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原载于《自贡日报》,系记者缪静于2017年对自贡地方志编修者苏铁生的深情采写。苏铁生先生,一位在地方志领域深耕多年的修志人,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无私的奉献,为自贡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幸的是,苏铁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5日凌晨2点58分逝世,这无疑是自贡史志界的一大损失。
苏铁生先生的一生,是勤勉治学、笔耕不辍的一生。他编写的《富顺县志》等志书,不仅是对地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深情厚谊。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痛惜,但他的精神与作品将永载史册。在此,我们特重发此文,以表达对苏铁生先生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愿苏老安息,愿他的精神永存。
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有地方志编修者们少有言说和难以尽述的艰辛。一卷一卷的志书背后,是他们的平静与豁达。他们说:“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已尽心尽力。”两代修志人,奋笔写春秋。近日,本报记者接触采访到那些与青灯黄卷相伴,为自贡地方志编修工作而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把心血汇聚成“地方百科全书”。
秋意渐浓,黄叶飘飞。富顺县政府老宿舍楼内,一位被雅称为“苏君”的耄耋老人,精神矍铄,在窗前电脑旁一坐就是半天。早上起来刷刷微信朋友圈,编辑未刊资料,整理书稿,“码字”依然是他退休20年后的最大乐趣。
“苏君”,便是曾任富顺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兼《富顺县志》总编辑的苏铁生。从1983年起,他用10年时间牵头编纂完成《富顺县志(1993年版)》,成为当年县委、县政府表彰的“首批有特殊贡献的拔尖人才”,先后代表自贡参加省内外地方志学术活动,成为学科带头人。
“修志是职务行为,虽经艰难曲折,却也是分内之事。”若干年后回忆,苏老将这段经历视作自己人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在苏老看来,一部地方志就是记载一方水土之上的人和事,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从中能够读到区域的变迁、生命的阅历和故乡的情怀。“延续了这些共同记忆,也就留住了乡愁。”
自认为不善言辞、不善应酬的苏老,人生经历曲折。他亲历过共和国时期的各阶段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熟知本县人物沉浮和风云变幻,即便跌入人生的低谷,也勤勉一贯,以读书度日。因富顺自古号称“文化乡邦”,馆藏丰富的县图书馆,意外成为了他的“大学”。
1982 年冬,全国开展首轮修志工作。县里指定由苏铁生编修县志。“平生自学所得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得到梳理整合,获益巨大。”苏老望着窗外,调转时空的记忆奔涌。
修志伊始,县档案局(馆)仅有乾隆、民国两部旧县志,以及不多的民国档案。县地方志办公室聘请了十余位阅历丰富、文字功底足的老同志共同齐力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在县档案局的支持与帮助下,历时三月,苏铁生查遍解放前后富顺地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档案。随后,开赴省档案馆,遍查民国县政府上报省政府的各类资料,收获颇丰。
更为艰巨的工作是“补遗”——从国内外复印缺失的志书。由苏铁生牵头的编辑部做到了。有清康熙二十五年本《叙州府志·富顺县志》(原藏日本上野图书馆)、清道光七年本《富顺县志》(原藏四川省图书馆)、清同治十一年本《富顺县志》(原藏四川大学图书馆),以及清光绪三十一年《富顺县乡土志手写稿本》 (原藏四川大学图书馆)。自此,历代县志大体收齐。修志个中细节,有据可依,有史可查。1990年,市政府任命苏铁生担任自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自贡市志》副总纂。
“新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县志字数不能超过130万,许多历史资料被弃置无用。”对此,苏老常怀负疚之感。眼下,81岁的苏老继续关注着民间散失的历史资料。他收集到有清代翰林廖正华的老照片、宋育仁的《说文部首》、陈崇哲的《玩春荑阁文集》以及大量古籍地图、民国文献、家乘族谱、回忆录、乡镇地理人文综合资料等。
现在,“苏君”一直居住在富顺县政府老宿舍,想多读点书,再做点事。
来源:选自《志”存高远写春秋——自贡两代地方志编修者的故事》,载于2017年9月17日《自贡日报》
责任编辑:方志雷 简攀宇
自贡方志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自贡故事、传承盐都文脉、弘扬史志文化为主。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配相关图片;音视频类(同时提交文本字幕);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等以便联系。文责自负,择优采用。目前,“自贡方志”发布的文章暂无稿费。投稿邮箱:2149850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