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品牌延伸是什么
常见的品牌延伸都是很明显的,如格力手机、恒大冰泉、海尔电脑、霸王凉茶、百度外卖等等。品牌和品类明显不搭,格力是空调和手机不搭、恒大是地产和饮用水不搭等等,可以称为显性品牌延伸。
看着很像一回事,但又真的不是一回事。
如助消化功能和治胃病功能、纸质书和电子书、时尚运动装备和专业运动装备、体检和治病、咨询和培训、咨询和推广、培训和协会。
隐性品牌延伸:从助消化延伸到治胃病
吗丁啉将广告诉求症状扩大到“胀痛”、“反酸”、“胃胀”、“嗳气”、“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广告语改为“针对胃动力,帮助胃健康”,并开始启用“胃”作为广告中的主角。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吗丁啉偏离了 “助消化用药” 的定位,增加了 “治疗胃病” 的功能。当一个品牌横跨两个定位,就给竞争对手留下了机会。
从吗丁啉内部往外看,长期占据品类第一的份额,没有出现有力的竞争对手,不免产生自大情节,做出品牌延伸的行为就自然而然了。
从外部认知看,“治疗胃病”是不同于 “助消化”的另一种需求,应当启用新品牌。
由于内部思维作怪,吗丁啉忽视了消费者认知的力量,也是企业惯性使然。在自己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弃置原有品牌不用,是难以做到的。
在专业知识中,不消化、胃炎、胃病都是一种病,可以用一种药治疗。但是在认知中,不消化是小病,不能和胃炎、胃病一样对待。
当吗丁啉把品牌从助消化延伸到治疗胃病的时候,就是在品牌延伸了。只是这个延伸非常隐性,难以察觉。
这也给了江中健胃消食片机会。江中定位解决轻微的 ”小胃病“,也就是胃不舒服但又没到吃药那么严重的场景。抢占了吗丁啉因为品牌延伸失去的 “助消化用药” 的定位。
隐性品牌延伸:从纸质书到电子书
在很多人看来,电子书和纸质书差不多,顶多是纸质书的补充版。差别不大,也可以是一回事。
但是贝索斯不这么认为,当他看到iPad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款产品可能颠覆纸质书,于是坚定要做一款电子书产品。
为了能够研发成功,他甚至把新部门进行物理隔离,搬到远离西雅图总部的硅谷,让他们不受干扰。这款新产品的名字叫kindle。
kindle负责人凯塞尔觉得没必要远离总部西雅图,也觉得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负责新产品。用内部思维开看,谈纸质书版权的时候顺带把电子版权谈了就行了。但是贝索斯认为,这样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电子书的潮流,因为还是纸质书的思维方式。
贝索斯说,你的工作就是干掉你原来的生意,让所有做纸质书的人都失业,包括亚马逊。
隐性品牌延伸:从专业跑鞋到时尚运动装备
耐克以专业跑鞋起家,成为专业运动装备后开始提供专业篮球鞋、网球鞋、网球帽等等。在这个品牌延伸的阶段,耐克没有遇到很大的竞争,毕竟主要对手如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也在这样做。
专业运动装备的市场还是小了点,如果不运动的消费者也购买耐克的产品,市场前景就明显大了很多。
耐克在坚持专业运动装备的同时,也加入了时尚流行元素。请潮流时尚明星代言,和艺术家合作新产品等等,耐克逐渐成为了一个时尚品牌。
这属于隐性品牌延伸,也给安德玛留下了机会。
安德玛从速干衣切入,定位更专业的运动装备。和耐克的时尚感相比,安德玛不那么潮流化。但是更有专业运动装备的范儿。
安德玛的品牌形象不注重潮流、时尚,而是表现运动员的辛苦训练,在孤独中坚持的形象,刻意跟耐克反着来。安德玛很清楚,定位时尚运动装备的耐克很难收缩战场,更不能主动放弃潮流时尚市场。
而消费者对专业运动装备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安德玛的品牌语言是:放弃那个忘记初心的耐克吧,安德玛才是真正的专业运动装备。
隐性品牌延伸:从咨询到培训
在咨询行业,培训被视为咨询的流量入口。这样的培训常常是失败的。就像医院开的体检窗口一样,只要体验服务不独立,它就会为了创收而失去客观性。
即使体检服务真的有良心,病人也会想:你是医院里开的体检门诊,你要说我身体健康,医院能愿意吗?
参加培训的学员也会想:你是咨询公司开的培训班,你肯定向着咨询公司说话,你能客观地说真话吗?
所以里斯中国的培训机构叫克里夫学院。独立的体检服务——爱康国宾、慈铭体检等——也发展得很好。
国内的4A机构为了拿下推广的单子,不惜把咨询的业务打包赠送,长此以往咨询能力越来越弱,直至其咨询业务失去价值。
一些咨询机构把咨询、设计、推广全包含,美其名曰创造了新的服务形式,其实也是在走4A的老路。
把咨询业务独立出来是明智的。专注咨询,只靠咨询赚钱,咨询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把咨询和设计甚至推广全包了,看似是节省了客户时间,实际是开启了潘多拉之盒。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是更愿意赚容易的钱。相比咨询,设计的钱更好赚,相比设计,推广的钱更好赚。把咨询、设计、推广全包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在鼓励赚更容易的钱,最终丧失咨询的核心价值。
迈克尔·波特说,损害企业竞争战略的,是其自身不断增长的冲动。当咨询的核心能力萎缩后,设计和推广的钱也赚不到了。
隐性品牌延伸:从培训到协会
各名牌大学都在办各种班,企业家参加培训学习顺便结交人脉,是常见的现象。
培训班也乐于鼓励这种现象,经常组织学员们游学:名为旅游加学习,实际就是旅游。长此以往,培训班发现学费越来越低、招生越来越难、学员档次越来越差。
因为不管是EMBA、MBA也好,首先是培训和学习的功能,结交人脉只是附加的次要价值。一旦各培训班把次要价值拿来刻意经营,就是品牌延伸了,培训和社交本来是两个品类。
当学员产生 “去学习主要是为了认识人” 的认知,他们就会把培训和商会、协会比较:需要花几万块钱去认识人吗?交个几千块会费也可以做到啊。
所以高校的MBA、EMBA降价到商会的价格,根本原因是没忍住品牌延伸的冲动,把自己变成了商会。
以上,总结了几种隐性品牌延伸的现象。和常见的显性品牌延伸相比,隐性延伸更难察觉,更有诱惑性和隐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