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128 | 气候人工智能:技术博弈下中美合作新窗口

文摘   2024-12-13 22:37   北京  



编者按
《美国观察》是在中华美国学会青年分会支持之下,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战略青年(CISS Youth)推出的专注于观察美国的栏目,既有围绕美国问题的基础研究,也有针对美国问题的深度思考。投稿要求和联系方式详见:《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稿件一旦录用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单篇400-500元),并有机会参与CISS实习生项目和战略青年的后续活动。优秀稿件将推荐至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已有部分稿件被“中美聚焦”、澎湃新闻等转载。

本文是《美国观察》栏目推出的第128篇文章,梳理中美气候合作与人工智能竞争的具体表现,分析气候人工智能成为中美合作“新窗口”的原因、表现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中美深化气候人工智能合作的可能举措。

*本文亦为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编号:2411T0804;指导教师:孙成昊)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作者:刘星妍
清华大学外文系本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气候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各国应对气候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中国与美国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存在激烈竞争,但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双方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具有相当的现实必要性和潜在可能性。因此,本文将通过探讨中美两国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评估双方合作潜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美气候合作背景与态势


2024年9月4日,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约翰·波德斯达(John Podesta)抵华,并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会谈。此次访问是波德斯塔继接替约翰·克里(John Kerry)担任美国气候问题最高外交官后首次访华,而后者在2021年4月作为拜登政府高级官员首次访华,一前一后,都展现出气候变化议题在中国与拜登政府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

尽管中美双方在贸易等多个议题上摩擦不断,但是气候变化一直被认为是两国关系中极具合作潜力的领域与关系缓冲地带。在对华政策方面,拜登政府的兼容性气候战略为中美推进气候议题合作奠定基础,前任气候变化特使克里曾表示:“中美在其它问题上的分歧不会影响两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合作,气候是‘独立问题’,美国永远不会用气候问题同中国交易。”[2]

随着拜登政府将气候议题作为改善中美关系的积极因素,中美深化气候合作机制、借此推动双边关系向好发展的条件愈发成熟,中方积极回应并以高层牵头推动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2023年11月15日,在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前夕,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该声明特别强调将加强双方合作及沟通,包括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重启中美能效论坛、重启双边能源政策和战略对话等,加速推进切实可行和实实在在的合作计划和项目等具体举措。[3]

整体而言,中美在气候议题上释放出诸多正面合作信号,在两国博弈进入相持阶段的当下,它是否是双方突破其它领域僵局的关键机遇成为双方关注的重要话题。

中美人工智能博弈态势


不同于中美在气候议题上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合作态势,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激烈的技术博弈,整体态势不容乐观,其中双方核心认知与顾虑主要聚焦在以下三点:

(一)人工智能技术竞争

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首先是技术竞争,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的本质是锚定高科技产业制高点和高价值链顶端的“攻守之战”。为阻挠中国进一步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美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技术封锁行动,尤其是对中国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实施制裁。2023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开发和使用的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the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中特别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在全美范围内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等,以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4]

(二)人工智能应用“武器化”

在地缘政治与政治极化背景下,中美双方均担忧对方将人工智能“武器化”。2024年5月14日,中美举行人工智能(AI)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美方技术团队直接表达对中国是否同样关心AI大模型的“存在性风险”[5]这一议题的关注。[6]虽然中美均不约而同加快人工智能在本国军事领域应用,但人工智能“武器化”的前景与信息不透明度仍引起双方对彼此猜忌与担忧。

(三)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竞争

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事关双方在以其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国际标准制定中的战略话语权。美国与其盟国寻求建立“民主技术联盟”,将中国排除在国际标准合作外,确保技术标准和安全倡议与盟国利益、西方价值观保持一致,加大对中国人工智能审查与制裁,保持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垄断权。[7] 2020年,美国宣布加入由七国集团(G7)发起的、旨在推动盟国和民主国家的人工智能合作的“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伙伴组织”(GPAI)。2021年,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报告认为,拜登政府应确保GPAI专注于联合盟国力量、更好地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而非受欧盟影响、致力于管控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8]

中美气候人工智能合作及其挑战


气候人工智能(Clim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通常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气候科学研究与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以高效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环境数据、精确预测气候模式与事件、优化资源配置及减少碳排放的一系列技术集合。它在气候科学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研究及碳市场评估等多领域。

中美两国均高度重视在气候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5月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要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变化影响监测和风险预警。[9]2024年,美国政府发布的《气候适应计划》(2024-2027 Climate Adaptation Plan)中也提到要将气候数据用于政策制定与决策。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气候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产出均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则紧随其后位居世界第二。作为气候议题与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与竞争交汇点,气候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中美合作困境突破口,已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焦点。

中美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具有坚实的底层逻辑,主要体现在合作目标的“透明度”“脱敏性”以及合作成果的“普惠性”。首先是气候人工智能应用目标具有透明度与“脱敏性”。气候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目的在于助推气候适应策略与减缓举措有效施行。鉴于中美两国均在全球气候治理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是多边合作机制的积极推手,气候人工智能的应用目标已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意图处于“黑盒子”之中,气候人工智能的应用目标展现出高度透明度,并为中美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的协作铺设方向明确、基础共通的合作路径。此外,气候人工智能所涉议题波及的利益范围超越中美双方,因此并不构成高度敏感的政治议题,反而成为双方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基石。

其次是气候人工智能应用成果具有普惠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扩散与应用具有不平等性,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冲击、发展较落后的国家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投资以气候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相关气候技术,并且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技术获取渠道与国际合作机制。[10] 因此,气候人工智能是中美双方履行国际气候责任的重要窗口,也为两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分担提供新的思考路径。这一领域的合作超越单纯技术交流,成为两国在全球治理层面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和提升自身国际战略影响力的重要机会。

当前,中美两国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的非正式交流层面,特别是在两国学者之间的“二轨外交”中,已展现出广泛合作潜力。作为国际政治互动的关键部分,该机制允许双方技术与政策人才超越官方渠道局限,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深入挖掘两国在认知气候人工智能上的共识。[11] 截至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多次非正式层面对话,例如清华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应对”研讨会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中美两国逐步积累共识,缩小分歧,并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构建更加稳固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框架。

尽管气候人工智能领域可能成为中美在人工智能技术竞争中合作的新契机,但双方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美国政党竞选周期所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尘埃落定,特朗普当选为下一任总统,可能会对现有的国际气候合作协议、资金承诺及技术支持进行削减或中断,并直接影响中美双方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进程。[12]

二是目前双方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关注点不同,中方更关注气候变化等具体议题,美方则倾向于探讨安全风险。[13] 美方高度警惕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尤其在国家安全、隐私保护、技术霸权等方面,[14]这使得中美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易受安全议题和技术出口管制等问题影响,直接阻碍中美双方有效推进气候人工智能合作。

未来合作展望


未来中美两国在气候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应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强化高层级、制度化的对话机制,探索构建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二是深化双方对彼此核心利益的认知与尊重,促进跨领域知识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三是允许双方在保持各自战略自主性同时,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开展务实、高效的合作。

只要中美双方能秉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原则,不断创新合作理念与模式,便有望在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突破性成就,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合作范式。

编:王一诺

审:孙成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立场无关。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 澎湃新闻:《中美气候会谈落幕:缩小分歧,为COP29大会创造合作氛》,2024年9月7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53564
[2] 参考消息:《克里:美国将与中国合作 我们永远不会用气候问题和中国交易》,2021年1月28日,
https://news.ifeng.com/c/83OPKnmKXf6
[3]中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2023年11月15日,
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311/t20231115_1056452.shtml
[3] 上观新闻:《观察家 | 中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新态势》,2024年1月14日,
https://new.qq.com/rain/a/20240114A064L400#
[4] The White House, Executive Order on the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ctober 30, 2023,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idential-actions/2023/10/30/executive-order-on-the-safe-secure-and-trustworthy-development-and-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5] “存在性风险”(Existential Risks),即AI可能被用于控制和制造核武器、化学和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风险
[6] 李亚琦、何文翔:《美国观察|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首次对话,最前沿的合作效果如何?》,2024年5月24日,
https://fddi.fudan.edu.cn/50/5f/c21253a675935/page.htm
[7] 上观新闻:《观察家 | 中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新态势》,2024年1月14日,
https://new.qq.com/rain/a/20240114A064L400#
[8] ITIF, Who Is Winning the AI Race: China, the EU, or the United States? — 2021 Update, January 25, 2021,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1/01/25/who-winning-ai-race-china-eu-or-united-states-2021-update
[9]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2022年6月13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14/5695555/files/9ce4e0a942ff4000a8a68b84b2fd791b.pdf
[10] Coeckelbergh, M., AI for Climate: Freedom, Justice, and Other Ethic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AI Ethics, 1, 67–72 (2021), 
https://doi.org/10.1007/s43681-020-00007-2.
[11]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孙成昊:《“二轨外交”仍有巨大潜力可挖》,2024年5月17日,
https://ciss.tsinghua.edu.cn/info/zmgx/7186
[12] Jenkins, J. D., Mildenberger, M., & Stokes, L. (2020). Politics and the Fate of US Climate Polic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3, 355-37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olisci-050718-033805。
[13] 李亚琦、何文翔:《美国观察|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首次对话,最前沿的合作效果如何?》,2024年5月24日,
https://fddi.fudan.edu.cn/50/5f/c21253a675935/page.htm
[14] Roff, H. M., & Danks, D. (2020). AI and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Ethic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2(4), 313-329, 
https://doi.org/10.1007/s10676-020-09541-0。

相关阅读


《美国观察》127 | 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对台军售比较研究
《美国观察》126 | 枪口下的辉煌与阴影:评《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美国观察》125 | 马斯克缘何倒向特朗普?
《美国观察》124 | 两党新战场?美国摇摆州拉丁裔选民的抉择转向与成因分析
《美国观察》123 | 靠音乐拉选票?——流行音乐与2024年美国大选
《美国观察》122 | 菲利普·戈登及其对外政策偏好
《美国观察》121 | 谁将接替安东尼·布林肯?美国下任国务卿人选分析
《美国观察》120 | 2024年大选季美国公众对外议题认知倾向探析
《美国观察》119 | 2024年美国大选与DEI:演变、争议与前景分析
《美国观察》118 | “印太”视域下美国太平洋空军“空中外交”政策
《美国观察》117 | 加密货币:2024年美国大选的新战场
《美国观察》116 | 哈里斯-沃尔兹组合何以取胜美国大选?——基于组合人选与演讲语言视角的策略性分析
《美国观察》115 | 从普利亚峰会看七国集团的涉华动向
《美国观察》114 | 美对华新能源产业打压的路径、原因及影响——以电动汽车为例
《美国观察》113 | 民调领先?哈里斯持续扩大竞选优势:原因探析与前景展望
《美国观察》112 | “小镇老兵”爆冷成为“政治黑马”?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沃尔兹
《美国观察》111 | 拜登退选的背景、动因与未来展望
《美国观察》110 | “国家安全”被滥用了吗?——评TikTok剥离法案
《美国观察》109 | 哈里斯与万斯:“美国梦”与选举资本的双重博弈
《美国观察》108 | 从科研诚信到安全文化:基于JASON咨询的NSF研究安全之路(2019-2024)
《美国观察》107 | 人物聚焦: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
《美国观察》106| 参议院的草根斗士——J.D.万斯
《美国观察》105 | “火上浇油”:亚利桑纳州最高法院堕胎判决后的2024选情
《美国观察》104 | 2024年美国大选与税收政策调整:方向与影响
《美国观察》103 | 简析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特征、动因和前景
《美国观察》102 | “史上最紧密的美日同盟”: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日同盟的演进、动因以及前景
《美国观察》101 | 从《台湾国际团结法案》看美国对联大2758号决议的歪曲
《美国观察》100 | 美国高校亲巴勒斯坦抗议的由来、现状与影响
《美国观察》99 | 重思“莎拉·佩林现象”与美国身份政治之变
《美国观察》98 | 脆弱但微妙的联系:州长选举何以影响美国大选?
《美国观察》97 | 社会自由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
《美国观察》96|种族主义叙事下的美国:“白色伊甸园”抑或“彩虹国度”——评《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族群关系》
《美国观察》95 | 美日韩三边关系的同盟困境与重塑方向
《美国观察》94 | 人物聚焦: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
《美国观察》93 | 拜登政府对华投资限制令的原因及影响
《美国观察》92 |从大罢工看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和能源转型
《美国观察》91 | 美地方政府出台限制中国购买土地法案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美国观察》90|再论IMEC:发展、评估与美国的地缘政治意图
《美国观察》89 |最高法院与特朗普参选资格:争议、走向与影响
《美国观察》88 |“幸运之子”:加州州长加文·纽森
《美国观察》87 |美国《2023年国防部网络战略》:背景、特征与启示
《美国观察》86|中美人文交流拥有坚实基础——赴美游学侧记
《美国观察》85|总统特别提款权(PDA)何以成为拜登政府对台援助“工具”?
《美国观察》84|如何看待美国政府对华科技打压的“小院高墙”策略?
《美国观察》83|“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是谁?
《美国观察》82 | 拜登“学生贷款减免计划”受挫原因及其影响
《美国观察》81 | 拜登政府的科技外交战略及其走向
《美国观察》80 |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沙关系演变:特征、动因与前景
《美国观察》79 | 拜登政府的小多边主义发挥作用了吗?
《美国观察》78 | “印太沙皇”坎贝尔是谁?
《美国观察》77 | 美国制造业回流是否可持续?——对拜登经济学的再思考
《美国观察》76 | 简析美国IMEC经济走廊:内容、目的与困境
《美国观察》75 | 拜登执政以来的美韩同盟关系:调整、挑战和影响
《美国观察》74 | 美国安全战略中的“离岸平衡手”:推动东亚均势“再平衡”
《美国观察》73 | “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设立过程、原因及影响分析
《美国观察》72 | 透视当前美国军工企业产能不足的现象及成因
《美国观察》71 | 美国2024财年国防安全开支评述
《美国观察》70 | 两版JASON报告揭示美国科研安全政策的何种变化?
《美国观察》69 | 美国公共教育“文化战争”——两党博弈的新战场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68|透视“印太战略”视域下美国对印度的海军外交
《美国观察》67|人物聚焦: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
《美国观察·书评》10 | 同盟的代价:《芯片战争》中的美日半导体竞争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66|美国力推TikTok“禁令”:解决方案还是政治操弄?
《美国观察》65|拜登政府联盟外交“无懈可击”吗?
《美国观察·书评》09 | 优绩主义:公共精神之殇、民粹主义之源——评《精英的傲慢》
《美国观察》64 | 意大利裔美国人——美国政坛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美国观察》63 | 人物: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参选人德桑蒂斯是谁?
《美国观察·书评》08 | “自由国际秩序”的历史逻辑与未来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62 | 美国的政治文化与“印太战略”
《美国观察》61 | 探析美国半导体政策的诸多挑战
《美国观察》60 | 内塔尼亚胡“三进宫”,美以关系前景如何?
《美国观察》59 | 拜登政府对非基建援助:美国优先嵌入非洲利益
《美国观察·书评》07 | 历史和政治的地理参考——再评《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美国观察》58 | 无人飞艇的战略影响:美加两国战略防空合作新动向分析
《美国观察》57 | 硅谷银行破产敲响美国激进加息的衰退警钟
《美国观察·书评》06 | 被忽略的“他者”?——再思《超越国界的活动家》
《美国观察》56 | “芯片铁幕”?美国组建芯片联盟何去何从
《美国观察》55 | 人物聚焦: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
《美国观察》54 | 人物聚焦: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参选人妮基·黑利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安全篇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全球治理篇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外交篇
《美国观察》| 2022年度“美观大会”纪要·政治篇
《美国观察》53 | 美国对华脱钩战略的特点、成因和趋势
获奖名单|《美国观察》栏目2022年度奖项公布
《美国观察》52 | 美国联盟体系与拜登任内的联盟新动向
《美国观察》51 | 人工智能在美国选举中的应用
《美国观察》50 | 拜登政府消解韩国民间反美情绪的策略与效果
《美国观察》49 | 人物聚焦: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艾薇儿·海恩斯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48 | “印太经济框架”下的美日经济安全政策合作评析:动向与展望
《美国观察·书评》05 | 中美关系的“第三方”诠释:评马凯硕《中国的选择》
《美国观察》47 | “伤心太平洋”?——美国重塑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之动因及实施困境
《美国观察》46 | 拜登强化美菲同盟:全面出击,力有不逮
《美国观察》45 | 美国力推反卫星试验禁令:负责行为还是别有用心
《美国观察》44 | 美军“三位一体”影响力威慑概念探析
《美国观察·书评》04 | 资本霸权操纵下的国际社会: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美国观察》43 | 特刊:CISS战略青年讨论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战略青年】时事研讨会: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青年观察
《美国观察》42 | 好心办坏事?拜登政府学生贷款减免计划的评估
《美国观察》41 | 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基于文本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美国观察》40 | 不确定的合作:从东盟视角评估“印太经济框架”的问题
《美国观察》长期征稿启事
《美国观察》39 | 拜登政府新非洲战略评析
《美国观察·书评》03 | 历史遗骨还是时代呼唤: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美国观察》38 | 美国难民接纳计划:内容、意义及前景
《美国观察》37 | 美国右翼身份政治:被操纵的社会意识
《美国观察》36 | 友岸外包:“拜登主义”之下的供应链政策调整
《美国观察》35 | 削减通胀法案中的气候变化条款及其对华影响
《美国观察·书评》02 | 国际政治中的道德与秩序——评《美国总统及其外交政策》
《美国观察·书评》01 | 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进化”——评《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
《美国观察》34 | 祸起萧墙,难酬壮志:遭遇司法阻挠的拜登政府气候新政何去何从
《美国观察》33 | I2U2:如何看待拜登组建的“中东小集团”?
《美国观察》32 | 从《美韩领导人联合声明》看拜登任内美韩同盟“印太区域观”的变与不变
《美国观察》31 | 美国推动的PGII能否重建美好世界?
《美国观察》30 | 拜登沙特之行遇挫,美沙关系走向何方?
《美国观察》29 | 什么阻挡了“绿色美国”的到来?——拜登政府气候新政推行中的政治极化
《美国观察》28 | 探析新版印太战略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影响
《美国观察》27 | 俄乌冲突中的印度:让美国失望的伙伴?
《美国观察》26 | 特定议题选择:俄乌冲突下美欧能源合作的传统与局限
《美国观察》25 | 传统难题与突发事件:拜登政府拉美政策的双重困境
《美国观察》24 | 作为“导火索”的油气禁令:对俄制裁下美国党派分歧的激化
《美国观察》23 | 美国最高法院草案泄漏:堕胎权何去何从?
《美国观察》22 | 透视“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缘何建立与有何影响?
《美国观察》21 | 美国东盟关系走向何方?基于美国东盟峰会的观察
《美国观察》20 | 拜登政府下的美印关系——是否会走向同盟?
《美国观察》19 | 美国政治如何吸纳亚裔?
《美国观察》18 | 美欧印太战略:有何异同?
《美国观察》17 | 协同盟友、多域布局,新版《美国印太战略》透露了什么?
《美国观察》16 | 拜登政府的气候新政如何服务于“霸权护持”?
《美国观察》15 | “绕开军事战争”:拜登政府在俄乌冲突中的阶段性尝试
《美国观察》14 | 面对美国次级制裁威胁,我们拥有何种利器?
《美国观察》13 | 拜登政府“气候新政”:新意何在?有何分歧?
《美国观察》12 | 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拜登政府做了什么?
《美国观察》11 | 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美欧是铁板一块吗?
《美国观察》10 | 拜登政府对非经济政策:“推回”中国影响力?
《美国观察》09 | 军工复合体:巨额军费与被裹胁的对外政策
《美国观察》08 | 增强韧性,提升自主:拜登政府《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解读
《美国观察》07 | 拜登政府对东南亚政策,先冷后热?
《美国观察》06 | 为拜登执政一年打分:表现欠佳
《美国观察》05 | 为何拜登支持率持续走低?
《美国观察》04 | 美国和东盟网络安全合作的新发展
《美国观察》03 | 拜登任内的对华战略竞争,美国学界战略界都在讨论些什么
《美国观察》02丨美国选区重划:零和的政治争夺战
《美国观察》01 | 投票权之争能改变美国选举吗?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校级研究机构,以战略与安全、外交与国际关系等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发布全球秩序、国际安全治理、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等研究方向的数据、活动及研究成果。CISS官方网站:http://ciss.tsinghua.edu.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