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腩的一位朋友是个老饕,为了品评食物经常可以长篇大论写上好几千字。
在他的笔下,广东有清远鸡,海南有文昌鸡,上海最不济还有从加拿大引进的红波罗鸡。中国的27个优良品种鸡,南方人拥有四分之三。可怜的北方:
没有好鸡。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不能再写这种容易引发争议的文字。但这种认真吃鸡的精神在蚝腩这里得到了传承。
前两天在北京一家号称复刻了袁枚《随园食单》的馆子吃饭,先点了一道白斩鸡。袁枚是很会吃鸡的——肥鸡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于下乡村、入旅店,烹饪不及之时,最为省便。
煮时不可多。
这家店的鸡够肥也够难吃,就问服务员这只是什么鸡。服务员支支吾吾说,就是鸡。我脱口而出:“啧,这个鸡不对,做法也不对。”
被赶出店外才想起,这句话抖音上的@特厨隋卞 经常说。自从我那位朋友不能长篇大论后,要想知道美食的来龙去脉,就只有靠抖音了。
1
今年8月的一天,在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参观的隋坡,看到了师爷李魁南和师傅郑秀生的照片。师傅去年去世,自幼丧父的他一度哽咽,背对镜头稳定了一会儿情绪,然后跪下规规矩矩磕了三个响头。
1993年,隋坡从干最脏最累的基层切配工干起,入了厨师这一行,4年后就当上了餐馆厨师长。2008年,拜入国宴大师郑秀生门下,专研淮扬菜。学的第一道菜,就是淮扬名菜清炖狮子头。
如果没有抖音,没有人知道师傅郑秀生是@老饭骨 ,徒弟隋坡就是@特厨隋卞 。
中餐的理论基础和用餐礼仪,河南人伊尹和山东人孔子几千年前就定好了。伊尹干过厨子,创立了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还靠该理论当上总理。不知道赵本山是不是受到了他的启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孔子就更厉害了,别看是破落贵族出身,为了生存干过库管和放牛娃。但说到餐桌礼仪,那真是一套一套的。
比如席不正,不坐;肉切得不好,不吃;佐料没放对,不吃。一般人要是这么事儿,估计得挨揍,还好老先生身高一米九,武功高强,那他说话肯定很有道理。
山东朋友一直觉得自己最懂孔子的那一套,但其实他们除了讲究座次外没一条对得上的。要说讲究,那还得是厨师群体,他们不拜孔子,拜的是伊尹。
什么是尊师重道,你看看隋坡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这位有30年从业经验的特级厨师,探店的时候只要看到狮子头,那是必点的,对师傅教给自己的第一道菜,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标准。有时甚至不用吃,用筷子插一插:
火候差15分钟。
最神的是吃几口连饭店后厨的环境都能说出来。看得出,他是真的在想自己的师傅。
隋坡爱笑,探店视频里经常发出杠铃般的笑声。遇到色香味俱佳的菜,他从来不吝赞美。但当他收敛笑容,变得严肃时,蚝腩知道,他要开始想怎么批评这道菜了。
和一般专业探店博主不太一样的是,他很少使用“难吃”这样的字眼儿,而只是从专业技法上说,美其名曰提点意见。比如全聚德那期探店吃到火燎鸭心时,他说鸭心要用盐、糖、酱香酒进行腌制:
这也不是茅台啊。
探店的专业博主里,@真探高文麒 有点像蚝腩那个朋友。一边吃一边说,扬州炒饭有“月牙白”“金镶玉”“三香碎金”;沙茶到底是怎么带回国内的,胡建人为什么把它叫成沙茶的;上海本帮面要比苏式面粗一点。
他们说好吃的馆子,不管大小,往往一夜间就成了网红店。有时候你会看到饭店的厨师走出来站在旁边听他们的专业点评。当然,也有不服气的网友,在大厨的评论区叫嚣,你不会用菜刀。
Quora上经常有老外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吃饭?
100多年前,美国搞西部大开发,大量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的时候,美国人就发现,一向节俭的中国朋友对爱尔兰厨子做的白人饭嗤之以鼻。
他们会从每月工资里凑些钱出来,雇一个中国厨师,并要求公司从中国运来大米、面条、地瓜、竹笋、蘑菇、花生油、鱼干、牡蛎、海带、咸菜、干果,大家甚至在工地旁边养起了猪和鸡。
其实我们不是重视吃饭,只是想表达一下人到底应该怎么吃饭。
2
中国去年出生人口是956万,一孩比例不到五成,二孩占比38.9%,三孩以上占比15%。看数据毛估一下,大概85到90还是生孩子的主力。
这个年龄段的朋友,负担了沉重的养老金池子,徘徊于35岁左右的“毕业”线,双独已婚家庭还要赡养四个老人。在出生数据新闻的评论区里,很多年轻人说:
竟然还在想着生娃。
其实什么是美好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定义的权力。来自安徽阜阳临泉县的程学艳今年35岁,老公是名骑手,俩人生了三个孩子。
和大多数18线小城的全职妈妈一样,5点半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白天干家务,傍晚接孩子回家,烧菜辅导功课,忙到深夜躺在床上刷手机。程学艳说自己差不多有五六年没上过班了,每天窝在家里照顾孩子:
灰头土脸。
这两年,短视频兴起,县城里开了电商中心培训,教大家拍抖音剪视频。程学艳只有初中文化,扭扭捏捏跟着大家去学了。
一开始不会写文案,只能看着纸笔发呆,看大博主是怎么说话的,自己慢慢模仿。第一次录探店视频,光是说一遍口播文案,她就花了两个小时。
好不容易觉得自己准备好了,面对手机镜头,一紧张,全忘了。程学艳说一起学习的姐妹们很团结,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提词,一起慢慢的放松了下来。
她们不是隋坡或者高文麒这样的专业人士或者美食家,大家探店的话术非常朴素,一大份加炸蛋9块9的螺蛳粉,一大锅一家人吃的59块9的麻辣虾,主打一个好吃不贵,便宜实惠。
靠着探店,@农村小妹探店 背后的程学艳现在每个月能有三千块的收入,比她2500的粉丝量还多。她说对于她和临泉县干探店的姐妹来说,探店让他们不用再离开孩子去远方打工,也能让她和丈夫一起支撑现在和未来的美好生活。
现在面对大家时,程学艳偶尔还会紧张。大概是很多人觉得她这个类型的探店博主草根且土,但郭德纲有句话说得好:
草根怎么了?人参、灵芝、冬虫夏草不也是草根吗?
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其实她说小了,爸爸妈妈们不用再背景离乡骨肉分离,是因为一条新的链路被打通了。
此前的抖音美好生活发现者大会上,抖音列了一组数字。从规模上来看,今年以来,抖音创作者发布12.7亿条探店相关视频;这些内容被分享超104亿次,获赞数超过1194亿次。今年以来,有58万生活服务达人靠探店获得稳定收入,同比增长79%。
在探店的另一端,是中国庞大的餐饮业。今年前三季度,这些探店达人,为商家增收:
729亿元。
@酒哥嘴不瓢&焦哥嘴笨2021年11月,从各自工作的互联网公司辞职,开始在抖音上做探店。
疫情几年里,清华大学附近的饭店,因为遇到了他俩,活了下来;在房山开泰式按摩店的东北姐姐,如果不是他俩帮忙推荐,估计已经关店回老家了。
现在,姐姐的店是房山地区最火的泰式按摩店。已经开了新店的姐姐很感谢哥俩,每次见到他们老远赶来,总会嘘寒问暖,问他们饿不饿,还烧好了家常菜接待他们。
去年的艰难岁月里,探店博主们为商家增收295亿元,我相信乡亲们的感谢肯定是发自内心的。
3
307年前,浙江杭州的袁师爷得了个儿子。这个儿子不得了,12岁就中了秀才,封疆大吏浙江总督程元章、广西巡抚金鉷都是他的粉丝。22岁中举人,23岁全国第五名中进士,直接就业中央办公厅。
领导们翻阅他的文章,都说这文采简直直追贾谊。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史书上说起这位仁兄的长相:
俊美。
易烊千玺去年考上编制引发众怒,现在明白原因了不?
这位仁兄很快就在江苏干起了知县,两江总督尹继善立刻化身粉丝,说这位以后可以当宰相。帝国文学界的颜值担当,公务员系统的明日之星冉冉升起还没几年,这位仁兄辞职了。
朋友程晋芳问他你脑袋里有泡吗?他回信说:
功名利禄差不多得了,躺平不香吗?
这位仁兄就是袁枚,辞官后在南京小仓山盖了一座随园。想赚钱的时候,他就给富商世族写写墓志铭,攒了点钱就买田盖房子,可以说是包邮区最早的炒房者。
没想到,还发了。当初问他脑袋里是不是有泡的程晋芳死的时候还欠他五千两银子,他拿出欠条来一把火烧了,还给了他家里人不少钱。
老人家一辈子就喜欢吃喝玩乐,抽空写写文章还都被收进了人教版语文教材。最可气的是60多岁还生了个儿子,活了82岁到去世的时候,钱都还没花完:
田产万金,余银两万。
袁枚真是出生就在罗马,蚝腩和他一样,出生就是骡马。过了一辈子美好生活的袁枚,把他的探店心得全都写进了《随园食单》。
比如去山东的孔省长家做客,发现人家做了小煎饼,又薄又脆,还送一个锡罐,可以装30个小煎饼,吃完还可以拿来装别的好吃的。
比如在杭州北关外一个小摊吃了百果糕,里面有好多松仁核桃还很甜,怎么那么好吃?!这个甜味哪儿来的,不是橙丁,不是糖不是蜂蜜,到家里试验了无数次都不成功,算了。
别管是达官显贵家里还是街边苍蝇馆,袁枚吃着顺口的都要掏出小本本。探店博主们现在做的事情,和袁枚也差不多。
雅一点的就是袁枚喝武夷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俗一点的就是袁枚去朋友家喝酒,挂杯沾嘴,喝了14杯也不知道是啥酒。
今年初,抖音生活服务出台《餐饮探店规范》,要求探店必须真实到店拍摄,禁止用任何方式虚假探店。
我很少看到抖音主动说什么不能做,一个好的环境不需要总跟大伙叨叨什么。
你看生在康乾盛世的袁枚,没有大的怪癖,不想大折腾,对美食用心咀嚼,新茶来了深嗅香气,看到美景静静地站着欣赏,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所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