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开州区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志愿精神深入人心,逐步凝聚起党群同心、感人奋进的磅礴力量。
体系化 厚植志愿服务成长沃土
开州——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每年的高考,总能看到一群人,他们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面带微笑,驾驶着车辆巡游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被称作“雷锋的士”, 为考生爱心送考。
“雷锋的士班”成立于2008年,最初由10名品德过硬、技术高超、身体素质好的驾驶员组成。16年来,他们勇斗歹徒、拾金不昧、扶弱济困,如涓涓细流,浸润着万千开州市民的心田。他们那或高大或瘦小的身姿,或粗犷或腼腆的笑容,早已和挚爱、勇敢、友善等词汇融为一体。
如今,队伍越来越庞大,已有车辆50台、成员101名,加入该组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雷锋的士班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第八批“重庆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开州区积极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开州区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形成“部门报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统筹用好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志愿服务力量。吸纳快递外卖小哥担任兼职网格员,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目前,已建好建强1支特色志愿服务队、20支区级直属志愿服务队、40支乡镇(街道)志愿服务分队和535支村(社区)志愿服务小队。
项目化 掀起志愿服务社会新风
“把双手打开,打开后,我们来变成一朵可爱的小花……”9月初,在凤凰小学的舞蹈教室里,舞蹈老师吕沁聪正在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舞蹈课。
吕沁聪并非凤凰小学聘请的舞蹈教师,而是区文化馆“快乐星期六”公益项目的一名志愿者。
我区是劳动力输出大区,众多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2012年,由区文化旅游委牵头,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干部职工为文化志愿骨干,面向全区广泛征集政治素质好又有声乐、舞蹈、美术等特长的文艺人才为成员,打造了“快乐星期六”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艺术培训。
“我们的志愿者不仅到城市里的学校去上艺术课,还把文化艺术送往农村院坝。他们自带音响、乐器、服装给大山里的孩子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艺术辅导。以点带面,把‘输血式’的送文化下乡,变为‘造血式’的‘种文化’服务,让更多的山区孩子感受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区文化馆辅导培训部主任王娜说。
近年来,开州区坚持以项目化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品牌化、常态化,在“明德帅乡”志愿服务品牌下,聚焦理论宣讲、文艺服务、乡村振兴等开展明德帅乡理论微宣讲、“帅小星•小小志愿者”等系列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实施党建引领“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创新试点项目。
如今,已建立常态化培训基地9个、培训站点16个,先后为6.8万余名青少年进行免费艺术辅导。
文艺志愿者到大德小学开展美术课程培训
常态化 共建志愿服务文明之花
近日,在云枫街道龙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们分工明确、齐心协力,他们有的和面、有的剁馅,有的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整齐地摆满了一桌。
随后,志愿者们将饺子打包装盒,一一送给辖区的独居老人。老人们尝到志愿者们送来的饺子后,纷纷竖起大拇指,感谢他们在初冬时节送来的祝福与关怀。
今年以来,随着“渝邻有爱”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居民、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加入志愿者队伍。
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离不开阵地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开州区依托5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鼓励有需要、有条件的居民小区、“两新”组织、楼宇商圈等,在公共场所建立集便民服务、议事协商、智慧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点点微光凝聚起志愿服务的星辰大海,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扎实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为“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建设贡献志愿力量。
截至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17.3万余人,建立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003支,累计服务时长超663万小时。
云枫街道龙珠社区开展“渝邻有爱”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关爱老年艾滋病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