从中可管窥先生的为学、为人。
☝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三联韬奋书店贵宾卡
☝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当城市进入午夜 书店就是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