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说,儿子给奶奶打电话说:“奶奶,过几天我就回家了。”给姥姥打电话说:“姥姥,过几天我去你们家。”
而且,孩子从小是姥姥带大的。长大了,和奶奶姥姥之间聊天,怎么分出了咱家和你们家的感觉?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有这么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最温暖的爱,来自姥姥的爱,我的姥姥,对我们每一个外孙都特别好,在我小时候记忆中,姥姥就一直是最好的姥姥,我心目中的分量,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姥姥好,还是奶奶好?”
孩子的童年时代经常会被大人问到这个问题,宝宝年龄小,但是也很敏感。反应快的孩子会说:都好。
如果孩子和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就会更亲奶奶。
但是在姥姥家说“奶奶好”,很会被姥姥家人说成白眼狼,说违心的话,孩子又不快乐。
所以,即便是宝宝和姥姥真的很亲,也没有必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这句话说出来,这会让孩子很难为情。
我们可以将老人这种比较的行为,理解成爱孩子的心理,但也要注意,不要太过分了。老人经常这样说,会让孩子有抵触的心理。
我想说,无论奶奶还是姥姥,只要对孩子好,他们都能够感受到,不用一味地去做比较,看谁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高。在这种不经意的比较中,已经将孩子一点点推远了。
为什么孩子的年龄越大,越不喜欢去姥姥家了呢?并不是说孩子是白眼狼。原因很现实,作为父母,也不要勉强娃。
原因一:心理变化
去姥姥家的时候亲戚都很多,场合也非常热闹,孩子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还有好吃的,都特别喜欢去姥姥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到了青春期叛逆的阶段,他们喜欢自己安安静静地躲在角落里,不想去人多的场合。
年龄小的时候有好奇心,无论去哪里都感觉到特别有意思。年龄大点,他们和老一代的人之间有了代沟,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小孩子更喜欢打游戏或者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跑步,打球,慢慢地就不愿意去姥姥家了。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作为父母和老人,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和自由。
孩子有了自主意识,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判断能力了。
有的时候不想去姥姥家,却被母亲用道德绑架。还会用命令式的口吻说,小的时候姥姥对你那么好,你就是“白眼狼,”姥姥白疼你了。
原因二:家长的攀比心理
到了姥姥家,亲戚们聚在一起,会问孩子的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还有考了多少分等等。如果成绩优秀还好点,如果孩子学习分数低,会感到很尴尬。
有的还会让孩子当场舞表演或者是唱歌。成绩不好,又没有特长的娃,心里会贬低否定自己,特别想躲避这种场合。
像大人一样,别人问:你这个月业绩完成得怎么样,工资能有多少啊?
你是什么感受?无论赚多少,也不好意思当面说出来。
所以,家长应该改掉这种攀比的行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愉快的聚会环境,去姥姥家就是开心地玩耍。
原因三:姥姥偏心,孩子觉得自己是外人
如果姥姥家只有一个女儿,不管是外孙子还是外孙女,老人都会非常疼爱女儿家的娃。但是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老人对孩子的态度可能就不一样了。
老一辈人都受养儿防老的观念所影响,更看重儿子和孙子。
一样的孙子和外孙子,站到面前,老人更偏向于自己的孙子。
也有传统意义上的原因,孩子跟父亲姓,和爷爷奶奶是一家人。姥姥,姥爷对孩子多么好,娃也是个外姓人。
外孙子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孙子是自己家儿子的孩子。老人在情感上会更偏爱孙子。当孙子和外孙子吵架有矛盾的时候,老人自然会向着自己的孙子。外孙子感受到了姥姥的偏心,当然不愿意去他们家了。孩子在姥姥家感觉自己是客人,和他们格格不入的,慢慢地,和姥姥的感情会疏离生分。
面对娃不愿意去姥姥家的情况,父母可以提前做好思想工作。让娃开心的去姥姥家,快乐的跟姥姥、姥爷相处。
一方面,调整好时间。
孩子的年级越高,课业繁重,再加上补课班和兴趣班,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比如,周末补完课,还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结果呢,却被妈妈硬拉着去姥姥家,他们就没有时间出去玩了,自然不乐意。
再加上孩子青春期叛逆,喜欢和妈妈对着干。家长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时,别总是用命令的口吻来说服孩子。
作为母亲,应该提前做好计划,把孩子玩耍的时间,还有去姥姥家的时间,都安排妥当,这样孩子才会开开心心地跟着妈妈去姥姥家。
另一方面,孩子多和姥姥姥爷相处。
孩子的年龄越大,和姥姥姥爷见面的时间越少了。过年过节,妈妈可以多安排时间,让娃和姥姥姥爷见面沟通交流,让娃感受到姥姥对自己的关爱,也更愿意去看望老人。
其实,孩子终会长大,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要尽量多抽时间去看看姥姥,多陪伴老人。
可能见一次少一次了,某个不经意地转头瞬间,也许就会成为你和姥姥此生最后的定格画面,多给老人一些爱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