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以多年研究经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毁掉孩子的第一利器,不是贫穷,也不是打骂,而是没有限度的纵容。”教育专家余建祥也频频强调:“孩子成长过程的必修课就是挫折教育,懂得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为所欲为!”
“我不要去幼儿园了,同学们都欺负我”,看着儿子阳阳哭得撕心裂肺,受尽委屈的模样,晓梦立即打电话给班主任,生怕孩子遭到霸凌。
然而,班主任却十分茫然:“我没看到有小朋友欺负阳阳啊,反而是他,要么强行抢走同学的玩具,要么把同学推倒在地。”
如果说班主任的反馈,还不足以让晓梦质疑儿子,家长群的家长陆续“吐槽”阳阳抢小朋友的玩具的事情,令她连连向几位家长道歉之余,忍不住责骂孩子:“你怎么能说谎呢?”
然而,阳阳毫无悔过地反驳妈妈:“我想玩他们的玩具车,他们不给我!你和爸爸又不在,我就只能自己拿啦!”
听到儿子的这番回答,晓梦完全愣住了,平时舍不得拒绝孩子的要求,总觉得是爱他,怎么会让孩子变成这样了?
刚上幼儿园,儿子就已经养成如此蛮横不讲理的性格,甚至因为其他小朋友的拒绝,不仅出手打人,还因无法接受而闹着退学。
“事事如愿,到底是不是害了他?”
晓梦夫妻俩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所谓的“快乐童年”,是否真的让儿子感到快乐,能不能健康成长呢?
长春市委、教育局等联合公布的《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抗挫折能力良好的青少年不足20.2%,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较低。
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认为:“社会不会像家长一样宠着孩子,孩子需要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要逐步学会沟通、妥协与共赢。”
首先,过于纵容、宠溺,只会养出“巨婴”。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自理能力差、过度依赖他人的“巨婴”皆出自“溺爱型”家庭。
家长一直事事包办,且对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皆满足,从来都舍不得对孩子说一个“不”,最终孩子的各项能力不仅没有任何提升,也习惯了所有事情都能寻求帮忙。
而孩子终归要独自生活,家长无法陪伴他度过一辈子。
所以,从孩子还小时,便要懂得拒绝帮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足够的锻炼机会,避免过于纵容、宠溺。
其次,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孩子是花,那么父母就是根。”
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决定了孩子最终长成何等模样。父母从不会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不会有任何感恩之心,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也不懂得站在他人角度、为他人着想,遇到任何问题只会推卸责任。人际交往也会受阻,毕竟没有人愿意与自私冷漠的人交往。
最后,无法接受拒绝,心理扭曲。
李玫瑾教授提及多年来接触的各种未成年罪犯,包括杀害父母、朋友、同学等,不少罪犯都是因无法接受被他人拒绝,心生怨恨,继而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情。
《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指出,12.35%的青少年选择自杀原因,竟是提出的要求未能被父母满足、向异性表白未果等,种种不如愿的结果,导致他们激动之下,选择了轻生。
当然了,这份数据还未包括有轻生念头,或未真正实施,或被顺利救回的人数。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6岁前,是儿童自我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避免以后养成狂妄自大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提及不少未成年罪犯时,他们有些习惯偷拿父母的钱不被训斥、打人有父母回护、提出无理要求也能被满足等,以致于做出伤害他人、触犯法律的事情而不自知。
就像那句“输不起的孩子,也很难赢得了”,如果家长们希望自家孩子成长为自信、勇敢、坚强、积极向上等美好品质的人,那么就要从孩子还小时,让他经历拒绝,懂得如何应对,提升抗挫折能力与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