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不是黑马,而是下一个时代
文摘
教育
2024-06-18 15:14
浙江
这两天,楠姐一个人带两个娃,实在腾不出精力码字了,“中专生”和“全球数竞大奖”这两个关键词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深深震撼着每个鸡娃圈老父母的心灵。前段时间去香港,有个非常大的感触:
香港目前对内地的人才政策特别友好。
非常欢迎普通人。
我当时去了一家茶餐厅,里面只有三位工作人员,
排队就餐的人已经形成了长龙,排到我时,
喊了好几次“唔该”,都没人理我。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看到我,一脸苦笑,客人好多,实在忙不过来!
我在网上翻了翻香港的招聘广告,真不少,但要求也是真的低,但奇怪的是,基本无人问津。例如这个香港教育局的招聘二级工人,薪金从1.2-1.6万,最低要求,只需小学六年级毕业。这家招聘办公室的文员,只需小学三年级的程度就可以,一般普通话,一般英语,懂得写中文跟略懂英文即可。
还有更过分的!这个表明不用学历证明,只需懂广东话跟一般普通话,简单的说,是人就可以去了,每个月25000元薪水。
在香港政府的劳工处网站,像这样无需学历的职位真不少,上面是运输业,下面这个是饮食业,同样没有学历要求。
待遇一个比一个“过份”!每月薪水2万+,超时工作津贴,年假14天,还有员工购物优惠,医疗保险,膳食津贴,每个月勤工奖励都跟足。而且,没有年龄和性别歧视,能做就可以做。
把视线拉回到大陆。
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攀升至惊人的1179万,而同期高考报名人数更是达到1342万,两个数字均再创历史新高。
高等教育人才从国家的“宝贵资源”变成了连快递、滴滴等行业都可以“唾手可得”的地步。
记得看过一份报告,大概意思是,当前我国仅有30%的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得与自身专业和学历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其余70%都面临就业困境。
《2022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中显示,中国家庭将一个孩子从0岁养大到17岁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从0岁养育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则平均为62.7万元。从家庭角度来看,一个家庭在孩子大学本科教育上的投资平均成本为14万元左右。这些教育的投入,都属于一个普通家庭的沉没成本,这些成本不允许孩子长大以后没有出路。但在学历加速贬值的今天,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出,这是一种无效的“内卷”。楠姐8年的一线教育经历深切地感受到,其实现实中,像姜萍一样,从小就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孩子太多了。
但在传统教育的眼里,这是“偏科”、斜边子“、”因为“高考不考”,所以,这个社会是不允许孩子真正有自己兴趣爱好的,除非考试能考。
楠姐回想起自己第一年踏入教坛,带的是普通班,班里还有火箭班,用于专门储备清北人才。班里有个地理特别好的男生,但这个孩子每次地理成绩都在两个校区所有学生中排名第一,他从小喜欢地理,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专研地理,甚至地理专业的本科教材已经自学一遍。但每次,英语老师看到排名前五的学生中,只有他的成绩是50分左右时,就会给他施加压力,正如英语老师所说:这种“宁可鸡错,绝不漏过”的风潮,裹挟了太多太多的有天赋的“偏科”孩子,让他们跟着受罪。有时候命运是没办法的。就像河南、山东地区考生高考的升学差异一样。姜萍是幸运的,她能在中专里遇到还没有被生活磨钝的数学博士老师,鼓励她参加没有设置任何门槛的阿里巴巴数学竞赛。还有多少没这么幸运的偏科天才,在像河南、山东这样残酷的地方升学,在父母的忽略中,在巨大的教育信息壁垒中,默默地被分流掉,终其一生无法展现一丁点儿才华。昨天,楠姐带娃出去玩攀岩,现场孩子很多,需要排队。“上次用了9秒,这次我看着表争取用5秒爬到上边。”我观察孩子从起步开始就异常着急,踩不稳就急着往上爬,腿脚全程在颤抖,这时候,他爸爸还在下面指指点点,“踩左边”、“抓红色的”、“还有三秒”......就这样,孩子往下一看,在第7秒的时候就因紧张而被迫降落。孩子所有的「喜欢」都被这些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期待”、“正确的评价”扼杀掉了。很多时候,看似在“悉心栽培”,但当因为热爱而产生的兴趣被各种功利性目的逐渐掩盖时,孩子往往不能享受地自己的兴趣而获得成就。从某程度而言,中专学习、父母不鸡,对姜萍来说反而是一种保护。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没有过分聚焦在学科成绩上的环境,才是她能一直享受自己所爱,并在竞赛中稳定发挥的最大保障。而面对网上忿忿不平的「XX名校应该破格录取她」「国家应该重视这样的人才」的呼声,似乎还是只有还她一个名校学历才对得起她的热爱时,我们仍可以看出:真正阻碍天才发展的恰恰就是大部分人都不允许天才做一个普通人,而限制普通人成长的则是大部分父母都奋力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特别超群的人。但期待一个大国的教育能从几千年的教育问题中迅速转型,工业革命时代的批量化制造“工具人”“机器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工具人过剩的时代,把人还给人,成了人的首要需求。我们必须意识到,国内教育转型是一个周期很长且困难的事情。在这之前,我们把家庭下一代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身上,也基本不可能。你面对一两个孩子都觉得头疼,怎么可能期待一个老师面对六七十个孩子能有兴趣发现并有耐心培养你家孩子的天赋?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有期待,最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要“意识觉醒”。人工智能时代,是属于人格健全、热爱至上的“特长生”时代,而不是全面发展的标准化作业时代。不要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去培养等你养不动他们时却又被他们的时代淘汰的人。允许你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挖掘他们自身的天赋。天赋没被发现是因为这个过程很艰辛,需要足够被允许的环境自我探索、需要充分的自我体验、需要拒绝种种诱惑。但一直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愿意在哪里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人。在这个知识遍地、有AI辅助的时代,知识的获得已经轻而易举,你只管去发掘自己的特长,你的短板其他人或者AI都会帮你补上。与其去卷全面发展的通才,有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并愿意长期投入,才能彻底摆脱现有的条条框框给你贴的标签。但遗憾和悲观的是,中国绝大部分这种娃,都在不被允许中长成同质化、批量成产的工具人。昨天参加一个读书会,会上妈妈们都在分享自己的焦虑,只有我在分享自己的松弛,后来一个妈妈来了一个总结性发言:养娃5年,别的本事没有,最庆幸地就是自己接纳了两个孩子性格中原本的样子,给她们足够的时间,找到她们最舒适的状态。而不是“改造”她们的性格。需要改变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些认为孩子需要被改变的人。所有的缺点和优点加起来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她,少了哪一点都不是她。别人家的孩子出去玩都穿各种名牌、漂亮干净,我的孩子总是“奇装异服”,因为她们有穿衣自由,穿什么不允许别人干涉,出去在地上打滚、踩水,穿不干净也很正常。有时候,爷爷奶奶告诉她们,“这样吃不像个公主”,她们会说:“请你尊重我可以吗?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当别人没有经过允许帮助了她们,她们会立刻制止:“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你没经过我的允许,请恢复原状”。当别人嘲笑她、讽刺她、控制她的情绪时,她并不会表现的特别生气,而是说,“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你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听到这些答案,我觉得这些年在生活中接纳她的感受、尊重她的选择,把“关键是你喜不喜欢”、“重要的是你怎么想”挂在嘴边,都没有白费功夫。人生的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非要去解决,你只需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做的更好就可以了。姜萍的成功在于,不懂的人没有乱指点,懂得人给予了适当的引导。谈论如何助力孩子更好地发展时,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问自己: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孩子的选择与我们的意愿相违背时,我们是否愿意支持他?如果这些我们都能明确地回答“YES”并正在做的话,我是楠姐,感谢看到这里。
我会在朋友圈持续分享一些家庭关系中的私密绝招,
欢迎扫下方二维码私信领取资料,围观楠姐的朋友圈。
End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就点个赞或“在看”。
转载请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楠姐的生活观。♥
今日推荐阅读:
一年后才恍然大悟:从高校裸辞,竟保住了我的婚姻!
刘亦菲的烂剧都能爆红,时代真的变了!
一个女人有没有福气,看她的孩子就知道
“钱都花了,忍一忍就好了”,忍个屁啊!
扫码加V,回复“1”,领取价值3999元的系列课程《陈默: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杨杰:如何培养孩子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