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紫禁城内的两次大阅兵

时事   文化   2024-09-26 19:40   北京  



观·察

在20世纪最初的19年中,北京紫禁城内进行过两次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并且都有外国部队参加。第一次,发生在义和团被镇压、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的1900年;第二次发生在18年后的1918年,以太和殿广场为中心,用以庆祝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太和殿广场接受检阅的中外军队   作者/供图



近代史上紫禁城内的两次大阅兵
文 / 沈 弘



在清代,紫禁城是皇家禁地,如果没有特许,一般普通民众不允许进入,就更别提那些耀武扬威的外国大兵了。然而在20世纪最初的19年中,这里竟然进行过两次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并且都有外国部队参加。第一次,发生在北京城被攻破、义和团被镇压、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的1900年。作为“胜利者”,八国联军特别策划了一次穿越紫禁城的大阅兵。此事可谓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无独有偶,仅仅18年后,中华民国政府也策划了一次以太和殿广场为中心的中外大阅兵,用以庆祝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举行了这次阅兵,颇有一种扬眉吐气、翻身做主的感觉。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穿越紫禁城的阅兵式    作者/供图


1900年八国联军大阅兵

八国联军为何会选择紫禁城作为其炫耀武力的场所呢?这首先要追溯一下他们在攻占北京后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八国联军入北京后,并没有立即占领紫禁城。他们的理由有两个:首先,紫禁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之地,八国联军要避免过度地“激怒中国人”,防止招来更加激烈地反抗;其次,八国联军将向清廷索取战争赔偿,现在若彻底撕破脸皮,就很难与清廷展开进一步谈判。所以,他们做出的妥协性方案是:由俄、英、日、法这四国军队分别把守紫禁城的四个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以防止被围困在皇宫内的人员向外逃出。所以,在其后的整整两个星期内,紫禁城都是城门紧闭,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损坏。


渐渐有谣言开始传播,说八国联军不敢攻打紫禁城,是因为紫禁城乃神圣之地,联军士兵只要一来到午门前,就迈不动腿。另外,那些侵略者们在北京城内大肆抢劫,也遇到不少反抗,有很多士兵因此丢了性命。于是,侵略者们也心存报复。


于是,八国联军的首领们再次开会,决定要实施行动。为了彰显他们“胜利者”的姿态,决定策划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式,由各国军队按其人数比例,派出一个小分队,作为阅兵式的队伍穿越紫禁城,以破除紫禁城神圣不可侵犯的印象。


慈禧和光绪逃亡后,在北京城里只留下了奕劻、那桐、联芳等少数皇族和官员,驻守在皇宫内的只有一小部分禁卫军,所以根本无法阻止这次阅兵。


按计划,此次阅兵式的检阅程序大致如下:


8月28日早8点,所有的八国联军部队都要在大清门和天安门之间的千步廊聚集列队,以接受八国联军将领和各国公使的检阅。然后,参加阅兵式的各国小分队依次穿越天安门、端门和午门,进入紫禁城。然而,在进入紫禁城后,这支队伍并不是要沿着中轴线去依次穿越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主要皇宫,而是在清廷官员的引导下,从右路绕着这些宫殿走,直至走到最北面的御花园。当这支部队从御花园的北门走出来的时候,由各国官兵所组成的小分队便在由俄军军乐队和英军锡克族士兵风笛所演奏的各自国家的国歌声中,正步从俄国的李尼维去将军和各国公使面前走过,以接受第二次动态检阅。


在千步廊集结的八国联军准备接受检阅        作者/供图


就人数而言,俄国军队数量最多,然后是日、英、美、德、法、意、奥等国的军队。所以阅兵式队伍就是按这个顺序来排列的。而且在八国联军的将领中,走在阅兵式队伍最前面的俄军司令李尼维去年纪最大、资历最深,所以担当起了首席阅兵者的角色。另外,由于能够穿越紫禁城的八国联军人数受到严格限制,所以各国记者均不能参加,只有英国随军记者萨维奇-兰多是个例外,他受到了李尼维去的邀请,给世人留下了一份关于此次阅兵式的独家现场报道。


在1901年出版的《中国和八国联军》一书中,萨维奇-兰多用了四个章节的文字和20张照片完整地记录了这次阅兵式的前后经过及其各种细节。


例如,当午门的宫门被缓缓打开,李尼维去等刚踏入紫禁城之时,英军的炮兵鸣响了21响礼炮中的第一声,向世人宣告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三位来自总理衙门的官员站在门口迎接参加阅兵式的队伍,并担任后者穿越紫禁城的引导者。为首的那个名叫联芳的官员居然能用纯正的法语跟李尼维去打招呼。走在李尼维去身后的是他的参谋部成员和各国公使。在穿越御花园时,队伍经过了一棵巨大的古树,陪同的中国人告诉他们,这棵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萨维奇-兰多还敏锐地注意到,那些被围困在紫禁城内的宫廷侍从们似乎显得饥饿和疲惫。尽管他们看上去很顺从,甚至卑微,但是当八国联军的队伍经过时,他们的苦瓜脸上会流露出一丝对洋人仇恨和蔑视的表情。


阅兵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是在神武门内的庭院和门外的广场上。最先接受检阅是俄军的哥萨克部队、海军陆战队和步兵。他们一部分来到了神武门的外面,另一部分被李尼维去留在了神武门的里面,沿着宫墙散开。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当其他各国军队进入这个庭院时,他们应该放开嗓子喝彩,直至声音嘶哑为止。


法军司令及其参谋部成员接受阅兵         作者/供图

在所有参加阅兵的队伍中,法军给人的印象较差,他们看上去似乎已经疲惫不堪,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连官兵们身上所穿的制服也显得很糟糕。而且他们进场时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由于法军小分队的规模较小,意军队伍紧随其后。当时,俄军乐队正在吹奏“马赛曲”,孰不知该曲在君主制的邻国意大利是一首禁曲。李尼维去最先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打了手势,试图阻止乐队的演奏,但是没有成功,随即立刻派了一名副官赶到庭院另一端的俄国军乐队处,及时制止住了这个尴尬的场面,随后奏响了意大利国歌……


阅兵式结束后,八国联军的各分队都返回了各自的军营。而其将领和军官以及各国公使们,则应中方邀请原路返回,以便能够趁机参观一下紫禁城。就在这次参观的过程中,一些八国联军军官的强盗本性暴露无遗,令陪同他们参观的中方官员尝到了苦果。记者萨维奇-兰多毫不避讳地记录下了他当时所见到的强盗行径:


我们现在来到了乾清宫,即皇帝的寝宫,它目前的状态依然良好,宫殿内摆有精美的玉器和黄金器皿。在殿堂的边上有一些漆器的橱柜,上面镶嵌有作为皇帝标志的金制龙图案。打开这些橱柜的钥匙竟是用漂亮的象牙制作的。这些橱柜里装载着金丝刺绣的龙袍、皇家的旗帜、皇帝的玉玺、用琥珀制作的项链、勋章,以及其他类似的小物件。


让李尼维去将军明显感到恼火的是,一些盟军军官直接冲向这些橱柜,把它们砸开,把他们能得到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全然不顾站在一旁的中国官员的感受,后者怔怔地站在那儿,显然是被惊呆了。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在殿堂外面的庭院里,一位护送八国联军参观者的中国官员正呆呆地站在那儿,头戴白色流苏帽,颈上套着一根用琥珀、美玉和其他饰物串联而成,一直垂到他胸前的一根长项链,这显然是代表他官衔的一个标志物。一位八国联军的军官向他走去,在他面前微微鞠了一躬,然后把那串项链从他脖子上取下来,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然后潇洒地挥了一下手,大步离开了。后来有人把这件事举报给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但不幸的是,这串项链再也回不到其主人手中了。


这场意为维护其“荣誉”和向世人显示其纪律严明的阅兵式竟以如此不堪的抢劫行径而告终,真是极大地丢了八国联军的脸。


太和殿广场上的大阅兵

1918年11月28日,由中华民国政府所组织的,规模同样宏大而壮观的阅兵式再次出现在紫禁城内,极大地振奋了北京市民以及驻京的协约国外交使团和外国侨民。


当时北京的主要报纸《顺天时报》以“空前绝后之大阅兵式”这一略显夸张的标题,报道了这次阅兵式的预演,称此次阅兵为“振古未曾有之盛事”“可永为我国历史之特笔”等。


这次在紫禁城内的阅兵规模,显然要超过1900年八国联军的那次阅兵。根据粗略统计,1900年8月28日穿越紫禁城的八国联军阅兵式部队大约有两千多人;而1918年11月28日参加太和殿广场阅兵式的部队除了段祺瑞麾下的3000多名北洋军官兵外,另有来自9个协约国的大约450名驻京官兵。而且在人员配置、武器装备和参加阅兵式官兵的精神面貌上,均超过了18年前的那次八国联军阅兵。


徐世昌在外国公使和中国将领的簇拥下致辞           作者/供图


北京的另一大报《晨报》在“连日庆祝战捷之盛况”的标题下,对于11月28日当天紫禁城内的阅兵式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报道。


那天阅兵,从6时起,在北京南城天桥附近鸣礼炮108响。9时30分,各国军队进入天安门。在10时50分,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来到天安门,由引道官引导入门(奏乐)。总指挥官预备报告到场官兵数目,然后开始巡阅海军陆战队、汽车队、骑炮、机关枪、工兵各队。


参加阅兵的各国部队人数,法、日、美各100人,英国75人,意大利50人。俄、比、葡萄牙、巴西等国则仅以武官参加。中国军队以段祺瑞为总指挥,第一师步兵两营、工程辎重、炮骑、机关枪等各一营。各支队伍,由天安门进入,在太和殿广场接受阅兵,然后再从天安门退出。


此次阅兵式与1900年八国联军阅兵式的一大不同之处是:八国联军的阅兵部队在走出神武门之后便正式结束,各自归营;而1918年的阅兵式队伍则在退出天安门后,又在北京的主要街道上进行游行。其中,外国军队在沿着长安街至东交民巷游行后就各自归营了,而中国军队则从天安门起游行街市,走新华门、府右街、国务院、景山街、地安门、宽街,至府学胡同参战督办段祺瑞宅行礼致敬。礼毕后,走崇文门大街、东交民巷,至正阳门,然后各归本营。


太和殿阅兵式总指挥段祺瑞及其麾下的军官           作者/供图


游行队伍特意向段祺瑞致敬,这一点值得说明一下,因为手握兵权的段祺瑞曾竭力主张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阵营。除了派遣唐在礼中将在巴黎设立中国参战办事处外,他还曾亲自制定计划,准备派遣50万现役部队到欧洲战场,终因筹集不到参战经费而宣告该计划中止,最后不得已而改派14万劳工参战。


参战,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不仅因此废除了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停付了庚子赔款;而且唐在礼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1919年7月19日的伦敦胜利日大阅兵上的惊艳亮相,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不幸的是,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和特权并未得到《巴黎和约》的支持,德国的胶州半岛殖民地被日本所接管,这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本文系作者“从老照片看清代皇家建筑群的变迁”课题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青基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支持)





本文首发于《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2024年9月23日第29版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理性,建设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