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自贡丨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文摘   2024-12-20 12:02   四川  



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化学工业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它是自贡三线建设历史上两个化工研究机构之一。


01

抚顺炭研所改建自贡


坐落于盐都自贡的化学工业部炭黑研究设计所,系化工部直属科研单位之一,是全国炭黑工业科研、设计、标准化、质量监督、情报和培训中心。该所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设计任务。拥有成套的科研装备、测试手段和电子计算机以及电子显微镜、高压液相色谱仪、盘式离心机等大型精密仪器。其开发的重点科技成果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炭黑生产企业推广应用。


鲜为人知的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给这个炭黑研究设计所定下的名称是:化工部抚顺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也就是说,当时国家是把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确定建在东北的抚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炭黑工业还是一张白纸,近百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完全没有自己的炭黑工业。朝鲜战争开始后,西方国家将炭黑列为战略禁运物资,对年轻的共和国进行全面封锁,炭黑的研究与生产,引起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注意与重视。


1958年3月27日,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观看了槽法炭黑生产,说:“自流井用天然气熬盐放跑了炭黑”,对自贡提出了天然气综合利用的重大课题及更高的发展要求,也对全面开发四川天然气资源指明了方向。


1964年初,根据我国对炭黑科研的迫切需要,化工部决定建一家专门的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简称“炭研所”)。


当时,建立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的批文是要由国家计委、经委、科委三家联合签发。


由于炭研所作为科研单位,必须有相配套的炭黑厂,以便科研成果能及时得到生产检验。所以当时的化工部考虑到炭研所合适的配套工厂有两个:一个是抚顺化工厂,一个是抚顺炭黑厂。抚顺化工厂规模大,建制齐全,是一个当时来说比较好的厂。抚顺炭黑厂小一些,但当时在利用煤矿瓦斯生产炭黑上已经取得明显效果,而且经济效益也较好。最后,化工部决定将新中国第一家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放在抚顺炭黑厂,由抚顺炭黑厂作为这个研究设计所的配套工厂。由此定下的名称是:化工部抚顺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


可是,就在批文刚刚下达,化工部抚顺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还没有挂牌基建时,中国高层关于三线建设的决策下达了。


1964年7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加快三线建设的号召。紧接着,一系列关于三线建设的文件下发。


关于三线建设,当时有一个“三个凡是”的规定,这就是:凡是军工企业、凡是全国独此一家的单位、凡是新建企业,原则上都安排到三线建设上来。按照“三个凡是”,当时的“化工部抚顺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占了两个凡是:一是全国独此一家,二是新建的。于是,炭研所内迁,自然而然就加入了国家“三线建设”序列。


1964年9月30日,第一任炭研所所长毛子霖和书记王景春被召到北京,化工部领导向二人传达了将炭研所进入三线建设序列内迁四川的决定。第二天他们启程来到四川,为将要内迁的炭研所选点。


中国炭黑工业创始人之一:炭研所所长毛子霖(中)


因为炭研所需要配套一个炭黑厂,当时云南、贵州都没有炭黑厂,因此化工部才决定将大目标锁定四川,而四川有三家炭黑厂,一家在永川,一家在泸州,一家在自贡邓关。


他们先到永川,很快便否定了,因为永川炭黑厂在当时还没建成。然后到泸州,最后选定自贡。史料记载,当时将目标锁定自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自贡邓关炭黑厂属化工部领导,指挥调动方便,而泸州炭黑厂属石油部领导,指挥调动相对难一点;二是当时自贡市交通状况比泸州好,已通了铁路;第三个原因是当时自贡市有一名市委副书记同化工部负责炭研所筹建的司长于跃是战友,可以更好地得到地方支持。


1964年10月下旬,化工部派人专程到自贡再一次考察,最终拍板将地点定在自贡。原定在自贡邓关,因离邓关炭黑厂近,可后来觉得邓关离市区太远,交通不方便,最后将点选在雨台山。当时,将点选在雨台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里靠近鸿鹤化工厂,公路与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投入相对更少;二是这里是小山坡,没有什么粮田。


炭研所的规划建设

02


修建炭研所的地点正式确定后,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的领导和首批18位技术人员于1964年12月来到自贡市,开始进行中国第一家炭研所的规划设计工作。


1965年元月,毛子霖所长带着炭研所设计方案进京。


1965年2月,国家科委正式下文,同意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内迁四川自贡市。同时,开始选拔内迁自贡市的人员,从各级领导到炊事员,每个岗位,每道工序都选拔那些思想、技术过硬的人员。最后通过比较研究,选定了183人作为炭研所内迁自贡的人员,这183人中,以抚顺炭黑厂的人为主,并从抚顺化工厂抽调了十多名技术人员,同时,国家又分配来一些大学毕业生。


1965年毕业分配来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的全体大中专生


据记载,由于是1965年内迁自贡,因此炭研院将1965年4月15日作为自己的建院日。


在确定下来的183名内迁自贡的人员中,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到自贡做新所的基建工作;一部分人留在抚顺继续科研工作;一部分人去参加培训。


最让炭研院的人时时不忘的是当年基建工作的艰难与辛苦。


那是在有着一百多座坟的荒凉的雨台山上,他们硬是肩挑背扛,一手一脚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炭研所。没有自来水,他们就在山下打井,那种没有经过任何净化处理的井水,让他们度过了基建时期的全部日子。


那时的“炭研人”根本说不上什么宿舍,甚至连集体宿舍也说不上。因为那个时候真正的集体宿舍,就只有两间大屋,男的住一大屋,女的住一大屋。


人们清楚地记得,当时炭研所的书记王景春是军队干部转业,他硬是把军队的作风带到了基建工地上——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


事实上,炭研所的第一批创业者,就是这样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炭黑研究基地。中国的炭黑工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今天的辉煌。


炭研所创业之初的实干精神,至今仍然在炭研院的新老职工的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如今只要一说到炭研院的艰苦创业史,他们仍然是精神振奋,充满自豪。



1965年下半年,炭研所的土建施工基本完成,简单的生活设施也建好了,于是那些留在抚顺继续搞科研的,送出去培训的人员就开始陆续来到自贡新建的炭研所报到。同时也开始分批次地迎接家属来到盐都自贡。家属们是分三批被接到自贡的,一直到1966年底,才基本到齐。


1967年,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科研大楼建成,有关的科研设备陆续运送到自贡,并开始了安装科研设备的前期工作。


事实上,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从1964年10月1日开始选址,到1965年2月下旬,实际所用时间还不到5个月;从1965年3月开始基建,到1966年家属全部接到自贡,所用时间仅一年多。这就是当时的“三线建设”速度——这是当年中国人忘我劳动,建设新中国的速度。



03

1965年的投资情况


1965年,是炭研所建设的第一年。这一年炭研所的投资主要是土建工程,其任务是要完成年初开始动工的占地2.5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因为它事关之后整个炭研所的建设能否顺利按计划完工之大局。正是一代“炭研人”,克服“初到自贡时,一无所有,人地两生,土地尚未征得,设计尚未完成,材料尚无着落,施工力量不足,特别是职工思想较为混乱,困难较多”的巨大问题,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1965年43.26万元基建投资目标的完成,它包括已竣工的仓库、机修厂房、变电室、食堂、上管路、瓦斯管线,独身宿舍(即将竣工)。其中,试验大楼、锅炉房、车库、家属宿舍、蓄水池等工作全面开工,所有全部土建工程于1966年5月相继竣工,为1966年设备安装炭黑研究所基本建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一开始,因为征购土地发生了一些问题,施工力量紧张,某些材料短缺,特别是1965年7月后作为一般基建项目,采购人员抓不到材料,受点冷风,感到建设不能保证,工程上不去。面对这些情况,有少数职工精神不振,畏难、消极、埋怨情绪、发牢骚、说怪话,甚至托亲访友,给领导写信,要求留在抚顺工作。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工作上的不顺意,大部分职工产生了留恋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所在工程从7月初开工以来,由于施工力量不足,加上保重点建设工程,因此工程进度很慢,迟迟上不去,第四季度,进度计划只安排了10万元。


然而,就是这些“炭研人”始终把一切工作的重点放在施工第一线,把施工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都当成自己的任务去完成,红砖供应不上,就主动去催红砖(共18万块),劳动力不足,就组织全体职工当突击队员开土方,在开土方中同志们干劲大,劲头足,正像当时有的青年写的打油诗那样:“石夯紧跟歌声落,肩挑两山笑哈哈,十磅大锤落钎上,石块长花四处落。”他们先后抢任务1000余立方米土石方;运输力量不足,就帮助拉材料,共运了2000多吨。就这样,利用重点工程建设的空隙,终于把工程促上去了。当年第四季度实际完成了投资23.89万元,为1966年的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6年的工作安排

04


1966年是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建设、科研、设计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该所在化工部、公司党委、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由于全所职工的积极努力,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不少成绩,站住了脚跟,建所工程有了较大进展。双室炉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部三级干部会议大学大庆以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基建工程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这就为该所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炭研所根据郑州三级干部会议的精神,深知1966年全所面临的建设、科研和设计工作是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备战的要求。因而自加压力,明确了自己的具体工作任务:


(1)千方百计完成建所任务,必须坚持高质量、高水平体现技术求新生活从俭的建设方针。


(2)厂所合作,努力完成四项科研项目,即通用炉黑、热裂法炭黑、高耐磨双室炉试验和槽黑新工艺的研究。


(3)多快好省完成两项设计任务,参与西北炭黑厂的设计和抚化通用炉黑的设计。


(4)开展国内外炭黑的技术情报工作和炭黑标准化等。为上述安排,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突出政治,大学毛主席著作,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核心领导小组。由于全所职工不断由北方来到南方,要加强对原来学习组织的整顿和调整,配备上学习组长和辅导员。在此基础上,要向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不断宣传学习毛主席著作重大意义的教育,不断提高为革命而学的自觉性。1966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放在基本建设中,力争上游,不当老二;放在加强技术人员敢于攀登世界高峰,打破洋框框上;放在管理上;放在部分职工中的甘居中游思想及家属搬迁工作上。


②坚决走大庆道路,加速革命化。土建工程力争1966年上半年全面竣工。为此要继续抓好与施工单位的协作,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具体做法上,采取先拉工作面,后打歼灭战,在抓施工进度的同时,必须突出注意抓好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必须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做到“工完料尽,物尽地平”。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迅速抓好1966年设备安装施工的一切准备工作。由于设备安装工程量大,技术条件较为复杂,牵涉面较广,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创造好条件,使1966年工程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迅速落实1966年工程计划,狠抓材料、设备、仪表等供应工作,配件的外。当前困难较多,但也应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抓好这件工作。一方面是化整为零,先整体后局部,尽量满足施工要求。此外还要迅速落实施工单位。坚持边建边试验的方针,树雄心,立壮志,敢于攀登世界炭黑技术高峰。为了实现我国炭黑立足于国内的总要求,1966年的科研项目的特点是: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特别是瓦斯槽黑新工艺研究,要求收率提高一倍,通用炉黑和热裂法炭黑的质量要赶上国际上同类型产品的质量,高耐磨双室炉技术完全过关并投产。为此必须努力实现科研工作革命化,敢于打破洋框框,敢于攀登科学高峰,坚决不当外国人的奴隶,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以抚顺化工厂、自贡炭黑厂为基点,面向生产,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大搞内外三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研工作,早出成果,用于生产,以满足国家需要。在设计革命化运动的指引下,拿下第一个年产3000吨炭黑的西北炭黑厂的设计。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化工部设计工作条例,要以大庆油田为榜样,敢于闯出自己建设炭黑工业的正确道路。要积极开展技术情报和标准化工作。在第一季度内主要是搭架子,搞规划,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收集资料等。第二季度开始全面铺开工作,技术情报工作今年内要求做到:初步掌握国外炭黑技术发展动态,全面掌握国内炭黑状况,并出版技术刊物。标准化工作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广泛收集和征求生产厂和使用厂对现有部颁标准的意见,突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与橡胶院炭黑厂合作,开展必要的试验研究工作,在第三季度内完成修订工作。


③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搞好“三查”工作。



(5)用革命的精神加强科学管理。“管理也是社教”。为使全所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巩固“三查”的成果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在抓好“三查”的同时,还必须切实抓好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基础工作。通过一个季度的努力,基本上做到使各项工作纳入正常的轨道,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秩序。



①大力进行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


②加强技术管理。当前要突出抓好基本建设的基础管理工作,如档案资料、施工图纸、设备、仪表的原始记录、施工记录、验收竣工、预算等。根据今后工作的发展,逐步建立技术管理机构,以促进科研设计工作的顺利发展。


③加强物资管理与财务管理。在施工过程、保管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加强物资的使用和管理,实现仓库管理革命化。在财务管理方面充实和修改几个基本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


④加强劳动工资、人事考勤等管理工作,加强安全思想教育。


⑤在抓业务建设的同时,抓组织建设,逐步充实和完善职能机构。



(6)继续搞好工农联盟,抓好职工生活与家属工作。根据西南地区提出的厂社结合、工农并举的方针,必须积极帮助公社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在“三五”计划期间,准备包几个生产队。



在职工生活方面,要继续抓好食堂工作,使每个职工吃得饱,吃得好,花钱少。与此同时要大抓工业卫生,防止多发病,特别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除四害的任务很重,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除四害活动。此外还应大力开展职工互助和做好生活困难的救济等工作。


1966年要陆续搬家,思想工作、运输工作、双职工的工作安置等,必须切实抓好。



(7)加强党的建设。根据中央关于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新党员的精神,结合全所的情况,在坚持高标准的前提下,1966年接收一批新党员,增强党的新血液和党的战斗力。积极做好民兵三落实工作。经常进行阶级教育,分清敌我,认清形势,加强训练,随时准备打仗。


05

炭研所的后期建设


1967年炭研所科研大楼建成,科研设备陆续运送到自贡,并开始了安装科研设备的前期工作。


1967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全面波及自贡。同时也波及炭研所,正待安装的设备不再安装,一切陷于停顿。炭研所造反派正式“夺权”,所长毛子霖、书记王景春靠边,作为“走资派”进牛棚交代问题。同时,李炳炎等科研人员从邓关炭黑厂撤出,作为“反动技术权威”在所里劳动。至此,刚刚建立还没有正式开始科研工作的、中国唯一的一家炭黑研究设计所陷入全面瘫痪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71年,直到当时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12.25”批示下达后才结束。


1970年初,化工部炭黑研究设计所下放到地方,归四川省管理,改名为四川省炭黑研究设计所。当时的四川省接手这个全国唯一的炭黑研究设计所后感到很难办,在科研上这个所是面向全国的,可行政上四川省又不可能号令全国。于是,当时有了让炭研所结束炭黑研究工作,归口其他省管科研单位的意向。在所领导艰苦的北京之行之后不久,化工部给四川省就四川省炭黑研究设计所问题专门行文,此文有三点内容:1.炭研所进行炭黑研究设计的方向不变;2.炭黑研究所需的原料油由四川省解决;3.炭研所需要的建设投资由化工部给。



1971年到1980年,中国的科研因为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炭研所能有这么多的科研成果,说明作为新中国的炭黑人,他们是上进的,是勤奋的,是视科学为生命的。


1972年1月6日,中共自贡市委以自委发〔1972〕8号文,批准成立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第一届党委。其批复摘录如下:



中共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第一届委员会:


市委1972年元月5日讨论批准中共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第一届委员会由王兰一、王志久、王学斌、王景春、邓天善、刘生运、沙福详、张力(女)、喻纯佐(以上按姓氏笔画为序)等9名委员组成。


王景春同志任书记,邓天善同志任副书记。


中共自贡市委员会

1972年元月6日



1971年到1980年这10年间,在全国的科研院所基本瘫痪的大形势下,炭研所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中,炭研所的科研人员一方面在所里进行科研工作,同时组成科研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的炭黑厂,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路,使非常时期的炭黑研究设计工作在科研领域里显得特别突出。


在这10年时间里,他们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研制成功了超细炭黑,轿车漆用炭黑,无线电元件用炭黑,航空高压软管用炭黑,超导电炭黑和高结构中超耐磨炭黑等一系列新产品。


——研究开发了炭黑湿法造粒,上进气反吹风圆筒袋滤器和炭黑反应炉内衬的整体捣制等新技术。


——研究开发并推广了炭黑新原料乙烯焦油,缓解了当时炭黑原料油的短缺状况。


——研究开发或试验验证了炭黑着色强度等一系列新的测试方法,为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和提高炭黑产品质量创造了条件。



在这10年时间里,在设计方面主要工作是:



——山东胶县炭黑厂(现为青岛德古萨炭黑公司)和青岛警备区炭黑厂(现为青岛玖琦厂)的建厂设计。


——4000吨/年中超耐磨炭黑装置复用设计和武汉、胶县的4000吨/年炭黑装置工程设计。


——上海炭黑厂2000吨/年湿法造粒中试装置设计。


——自贡和渡口(现攀枝花市)两厂的1000吨/年高耐磨炭黑装置设计。



以上研究和设计工作,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炭黑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科研、设计队伍。虽然当时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工业化的不多,科研和设计结合得还不够,但那10年的工作却为中国的炭黑工业打下了基础,为今后的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为今后的科研与设计的紧密结合创造了一种可能。


改革发展的炭研所

06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1年,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1978年化工部又将炭研所的领导权上收到部,故名称又改了回去)作为一个科研院所,度过了几年相对平静的时光。



1983年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精神是国家下拨的科研事业费以每年15%的比例减少,5年时间达到自收自支。面对国家经费逐年减少而工作却在逐年增加的困境,炭研所始终坚持走改革之路,坚持走创新之路,由此获得新的工作局面。



1.改革措施


1988年至1998年,在化工部炭黑研究所的领导班子带领下,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行科技体制创新。


他们加大了科研性生产的投入,不断提高生产装置的产量,在这几年时间里,生产装置的产量已由1000吨提高到7500吨,产品收入已达4000多万元。当时的行政事业拨款和技术性收入两项相加才1000多万元,而生产性收入已达到4000多万元,占了当时炭研院总收入的70%还多。


2.科研成果


1981年到1998年,炭研院的科研取得了重大进展。


1981年到1990年,炭研所开发了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并通过科研和设计的结合,使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到1990年,全国已有80多条生产线采用该技术,推广面达全国的85%以上。


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的推广,不仅因品种增加、质量提高而使橡胶行业的用户受益,还因降低油耗、降低成本而使炭黑生产厂受益。


1987年,天津炭黑厂从美国大陆碳公司引进的1.5万吨/年新工艺硬质炭黑装置投产后,在化工部统一部署下,开始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炭研所承担并完成了抚顺化工厂和苏州炭黑厂两套装置的工程设计,分别在1992年先后竣工投产。



在此期间,炭研所还承担了多套乙炔炭黑和天然气半补强炭黑装置的设计、开发。推广应用了DMBFC型低压大风量脉冲清洗袋滤器,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低结构中超耐磨炭黑、代槽炉炭黑、合成革用色素炭黑、导电炭黑等新产品,以及TBY型、CTAB测试仪、水洗筛除物测试仪等6种炭黑专用测试仪器。


在这一时段还建立了疏水白炭黑、色母粒和炭黑后处理的中试生产装置,扩大了橡胶制品厂的生产能力。开发并生产了塑料用导电炭黑SL30和SL32、电缆护套专用炭黑V0、色素炭黑R86、RCF-30和M2311、黑色农膜专用炭黑、疏水白炭黑、色母粒等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在工程设计方面,把设计部同设备制造厂、仪器研制组结合起来,在承担工程设计的同时,提供一部分专用设备和测试仪器,使用户得益的同时也使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生产实际,而且为炭研所增加了收入,为后来的成套设备制造打下了基础。


在这一时段,加强了工程设计和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主要成果有:



——万吨级新工艺硬质炭黑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国产化。


——炭黑尾气锅炉和发电设计技术。


——沉淀法白炭黑生产技术。


——微米粉碎机等新设备的开发和推广。



07

改制创新的炭研院


1996年12月26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促进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扩大“科学兴化”的服务领域,推进科研单位的改革步伐,化工部将原“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新升格更名为“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1999年,科研单位的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家决定把全国从事工业开发的242家科研院所转制为科研企业,分三批用5年的时间改制完毕。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成为第一批242家之一,改制为科技型企业,并全资进入中联橡胶(集团)总公司,改名为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炭研院在由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向科研企业的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1)观念创新。包括科研向市场化转移的观念;观念创新是在广大职工中建立分配与劳动、效益和成果相关联的观念;观念创新是建立“主辅分离、快车慢车有序前进”的观念;观念创新是技术工程化的观念建立;观念创新是产品、技术的“外向”战略;观念创新是用人观念上的创新。


(2)体制创新。首先是科研制度的创新。第二是工程公司的体制创新。还有“模拟‘市场化’的体制创新”“分配制度的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等。


(3)科技创新。炭研院多年来持续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使自己在行业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加强,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炭研院在这期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主要有以下内容:


——炭研院开发的新工艺炭黑技术已覆盖我国炭黑行业的85%以上,其中万吨级新工艺硬质炭黑技术,在国内已成功推广了13套,为我国炭黑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改写了行业重引进的历史,而且通过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专有技术。同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5万吨/年新工艺硬质炭黑技术出口南斯拉夫,这不仅标志着炭研院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标志着我国成套炭黑技术和装备出口欧洲零的突破。


——2万吨/年新工艺软质炭黑成套技术开发工作,仅用7天时间就一次性试车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为我国炭黑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吨级油气新工艺炭黑成套技术开发,为拓宽炭黑的原料来源,提高炭黑产品纯净度等质量指标和降低产品成本做好了技术贮备,为炭黑生产利用西气东输提供了产业化技术。


——万吨级天然气半补强炭黑成套技术的开发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为我国油田开发中伴生气利用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炭黑生产中环保成套技术的开发成功,不仅为炭研院带来了新的效益增长点,而且通过炭黑尾气发电和废水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炭黑企业开辟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带来了可观的环保效益。


——酒糟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综合利用技术的主要思路是:用酒糟作为专门研制开发的锅炉的燃料产生蒸汽用于酿酒,锅炉炉灰作为沉淀白炭黑的原料生产沉淀白炭黑,此技术在五粮液集团的成功应用,每年可为五粮液集团带来6000多万元的综合效益。蛋白土制备沉淀白炭黑技术和普钙工业废弃硅胶制备疏水白炭黑技术也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4)产品创新。这期间进行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有:


——塑料专用炭黑是近几年随着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开发出来的专用炭黑品种系列,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效益。目前,炭研院已形成高、中、低档配套的塑料专用炭黑品种系列。


——导电专用炭黑是随着塑料、橡胶和电子工业向专业化和功能性发展而开发出来的专用炭黑品种系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那时,炭研院已形成V和SL两大系列导电专用炭黑品种系列。


——色素炭黑是油漆、油墨的黑色着色剂,技术要求苛刻,应用条件差别较大。经过10余年不懈开发,炭研院已形成油漆、油墨两大系列色素炭黑,在每一大系列中又形成了高、中、低档配套的子系列,基本满足了市场的专业化需求。


——低滞后炭黑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而开发出来的“绿色轮胎”专用炭黑,它通过降低轮胎的生热和滚动阻力来延长轮胎的寿命和降低能耗,是炭研院的“战略储备”式产品。


——炭黑生产专用设备是通过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而开发出来的系列设备,目前,已形成高温空气预热器、微粉机、脉冲袋滤器、造粒机、干燥机、磁选机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而与东锅厂共同开发的炭黑尾气锅炉除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外,还销售到卡博特等国外公司。


——炭研院创新开发的获得国家专利的炭黑分析专用仪器,不仅提高了分析准确度和精确度,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目前,国内的所有炭黑厂都使用了这些新型分析仪器,而且,就连世界著名的卡博特公司和迪高萨公司也专程前来炭研院购买,同时还出口南斯拉夫。


——炭研院利用自身的炭黑优势努力延伸产品链,如今已形成专用橡胶制品和色母粒两大产品链,前者以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橡胶密封件为主形成的产品链;后者以塑料着色为主形成的色母粒产品链。


(5)资本创新。资本创新主要是指资本多元化的改造,这又具体体现在他们成立的2个公司上。一个是科尔达化工有限公司。科尔达化工有限公司于2004年9月正式注册成立。目前,该公司的油脱水精制并副产工业萘项目进展顺利。作为非主业的环保项目,该公司的资本构成是,引进外来关联资金和职工参股及国有资金适量投入。另一个是贵州二塘铁业炭黑分公司,炭黑生产装置已在2005年元月进行化工试车,进行试生产。该公司的资本构成也同科尔达化工有限公司一样,由外来资金、职工参股、国有资金三部分组成。


成绩卓著的炭研院

08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从1999年到2007年间,炭研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经济方面,这几年年均增长30%以上,产值从1998年的6400万元,截至2007年已达到3亿元。总收入由1998年的4900万元,截至2007年已达到3亿元。利税从674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900万元。而这时炭研院仅598人。


二是科研方面,1999年以来已经完成科研项目12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设计奖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



1999年炭研院转制时,炭黑产量仅有7500吨/年规模,且处于科研、试验装置。转制后通过低成本扩张、控股、租赁经营、知识产权入股、品牌效应等方式,炭研院对外扩张企业6家,2007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万吨/年,生产规模较1999年增加10多倍,成为炭黑品种齐全、生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全国最大的专用炭黑生产企业之一。


炭黑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中橡集团炭黑研究设计院的英文缩写“CCBI”已成为国际炭黑市场上的知名品牌,2007年就出口炭黑1.3万吨,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1999年转制后,他们实施了工程设计由原来单纯的技术转让发展为工程总承包,由小规模的装置设计发展为2万吨以上规模的大型装置工程总承包,大型装置从依赖进口发展为大型装置国产化率百分之百,并且成功出口南斯拉夫。


在这种行为转变之机,炭研院抓住了太湖治污的宜兴炭黑厂迁建工程,涸洲岛海洋石油的万吨级天然气半补强炭黑总承包和南斯拉夫1.5万吨/年新工艺炭黑成套技术和设备出口等重大契机,将自己的技术优势成功转化成了经济优势。


这些年,炭研院成功实施了上海立事2万吨/年软质炭黑项目;山西晋星2万吨/年硬质炭黑项目;山西志信1.5万吨/年硬质炭黑项目;山东省兖州2万吨/年硬质炭黑项目;山东海化2万吨/年硬质炭黑项目;河南平顶山2万吨/年油/焦炉煤气硬质炭黑项目的总承包工程。2007年,工程技术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6600万元。


2015年,改制设立中昊黑元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现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2022年2月,管理关系由昊华公司调整到中化能源公司。


2022年,中昊黑元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建成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年产10000吨高性能碳材料,是老厂区生产规模的3倍以上。除了大幅提升产能外,更为重要的是,碳材料产业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能进一步完善“原料-产品-应用”和“实验室-小试-中试”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极大地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中昊黑元化工研究院狠抓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功研发新能源电池专用碳材料、光伏专用黑色浆等高端产品,解决了这些产品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资料显示,中昊黑元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炭黑行业唯一集科研、设计、生产、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炭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炭黑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炭黑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炭黑及浅色补强材料标准化归口单位、炭黑行业信息及培训中心,以及四川省特种炭黑制备与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具有化工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环境工程设计乙级、压力管道设计(GC1、GCD)、压力容器设计等资质。建院以来,取得30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60多项,其中“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200余件、专有技术3件;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0余项;拥有“黑元”和“CCBI”知名品牌。作为中国炭黑行业的技术策源地,行业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为中国炭黑工业崛起并成为全球炭黑生产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69期

责任编辑:陈翔 简攀宇

自贡方志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自贡故事、传承盐都文脉、弘扬史志文化为主。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配相关图片;音视频类(同时提交文本字幕);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等以便联系。文责自负,择优采用。目前,“自贡方志”发布的文章暂无稿费。投稿邮箱:214985018@qq.com。

自贡方志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挖掘展示地情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