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五岁“读《诗经》”。光绪十三年(1887),受学于以诗文闻名的九峰书院山长胡薇元先生。初入京师,与“乔茂萱(树柟)、刘裴村(光第)、吴筱村(德骕)乡先达等,以师友敬之”,向他们学诗,与他们论诗。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京为马叙五学部主事书扇,录《鸡鸣》《夔峡》《暇蟆》《香溪》四诗,张冶秋(百熙)尚书见而欣赏之,诗誉因是而溢。”宣统二年(1910)春,“与江叔海、陈石遗诸先生组诗社”;次年,又与陈宝琛、陈石遗等结辛亥诗社;“吟诗唱和……再集则汇交前集之诗,互相品评。”赵熙“毕生精力于学术诗文”,成为清末民国诗坛领军人物之一。
赵熙先生诗集
赵熙特别推崇杜诗,“杜甫天才独擅,积学最深。由于熟精文选,溶铸汉谣,负离寄悰,独创高格,遭时遇乱,痛述流离。最能横绝古今,标准百祀,无一体不备,无一家可方,尤宜师法。”赞赏刘光第“于诗深造杜甫所为”。在诗歌创作上,赵熙也深受以杜甫为代表的,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家国情怀的唐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在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的诗歌中,忧国忧民,揭露时弊,痛斥军阀内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故其诗有“诗史”之誉。
赵熙诗歌的主要内容
关心国家命运,表达强国救亡愿望。“戊戌政变”中,刘、杨等朋辈罹难,赵熙悲恨交加,愤然吟诗:“巴江日落水溶溶,古寺梅花已仲冬。一座几人三亩宅,八年重听数声钟。上书谁引王安石,入海难师邴曼容。试望青天呼杞子,巉巉娲石在高峰。”[赵熙《游大佛寺》(原注:主城八里濒江)]在高歌变法图强的同时,期颐维新图强事业赓续有人。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兵困京师,两宫西狩,官军焚烧劫掠,置臣工、民众于铁蹄之下,赵熙身处危城,内心的郁愤与悲痛抒发于《杂感》《纪事》诸诗中。“独立倚天长剑在,便从左股割蓬莱。”(赵熙《牛峰最高顶》)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乘机出兵占领青岛,诗人忧愤国事。“冷眼看穿司马氏,山中一笑即孙登。”(赵熙《啸台》)刺袁世凯专制复辟。“白发清樽长寿酒,苍山大海受降城。”(赵熙《题觙公生日诗》)抗战胜利,诗人无比欣喜。
揭露时弊,痛斥军阀内战、吏治腐败。《广和居题壁》其二:“……岐王宅里开新样,江令归来有旧衙。儿自弄璋翁弄瓦,寄生草对寄生花。”暗刺奕劻父子贪权腐败、无耻官吏奴颜媚骨。《即事》诗痛斥军阀内战:“……衔刀现罗刹,黑夜斩楼兰。柳性回风易,荷身作柱难。萧萧汉嘉水,曾饯白衣冠。”“呼天不应农民泣,救国多方里正肥。”(赵熙《吏治》)鞭挞吏治腐败。
关怀民生疾苦,关注农人的现状和命运。“顿顿加餐河鲤味,饥民犹是满东京。”(赵熙《洛阳》)品尝美味,却清醒地看到城中饥民,反映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情怀。“春种稻秧秋种麦,土坡惟有老农知。”(赵熙《北乡故事三十一首》其十)赞叹老农的勤劳与智慧。“处处鸟啼三月近,年年军过四乡贫。”(赵熙《北乡》)同情乡民惨遭军阀混战,生活贫苦。
摹写山水景物。赵熙以诗绘山水景物,有大量摹写山水景物的诗。赴京参加会试,以诗记一路所见,成诗册《北游诗略》。“日暮垂杨傍客舟,枫桥南望雨初收。”(赵熙《过枫桥》)为纪游苏州诗。辛亥年间游嵩洛、苏杭,亦以诗叙沿途景致,成诗一卷。归隐故里,“遍游县境东北、西北诸山,纵情山水,访寻名迹,纪诗甚多。”有《北山诗》三十八首、《再游北山诗》十九首、《荣德山纪游诗》三十六首、《存北乡故事》三十一首、《东川沟纪行》十一首。《乌尤山诗》三卷中,赵熙诗占一卷。八次往返过夔巫,以诗摹写三峡及沿江所见风物,有诗数百首;六游峨眉,亦存纪游诗数百首。
品评书画,论诗谈艺。作为学者、书画家、戏剧家的赵熙,往往以诗品鉴古人、朋辈书画、文册及诗文,表达创作书画的体会和文艺主张,总数有百数首,如《题〈桂林霜〉曲本后》《为怀西题〈仇十洲梅花书屋图〉三首》《题唐才常君尺牍》《题〈董小宛剧本〉二首》《谈碑》《题〈岳麓寺碑〉》《题常建诗》《随园书幅》《题画四首》。
抒发友情、悼亡。有数量不菲的友情诗,如《怀宁道中怀仲锡》等数十首思念“结兄弟之好”的尹仲锡的诗;《得玉津师涪州书》等十数首怀念老师胡薇元师友情缘的诗;《赋送山腴归蜀》长诗等数百首抒发友情、师生情的诗歌。赵熙悼亡诗,让人“不忍卒读”,如丁南士光绪廿三年(1897),“从学至渝,随读东川书院”,次年辞世,有《储仙弄游老君洞怀南士》等数诗悼之。刘鋆“与方倩皆巴县之良也……庚子(1900)入官,为光禄寺署正,不数月咯血卒”,赵熙“极痛悼之,为理后事,并为作小传。”其后有数诗悼怀。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熙《哭胡雨岚五首》,林山腴跋语:“……生死交情,反复沉痛,令人不忍卒读。”民国15年(1926)“初春,吴夫人卒,公极哀悼,先后悼亡诗甚多,可代家传”。再如诵之令人心碎的《悼胡汝修兄》《十九女夭,次日纪感》等诗。
赵熙诗歌的艺术特色
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化。“(赵熙)先生本诗以言志之旨,一切发于诗,所以有感而发,切忌空言。”诗歌广涉时事、纪游、悯农、友情、悼亡、新生事物等内容。赵熙于诗“取法既博,而能化之为精,用之为活”;于古体、律、绝,皆能兼而擅之,体裁多样化,尤以五律为精,如令赵熙在诗坛声名鹊起的《鸡鸣》等四诗。
摹写山水景物。赵熙自喻“诗中我岑参”。岑参诗崇尚文采,注重写景,风格雄奇飘逸而峭拔。赵诗里有大量摹写山水景物的诗,大都意境雄丽,想象新奇,最为时人称誉,如庚戌(1910),赵熙两日成《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六十首》,“叙一路所经,若放翁《入蜀记》然。”轰动当时诗坛。赵熙曾诗咏过的一些川渝地区,把其诗歌作为地域标志展现。
以传统诗歌叙写新鲜事物。用传统诗歌咏恐龙、夷火、火车、峨眉磷火等,如被央视“诗词大会”引用的《火车》其二:“……夜半黄河桥上过,一条含火大蜈蚣。”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渝州》:“巴歌云外峡,夷火树边楼”中“夷火”,指电灯,此前两年重庆才有电灯。民国25年(1936),荣县东郊发现恐龙化石,作《说龙诗》数百言以纪之,当为以传统诗歌咏恐龙第一人。
喜用典故,语言生新。作为清末民国初宋诗运动主将和重要推动者之一,作诗喜用典故,活用前人特别是苏黄的诗文句词,如“画眉深浅凭夫婿,稍薄邯郸大道倡。”就化用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赵熙活学活用黄庭坚造句最为用力,数量最多,也最富创意。《翠笔峰》:“才出北门先一笑,一峰如笔插秋光。”前句显然仿山谷“未到江南先一笑”,但有创意,生动传神。《药池》:“一去藐姑人不见,海棠红遍寺门西。”活用藐姑仙子故事,更富韵味。
而多数悯农诗,却语言质朴、直白、精炼,但都生动、形象。如,“虎洞依山近县城,将军一过少人耕。老尼欲说兵荒事,含泪先闻念佛声。”(赵熙《虎洞》)语言质朴、直白,形象地揭露了军阀混战危害耕种,致民众生活贫困的罪恶。
赵熙论诗
诗主立意。赵熙曰:“窃以为诗与文皆重立意,凡一题先使意无不周,而无意之词必去之。”作诗突出主题,如《公井》诗:“……天池望松影,云出几时归。”借公井城郭、古树、破庙、肥菘等意象,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的唏嘘及心生功名未卜感慨的主题。
尚“雅”的审美追求。行文与用语讲究“雅”,如“年年细雨乡关路,都在桃花浅淡中。”(赵熙《松风寺》)诗篇清新婉丽;用语讲究雅致,如荣县城南郊观斗山,作诗以其名不雅而改称“官斗山”。诗篇追求“雄奇”,《猫儿峡》诗曰:“大抵论山如论文,第一雄奇次媚妩。”置追求“雄奇”为创作诗文第一要义;《歌乐山》:“老云一朵风吹硬,堕作人间歌乐山。”想象神奇,诗境豁达。
作诗“理路要清”,文路清晰,贯通首尾。对陆放翁一些诗作气势不能首尾贯通有些许微词。评某诗人诗,以为其诗“理路不清”,将影响其诗歌水平。
严守“诗集不轻刻”的品质要求。赵熙一生作诗近五千首,王文才《蜀中诗豪赵熙》称“香宋所作,多不存稿,计其家藏,始过五千首。”而赵熙自谓“私意贵精不贵多”,选诗“决不出五百首”,故其哲嗣元凯、念君辑《香宋诗钞》,选诗数亦以此为限。
赵熙“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享誉海内外。梁任公赞:“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张大千语:“先生侍御初入京师,诗文书法,即名动朝野。”章士钊诗誉:“陈杨都到西川去,善颂西川第一人。”陈衍《赵尧生诗稿序》说:“尧生豪于诗者也……其诗之工可喜,其为诗之乐而易万可喜也。”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视赵熙为没羽箭张青,赞赏其迅捷过人的诗才,认为“香宋诗苍秀密栗”,独具一格。汪辟疆的《近代诗派与地域:西蜀派》则从诗歌角度切入,将赵熙列为“西蜀派”领袖。弟子曾进以为“先生于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于唐诗造诣尤深。”
参考文献:
赵念君:《香宋先生年谱》
赵元凯、念君辑《香宋诗钞》
曾 进:《文学家赵熙生平简介》
毛欣然:《赵熙研究》
作者简介:陈时伟,荣县赵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荣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方志雷 简攀宇
自贡方志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自贡故事、传承盐都文脉、弘扬史志文化为主。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配相关图片;音视频类(同时提交文本字幕);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等以便联系。文责自负,择优采用。目前,“自贡方志”发布的文章暂无稿费。投稿邮箱:2149850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