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处,智慧绽芳华。”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先行者,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不断创新思路,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育人方法。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精神,落实《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2021 - 2025)省级竞赛方案》要求,进一步推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课堂新样态,推动星级学科建设,提升全市高中教师能力素质。11月12日,2024年度佳木斯市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竞赛在第十一中学如期举行,市教师发展学院高中部张铎主任及各校专家评委来到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进行现场教学评审。
本次竞赛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大单元教学实践为主题,现场教学展示说课、讲课和评课三项内容,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选派语文、英语、化学、地理四门学科、八名优秀教师参与此次竞赛。
刘金玲老师整合《阿Q正传》《边城》《大堰河-我的保姆》三篇现当代经典作品,带领同学们穿越到百年前的中国,透过文学之窗去鉴赏时代镜像。课上探讨了边城、未庄、畈田蒋村三地的人物命名、民风习俗、人物形象,进而剥开作者的创作意图。其设计不仅展现了百年前中国社会的面貌,也深入到当时生活中,观察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刘老师以语文教研组的特色教学模式读、品、议、讲、疑作为教学策略,高度凝练的结合了三位作家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探讨文章“为时”而著的特点。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学们能够高效率的建构知识获得技能。
语文备课组长赵秋艳老师进行评课
杜雨老师的英语课,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语境——人与社会展开,在大单元背景下,研究每个模态语篇的子主题,并建构板块之间的联系,以欧亨利小说《20年之后》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友谊价值和友谊真谛,以及对友谊与法律关系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的主题意义。
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小说文本,预测合理结局;展示原著结局,引发学生关于情与法关系的思考;教师用一首歌颂友谊的诗歌进行总结升华,明确情与法关系——友情纵然重要,但绝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最终回到课堂开始时创设的情境之中——如果你的好朋友犯错,你该怎么做?形成完整闭环,使学生能够用本节课所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单元主题的升华。
英语教研组长王丽虹老师进行评课
第三节课是倪金婷老师的化学课,本节课基于跨学科主题教学,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相融合。以生活中常见而易感知的苹果汁褐变为切入点,将化学与生物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跨学科多角度去探究自然现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课堂上,倪金婷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探究——交流结论,打破学科界限,多角度思考。同时,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解决宏观现象不明显的问题,逐步建构抑制酶促褐变的认识模型,体会化学之于社会生活的价值,发展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苏洋老师的地理课基于跨学科主题教学,将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巧妙结合。苏洋老师在古典诗词中挖掘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让文字的韵律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互作用。苏洋老师选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涉及长江流域内容的诗歌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在诗画间领悟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地貌等地理知识。通过板书和案例分析,学习流水侵蚀过程及其地貌变化,培养地理认知和思维能力。诗中有画面,画中藏诗意。学科互补提升了课堂高度,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打破学科界限,做巧妙的“织锦人”,让学科之美交相辉映,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中拓宽视野;整合单元内容,做高瞻远瞩的“领航员”,让教学内容鞭辟入里,让学生在大单元的系统学习中开阔思维。问道不叹星光远,俯首躬耕徐徐行。教师们以赛为镜,结合前沿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紧扣新课程标准,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此次活动,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得以碰撞交流,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教研水平得以聚合延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把教学当作艺术区雕琢,当作使命去践行,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合力,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撰稿:宋颖洁
卜 焱
图片:张 鹏
编辑:鄂美含
编审:邢 军
审校:林毓森
审核:李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