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自贡丨四川轻化工大学

文摘   2024-11-22 12:00   四川  


2018年,是四川理工学院(原四川轻化工学院)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四川理工学院经国家批准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崭新校牌端正挂上的那一刻,相信我们很多老一辈的自贡人,也与众多的四川轻化工人一样,都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因为当年“652”落户自贡的历史片段,总是让人激动、自豪,甚至难以忘怀:具有厚重文化历史的千年盐都自贡,结束了没有大学的历史。


01

“652”的筹建


“652”,即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它是1965年根据中央指示迁建四川省自贡市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


1964年,中央提出以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部(以下简称高教部)即着手研究第一线的高等学校一分为二和加速三线高等学校建设的问题。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召集有关部、委,传达中央指示,对高教战线的调整布局进行了座谈研究。8月22日至29日,蒋南翔副部长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教改工作预备会上,高教部向直属院校负责人传达了中央指示,并组织讨论实施。


当时,中央对迁建院校的办学方针、校址的选择和基本建设的安排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迁建院校必须贯彻执行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方针,建立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基地,以利于培养革命化、劳动化、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要求迅速行动,争取时间,确保工程质量,尽可能按计划在三年内全部完成迁建分校的任务。


当时,经中央批准,这批由原校迁出部分专业至三线地区建立分校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七所院校。而且这些院校均应一分为二,其中凡属机密尖端和国防有关的专业和研究室一律迁往内地。其时,高教部确定华东化工学院在四川省建立分院。


同年9月11日,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代理书记田辛向学院党委传达汇报了呼和浩特会议精神,讨论决定派调查组到四川进行选址工作。10月中旬,由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岱甡率领副总务长钱昌彬等三人赴川选址。


调查组根据中央提出的选址原则和西南局、四川省委领导同志的指示,先后在灌县、内江、自贡、宜宾等地二十余处进行调查。最后认定在自贡市建立分院比较合适,符合中央、西南局和四川省委的指示精神,且自贡市为西南地区化学工业基地之一,建立分院将会更好地适应西南地区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接班人。


1965年1月2日,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听取了调查组赴川选址情况的汇报。1月12日,学院党委决定,成立由党委副记、副院长黄岱甡,第二无机化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蒋凌械等十余人组成的迁建分院筹建组。


1月17日,以黄岱甡为首的筹建组赴四川自贡筹建分院,在省、市委和学院党委领导下,开展筹建工作。筹建组的临时办公地点设在自贡市公园招待所。


那时,筹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择校址。筹建组会同省、市计划委员会和省、市规划设计部门先后察看了自贡市辖区碾子山、杨家坝、谢家松林、珍珠山和黄家山等地。最后,报经省、市审批同意黄家山地区作为分院校址。


华东化工学院于2月6日向高教部报告分院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3月4日,高教部下达了华东化工学院分院1965年基本建设计划通知,确定了投资计划项目:教学、科研及生活用房建筑面积105400平方米;全年投资250万元,上半年150万元。同年6月2日,高教部又追加100万元,共计全年投资350万元。


1965年3月8日,高教部以(1965)高计密字第24号文正式批复了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批复称:



为了加速迁建工作和工程建设,国家建筑工程部决定分院迁建的勘察设计任务由西南勘察分院、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承担,同济大学派出师生参加设计工作。


02

筹建中的波折


正当学校筹建工作积极进行之际,1965年3月31日至4月11日,自贡市自流井区连续发生强烈地震,经有关部门测定,分院选址所在地均在两次地震的中心范围之内。另据史料记载,该地区为地震频繁活动地带,原定校址黄家山一带正是地震中心,这对于拥有大量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和置有许多精密仪器、玻璃器皿的化工学院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由此说明,黄家山已不宜修建化工学院。后经向高教部、省、市委和华东化工学院党委汇报后一致同意重新选址。此后,又先后在自贡、内江察勘十五处,于4月下旬确定自贡邓关作为分院地址。新选定的邓关,符合中央选址条件原则:分散隐蔽较好,不靠近主要交通枢纽及重要工业基地;少占农田,不占高产田,尽量利用荒地;靠近化工生产基地,有利于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水、电、气、交通、电话等建设条件较好。


最后,高教部于5月3日批准,同意分院校址改在自贡邓关兴建。5月15日颁发了《关于直属高等学校迁建分校工作的几项原则规定》。


其时,由于筹建工作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决定派副总务长钱昌彬于5月1日前来“652工程”现场,加强筹建组的工作。


1965年5月20日,“652工程”办事处正式成立。5月21日,高教部计划司司长蔡建文专程来工程现场视察,认为在邓关顺昌美大队建校发展余地不大,不够理想。经与自贡市领导反复考察,学院校址由顺昌美大队西移一公里的黄坡岭较为合适。后经华东化工学院代理党委书记田辛,院长张江树,副院长邵家麟、苏元复等人到现场察勘,乃确定邓关黄坡岭为建校新址。


自贡市人民委员会同意郊区文教科征用土地的文件


6月14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以(1965)川计字第032号文批准“652工程”征用土地398.5亩。此时,筹建组、设计、施工单位办公地点,由市区公园招待所迁至黄坡岭小学内。到7月19日,第一批开工的工程施工图纸已交施工单位,所需材料已基本备齐,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已达800余人,到9月10日约达1000人,工程设计工作全部完成。


当时,高教部为加强“652工程”建设的领导,还于1965年7月22日调派浙江大学李鹏程为驻“652工程”办事处的常驻代表参加领导。之后又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借调干部、教师8人参加工程建设。


1965年10月7日,“652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0月10日,开工面积达21640平方米。


652工程一号路施工现场


那时,中央、西南局、四川省、自贡市的各级领导,对“652工程”进展情况十分关心。1965年11月5日,高教部部长蒋南翔,副部长刘仰峤、段洛夫等来工地视察。6日上午,蒋南翔作了“勤俭建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重要讲话。随后,四川省委书记杜心源、廖井丹和自贡市委第一书记李唐基等又先后到工地现场视察和指导工作,帮助解决问题,特别是自贡市委书记国书麟、计委主任苑心斋还专门兼任现场指挥部党委书记、副书记,直接领导“652工程”的建设。他们亲临现场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保证了“652工程”进度快,质量高。资料显示,到1965年底,自贡“652工程”已开工面积达38156平方米,已竣工面积10307平方米,修筑道路13条。


华东化工学院院首长来自贡慰问652工程办事处全体人员合影


1966年国家高教部又批准“652工程”投资额350万元,加上1965年结转工程投资200万元,全年投资额达到550万元。到1966年4月止,“652工程”施工面积51600平方米,工程进展迅速。


1966年6月,新竣工的学生食堂


1966年5月16日,国家高教部又以(1966)高计密字第228号文《关于确定清华大学等四校在三线建分校的校名的通知》,命名华东化工学院在四川省自贡市建立的分院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


03

“652工程”的组织保证


当时,为了进一步强化“652工程”的建设保证,特在组织领导方面采取了两大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652工程”办事处党团组织和行政机构。1965年5月20日“652工程”办事处成立后,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决定在“652工程”办事处成立党组织,经中共自贡市委批准于同年12月8日成立了“652工程”办事处直属党支部,受中共自贡市委和华东化工学院党委领导。直属党支部由七人组成,蒋凌棫任书记、朱梦青任副书记。直属党支部的建立,加强了党对分院筹建工作和整个基建工程的领导。党支部要求党员在工程建设中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全体教职工,为按期建成“652工程”而努力奋斗。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开始不久,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决定蒋凌棫、朱梦青调回上海总院参加运动,“652工程”办事处直属党支部书记由钱昌彬代理。


1966年9月29日,经共青团自贡市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共青团“652工程”办事处总支委员会,由刘启生任总支书记。


“652工程”办事处行政上受高教部和华东化工学院领导。办事处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钱昌彬任主任,蒋凌棫、龚德明、李广友任副主任。办事处下设七个组:人事秘书组、施工组、材料组、财务组、水电施工组、设备组、总务组。“652工程”办事处组织机构的建立,加强了工程筹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使基本建设工作进展迅速,质量得到保证。


二是成立中共“652工程”现场委员会和基本建设现场指挥部。当时,根据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关于在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制度的指示,经中共自贡市委1965年8月1日批准成立了“652工程”现场党委和基本建设现场指挥部。现场党委由12人组成,自贡市委书记国书麟任书记,市计委主任苑心斋和黄岱甡、鲍俊川、蒋凌棫任副书记。“652工程”基本建设现场指挥部由四川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王维任指挥长,钱昌彬、蒋铁洲、龚德明任副指挥长。


1965年8月5日,现场党委在邓关黄坡岭工地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国书麟主持,宣布“652工程”现场党委会和基本建设现场指挥部成立,研究党委和指挥部分工,决定成立党委办公室和政治部。政治部下设组织股、宣传股、保卫股及武装股。现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生产计划科、监督科、财务科、材料科、劳动工资科、行政福利科、施工管理科。


“652工程”现场党委直接受自贡市委领导。它是施工现场的最高领导机构,对现场的一切组织和工作实行一元领导。


现场党委还制定了《中共“652工程”现场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及“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要求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三大纪律是:如实反映情况,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实行民主集中制;八项注意是:参加劳动,以平等态度待人,办事公道,不特殊化,工作要同群众商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按照实际情况办事,提高政治水平。


“652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后,还制定了《“652工程”现场指挥部工作条例(草案)》,坚持政治挂帅,在工作中切实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行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好中求快、好中求省的原则。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保证工程以高质量、高速度、高工效、低造价的原则进行基本建设。


04

工程停建与复建


1966年5月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在数月间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建设工程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67年1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停止施工的通知》,其中指出:“凡是尚未开工的工程,一律不准开工”“已开工的工程,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做好竣工收尾工作或停工维护工作”。根据这个《通知》精神,学校和工程建设单位不得不予以执行,分院建设暂告一段落。


截至教育部下达停止施工通知,分院建筑施工面积为58543平方米,占计划总面积的59.5%,其中已竣工的面积为43995平方米,占计划总面积的44.74%。


分院基建项目暂停后,大部分建筑工人回了原单位,而工程办事处成员等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文件,并投入到无休无止的揭批运动中。1968年7月,总院还派驻来了工宣队、军宣队,帮助办事处“抓阶级斗争”“清理阶级队伍”“搞斗、批、改”,把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进行到底。后来,分院的所有教职员工还分期分批地去了当地的“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劳动锻炼。


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国各行各业的局势有所缓和。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决定将华东化工学院及在四川的西南分院下放给上海市领导。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经上海市、四川省、教育部及燃料化学工业部商讨研究,决定“652工程”继续进行。1972年初,国家投资44.8万元,先用于基建维修。1972年4月21日,根据上海市委的决定,将华东化工学院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撤销“652工程”办事处,径改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1973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期间,相关部门又决定批给四川分院基建投资费用60万元,以逐步完成分院的续建项目。


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73年6月,机械制图班全体师生留影


“文革”后期,国家各项工作进入恢复调整期。特别是1972年中美关系打破僵局,以及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合法席位,外交战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先前的战争威胁已明显减弱。在此背景下,各院校分院的存留问题开始有所议论(包括内迁的部属研究院、所和国营企业的分厂等)。经历了几年的犹豫不定,国务院、教育部于1979年7月24日正式发文,同意上海化工学院停办四川分院。文件要求分院停办后,由四川省利用原分院的用地、校舍以及大部分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结合分院留川教职工和泸州化工学校为基础,新成立四川化工学院(简称“川化”,下同)。


教育部关于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和成立四川化工学院的通知


1979年11月,两校开始交接和部分搬迁工作。其中移交等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982年7月3日,所有移交工作全部完成,华东化工学院在大西南的办学历史画上句号。



四川化工学院和四川轻化工学院

05


一、根据教育部《关于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和成立四川化工学院的通知》,中共四川省委于1979年10月9日批准成立四川化工学院筹备组。并利用上化分院校址、房舍、部分设备、仪器、图书,以及分院留川教职工为基础成立四川化工学院,归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四川化工学院设置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等七个专业、本科学制为四年,规模为1600人。


1979年11月5日,四川化工学院筹备组正式宣布成立,筹备组由隆贯一、罗立、原关林、郝德绥、薛志序五人组成,隆贯一任组长,罗立、原关林(未到职)任副组长,开展了四川化工学院的筹建工作。


四川化工学院筹建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是:组建充实师资、干部队伍,力争更多的上化分院的教师、干部留下来工作;大力争取调进一批教师和干部;组建基层机构,确定基层机构负责人;参加省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调升工资、选拔出国进修人员等工作会议,开展相关的工作。


此外,在广泛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四川化工学院1980年教学工作计划》和1980年度的经费预算。并明确1980年工作的着眼点是:积极筹建,如期开办,教学为主,办出特色。同时制定出《四川化工学院1980-1987年度教学规划》,提出学院的初期奋斗目标是:全院人员齐动员,团结奋战八学年,办出特色不动摇,基本实现《六十条》(即《全国重点高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以上计划、预算、规划逐步加以实施。


1980年5月,筹备组工作结束,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建立了中共四川化工学院委员会。委员会由隆贯一、罗立、郝德绥、许成(现名李昆)、余诚、宁永钦、薛志序七人组成,隆贯一任书记,罗立任副书记。同时省人民政府任命罗立、邓危梧、郝德绥为副院长。6月,院党委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了高等院校的党委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高等院校中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高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同时讨论了党委委员及副院长的分工及七、八月份的工作任务。罗立主持全面工作,邓危梧分管教学科研,郝德绥分管后勤工作。七、八月份的工作任务是:(1)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稳定队伍;(2)教务、总务、机关三大口安排好开学准备工作;(3)抓紧做好教师的调进工作和配备行政干部和技术骨干;(4)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中心任务是做好招生,迎接首届新生入学的准备。1980年9月13日,学院隆重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招收化工机械、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防腐蚀三个专业,首届新生共163名,院领导在大会上介绍了学院建立的概况,着重讲了学院肩负的历史任务,并对全院师生员工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二、学院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系(部)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系(部)主任分工负责制。行政系统的纵向结构,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实行院、处、科三级制。在筹备组工作期间,根据省文教组批准,学院的机构设置如下:党委办事机构暂设党委办公室 (兼管院办工作)、组织部(兼管人事工作)、宣传部、人武部(兼管保卫工作);行政办事机构暂设教务处(兼管科研工作)、总务处。并经批准,任命了干部。此后,随着学院的发展,机构有所变动和发展。


建院初期的教学机构。1980年1月,建立了一处、一部、两系,即——教务处(兼管科研工作)下设教务科、教材科、教学设备科、化机工厂。图书馆和中心试验室为处级机构,归口到教务处代管。马列主义教研室由党委宣传部领导,下设资料室,教学业务活动归口到教务处。1982年1至8月,设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筹备组。1982年4月,设实验实习管理科、师资培训科。1982年7月,设电化教学室。基础部下设体育教研室、外语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无机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下设听音室、资料室。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化机系下设制图教研室、力学教研室、机零机原教研室、化工机械教研室。1981年1月,设金工教研室、电子电工教研室、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教研室。1982年6月,设电子计算机教研室。除制图教研室外,各教研室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化工系下设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分析教研室(后更名分析化学教研室)、化工防腐教研室,1981年9月,设化工工艺教研室。各教研室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1982年8月,设企业管理教研室,下设资料室。


三、学院初期的两次规划。四川化工学院在初建的几年中,重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调研、论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地编制了学院的发展规划。这既是上级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重视和支持规划的实施,有效地发挥学院的培养能力;同时又使学院的科学管理有个依据。1979年和1982年就分别编制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1979年12月,通过发动群众,上下结合编制出《四川化工学院1980—1987年度教学规划》。这属于中期规划,其要点是:


专业设置、学制及规模已批准设置基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化工机械、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防腐、化工分析、橡胶等7个专业以外,还增设化学工程专业,8个专业均为四年制本科。原定规模1600人,1985年达到1632人,1987年达到1664人。师资配备及培训规划:提出分年配备和培训的措施。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新建图书馆,提出经费和人员编制的规划。实验室建设:提出分三步进行和人员编制的规划。办好校办工厂:提出任务和人员规划。基建房屋:新建教学楼。


1982年10月编制出《四川化工学院“六五”规划和“七五”设想》。这属于长期规划,其要点是:


主要任务:培养为化工系统服务的合格本科生,在需要和可能情况下,承担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任务。专业设置:本科设化工机械、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设备防腐蚀、工业企业管理、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分析及环境监测、精细化工8个专业;专科设化工企业管理、化工技术2个专业。学制:本科均为四年制,专科均为二年制。规模:1664人。教职工编制:专任教师256人,教辅人员83人,政工人员37人,行政人员70人,工勤人员110人,以上合计校本部教职工为556人。实习工厂50人,医院30人,幼儿园6人,印刷厂24人,以上合计为110人。总计666人。基建房屋:教学用房共19600平方米(其中包括图书馆、实验室、阶梯教室、体育用房等),生活用房9964平方米(其中包括教职工住宅、学生浴室等)。


由于学院开设了轻工类专业,1983年7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化工学院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


四川轻化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


四川理工学院

06


一、成立与发展


2000年4月,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四川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四川轻化工学院等自贡地区高校发展,实现自贡市“大学园”战略目标,自贡市委决定:成立自贡市高校改革与发展规划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整合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专、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组建四川理工学院。在汇东新区划拨1000亩建立高校园区,四川理工学院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2002年3月,“大学园区主体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汇东大学园区举行。4月,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发文批准了“四川轻化工学院建设汇东新校区的立项报告”。


2003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函[2003]118号”文正式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四川理工学院。5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四川理工学院的通知》(川府函[2003]129号)。


2004年1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关于游建军等8名同志任职的通知》(川组任[2004]38号)同意:游建军、曾黄麟、唐健禾、李开世、邓起方、钱维新、龚敏、谢峰任中共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常委,游建军任书记,曾黄麟、唐健禾、李开世任副书记,李开世兼任纪委书记。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任免乔仁毅陈伟等职务的通知》(川府[2004]2号)任命:曾黄麟为四川理工学院院长;邓起方、钱维新、龚敏、谢峰为四川理工学院副院长。2004年2月17日,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工委领导莅临四川理工学院汇东新校区,召开了四校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云夏宣布了省委、省政府正式任命四川理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决定。至此,四校合并组建四川理工学院的工作圆满结束。3月,根据《中共四川理工学院委员会关于学院党政管理机构设置的通知》,学院设立32个党政管理部门。


2004年4月16日,四川理工学院揭牌庆典大会在汇东校区隆重举行。自贡市六大工程中“大学园项目”率先实现了既定目标。省、市有关领导及国内外高校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代表出席了盛会。4月30日,学院设置17个教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管理系、政法系、外文系、中文系、教育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2004年9月,四川理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机械设计及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应用化学、发酵工程4个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0月13日,四川理工学院汇东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4000名学生进驻汇东新校区。11月,省教育厅下文通知,同意四川理工学院增设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15个专业。12月,四川理工学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遴选出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应用化学、发酵工程4个专业首批3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川理工大学揭牌庆典


2004年7月,省教育厅专家组莅临学院,就学院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同意四川大学等42所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学院从2004年秋季起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9月19日,四川理工学院举行首届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28名硕士研究生出席了开学典礼。11月22日,由四川理工学院和自贡高新区共同筹建的创业服务中心(筹)举行与四川泰丰集团成立孵化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12月,学院举行了“自贡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授牌暨开班典礼”。


2005年1月,学院成立四川理工学院化工研究所。1月18日,学院与沿滩区人民政府签订科技与产业合作框架协议。3月1日,学院与美国萨基诺谷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协议分别就学生攻读学士学位、互派教师进行访问交流、科研合作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3月23日,四川理工学院成立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美术学院。6月1日,学院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发酵工程实验室”在泸州正式挂牌。8月18日,四川理工学院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同建设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议书”。8月24日,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9月1日,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月8日,学院设立“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11月,学院获准设置2006年四川省美术专业联合招生考试川南考点。11月,学院全面推行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竞聘上岗制度。学院拟设立的118个处级职位和91个科级职位,均采用公开竞聘的办法选拔录用。12月9日,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12月12日,省科技厅下文,同意由学院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共建“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2月27日,学院成立“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二、取得的成绩


理工学院成立后短短几年,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院软硬件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显著的成绩。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各项工作长足发展。


一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主体。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6年,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共计138人,新增教授14名、副教授31名,其他系列高职人员6名,评选了学院首批学术带头人15名、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3名并纳入动态管理,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7名,选送了15名副教授为主体的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重点高校进修。在读硕士、博士的青年教师196人,有120名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全院教师签订了《学院教师师德承诺书》。2007年,学校制定了《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了师德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健全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新增教授14名、副教授23名。在读硕士、博士230人左右。学成回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成为业务骨干,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担任院、系、处、部的领导。另外,学院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对提高学院和教师的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稳步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喜获丰收。2006年,组织了申报“化学生物学”和“日语”两个本科专业的工作。到2006年,学院拥有院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搭建了5个院级实验中心、6个基础平台、16个专业平台,协助各系完成了近20个实习基地协议的签订。全院出版教材15本,其中《现代汉语》和《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人工智能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酿酒及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具有硕士授予权的系都拥有了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平台。2007年,学院以发酵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化学工艺五大优势专业学科群为龙头,重点建设了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等17个二级学科。学校现有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专业获准2007年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学院有院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双语课程数18门。


三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辅助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2007年,全校共批准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86项,其中教学改革60项,教材建设26项;完成了33项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项目的结题组织工作。“化工实验中心”获准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建设项目立项。加强图书馆、校园网、档案等教学辅助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2007年,学校投入近3000万元进行教学仪器及图书的购置,努力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12次政府招标采购和5次学校自主议标,完成采购金额2137.67万元(执行经费),节约经费180万元。


四是科研工作迈出新步伐,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加强与地方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006年,学院与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共同组建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自贡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与市经委、市科技局紧密合作,开展了18项科技项目的攻关研发,与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效地开展了20余项科研项目的合作开发。2007年,与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四川轻工设计研究院联合组建了“四川省制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禾嘉股份共同组建了“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至此学校已拥有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重点科研平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又有新的成效,“中国盐文化中心”升格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学院具有硕士授予权的系都拥有了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平台。2006年,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354项(国家级22项、省科技厅39项、省教育厅74项),共被批准立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总数为166项(国家自然基金合作1项、省科技厅13项、省教育厅39项)。立项总数、项目总的合同经费较前一年有很大增长。2007年,共批准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总数为248项,项目总的合同经费较前一年增长了1.1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全国高教学会1项、省科技厅6项、省教育厅80项),国家级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实现了突破。2007年,全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邀请了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


五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学生教育管理。2006年确定了四川理工学院校徽和“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学院文化形象有了生动载体。继续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辅导员,设立了30个辅导员值班室。加强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先后举办杰出校友和专家讲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2007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了“富民惠民,关注农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健美操比赛、舞蹈比赛等。从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出发,认真实施贫困生助学计划。2006年,为全院1000余名学生在校内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7749人,贷款金额2880万元,获各类奖、助学金的学生约13600余人。2007年,为全校贫困学生提供了2630个勤工助学岗位,办理国家助学贷款7419人,为14830名学生评选并发放学校奖学金,减免848名贫困学生学费。另外有69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873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7186名学生获国家助学金。


六是切实抓好本专科招生就业工作,积极开展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在不断规范中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2006年,四川理工学院提高了本科招生比例,招收的所有专业均为第一志愿录取满额。2007年的本、专科生源质量和本科生比例又有较大提高,实际执行本、专科类招生计划共计7028名,其中本科5350名,新生实际报到率高,所有专业均为第一志愿录取满额。2006年,学院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与省内外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2006年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参会单位286家,提供有效岗位5000余个,有2000余人现场签约和意向性签约,派遣毕业生5700余人,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1.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学校成功组织2007年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参会单位300多家,提供了有效岗位5000多个,有1800名学生通过双选会签订就业工作,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动学校办学层次整体水平的提高。圆满完成200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招收研究生69名,积极准备2007年新增硕士点申报。完成4个硕士专业授权点共11门课程入学考试自命题。学院被四川省评为“研究生招生目标责任先进单位”。


七是学院继续加强基建、后勤和安全保障工作,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优美、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学院秉承“和谐社会”理念,认真抓好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管理工作,创建和谐校园。


2007年末,四川理工学院有汇东、营盘、黄岭3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400亩(含规划地500亩),总建筑面积68.8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2.91万平方米。学院拥有固定资产总值约4.82亿元,其中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6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63.95万余册,其中纸本文献179.05万余册,电子文献 (折合)84.9万册;教学用计算机3295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77间、座位9351个。


四川轻化工大学

07


2018年11月,四川理工学院通过教育部审核,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2018年12月,四川轻化工大学揭牌仪式在汇东校区举行。


2018年12月16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揭牌仪式在本部校区举行


如今(2024年3月止),四川轻化工大学有李白河、汇东、宜宾、黄岭四个校区,占地面积4600余亩,建筑面积175万余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图书馆面积11万余平方米,读者座位12000余个,纸质文献总量318万余册,电子图书252万余册,学位论文1091万篇,中外数据库209个(含子库)。同时,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校聘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250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超85%;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专家100余人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学校现有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6个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药学、法律、教育、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会计、农业13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36个专业学位领域。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四川轻化工大学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和省级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轻工与食品科学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艺和省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了以化工、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的化工与材料科学学科群,“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省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省级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构建起了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等支撑的控制与智能装备学科群,是西南地区自动化仪器仪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制造等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以工商管理、会计、农林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和法律等为支撑的管理与经法学科群,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高素质管理、法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以教育学和艺术学科为核心,构建起了以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为支撑的人文与艺术学科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自贡三线建设历史上的“652”,伴随着岁月洗礼,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华东化工学院四川分院——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四川化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四川理工学院,最后成为了今天的“四川轻化工大学”。



今天的四川轻化工大学已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该校入选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国酿酒高校联盟秘书长单位、川南高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四川轻化工大学李白河校区


这是“652工程”人员的骄傲,也是盐都自贡的自豪。




来源:《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69期

责任编辑:陈翔 简攀宇

自贡方志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自贡故事、传承盐都文脉、弘扬史志文化为主。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配相关图片;音视频类(同时提交文本字幕);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等以便联系。文责自负,择优采用。目前,“自贡方志”发布的文章暂无稿费。投稿邮箱:214985018@qq.com。

自贡方志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挖掘展示地情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