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上小学,我对孩子的预期越来越低,他却越来越优秀

文摘   育儿   2024-11-25 18:25   浙江  

作为二胎妈妈,我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值,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上幼儿园之前、上幼儿园之后、上小学之后,每个阶段有不同。而且我发现,当我对孩子的预期变低了,他却变得越来越优秀!

有小伙伴说,感觉你娃每天都活力满满,很热情的样子。再看看我家娃,丧眉耷拉眼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总觉得,不像个孩子该有的状态。

其实,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时对孩子的期待值有点高,总会想着对标别人家孩子,变得很焦虑。

但最后发现,好像没必要。因为,我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人啊!

没上幼儿园之前,尽情陪玩
《0-3儿童发展议题说明书》指出,生命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其实是为之后有更强壮的身体、更好的学业表现等做准备。
最初,我们家长会不停地攀比,谁家孩子说话更早,谁家孩子更懂事,谁家孩子走路更稳当,谁家孩子吃饭不掉饭粒等。
但最后发现,这些其实都是在慢慢进行中的,孩子逐渐就掌握了,并不需要攀比。
大宝2岁多的时候,说话比较少,我总觉得,娃一定是有什么问题了。
妈妈也建议我,带娃去大医院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什么“不可思议”的问题,可千万别耽误了。
但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早期语言刺激不充分”导致的,换个语言刺激环境较多的场所,应该就好了。
果然,把娃送到早教中心的第一个月,我就看到了变化。他的话越来越多,小嘴叭叭说个不停。而且,会哭会笑,跟之前安静,基本没有表情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早教中心的老师也告诉我,多带娃去大自然中看、听、触摸,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多跟孩子聊天,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多陪孩子玩,哪怕只是一片雪花片、一个积木,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家长都可以跟娃一起玩。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我更关注的是,如何陪孩子玩,增加更多语言刺激,而不是,学了多少本领,会认识多少汉字、几首古诗。
我觉得,早教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获得更多语言刺激,以及处在更平等的养育环境中。
等到他进入幼儿园阶段,我发现,大宝的很多能力,都超出了一般孩子。比如,可以自己系鞋带,自己扣扣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而且,做事情有一定条理性,基本上不用催促,可以很好地完成。
所以,在早期养育中,家长可以从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交发展、情绪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而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引导,而不是给孩子制定明确目标。比如,几个月会说话,几个月会走路,几岁会背古诗等等。
上幼儿园之后
《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中提到,针对2-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中有12个养育重点,从入园的分离焦虑到进入小学的幼小衔接,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的确,当孩子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在家庭中的“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很考验早期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否到位?
大宝刚进入幼儿园,我是有些慌乱的,因为他不仅有严重的分离焦虑,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即使上课时想上厕所,需要举手跟老师说这样简单的事情,他都没办法做到。
我问大宝,为啥不敢跟老师说呢?他说,不知道怎么说。平时在家,只要走向厕所就可以了,而在幼儿园,则需要跟老师打报告,并且自己去洗手间。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对小朋友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他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自己的紧张感,还有语言表达能力。
好在大宝遇到的老师比较贴心,会主动问他,要不要上厕所,才不至于每天都尿裤子。
二宝上幼儿园时,就没有这些困扰。因为在3岁前,不仅有爸爸妈妈陪伴,还有哥哥经常跟他玩,所以,他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强。对于集体生活,很快就适应了。
Tips:幼儿园的学习,基本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只要是有正规资质的幼儿园,都会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幼小衔接是否需要上辅导班,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
上小学之后
2022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中对小学阶段孩子的建议是,重视学习、阅读、运动及作息等习惯养成,关注兴趣与性格培养。
的确,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也进入了成长的一个分水岭,和前6年的学习、生活、成长模式,做一个告别。
由于进入书面学习的状态,和以前的游戏学习模式不同,孩子、家长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尤其是那些文化基础薄弱、没做过幼小衔接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会表现得有些吃力。
其实,如果你认真看看,小学六年的学习内容,再从宏观的九年义务教育观望一下,就知道,小学学的这点知识,真的很少。
即使孩子小学成绩不是很好,也不用担心,把好习惯养成,到了初中,一样有机会追上来。
我们妈妈群有位妈妈分享说,自家孩子上5年级之前,都是垫底的。但到了五年级,好像一下子开窍了,期末考试直接拿到了全班唯一的数学满分。
跟她深入聊过后才知道,孩子不是忽然变成这样的,平时的学习、阅读、运动习惯,都保持得很好。
所以,小学阶段,家长不必太担忧,把好习惯养成,你会发现,年级越高,你娃越有后劲儿。
当然了,这其中的好习惯,是多元化的。不光有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交友、健康、行为以及一些其他习惯。
上图中把这些好习惯,做了一个整理,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所在年级,针对性引导,逐步养成。
预期稍微低一点
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说,“低预期带来韧性”。
而这种韧性,放在孩子成长的长河中,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因此,家长可以在心理上,稍微降低点预期,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有很多亮点。
就拿我家二宝来说,他说话有时候会磕磕绊绊的,很难连贯起来,尤其是着急的时候。
我对他的预期是,慢慢说,喜欢表达就很好。
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我发现,他越来越爱说话了,而且,越来越流畅。在升入小学之前,说话总算流利了起来。
虽然有时候一着急,还会磕绊,但比之前,已经好太多了!
我如果预期是,说话一定要流畅,不能磕绊。可能幼儿园那三年,我都会陷入焦虑中,一直不停地问自己:为啥孩子说话总磕绊?要不要带去医院做检查?
还有,二宝刚进入一年级,没有做过幼小衔接,拼音一塌糊涂。我的预期是,只要不是每次都倒数(小测错最多)就行,努把力,争取摆脱倒5。
就在上周,我们迎来了小测A+,晚上我请二宝吃了汉堡,并吹了一圈彩虹屁。没想到,当天晚上他学习更认真了,第二天早上起床,还写了一遍拼音才去上学。我问他,这是咋了?他说,打基础啊!
你看,当你对孩子没有那么高预期,根据他的情况适当降低期待,他可能就会还你惊喜哦!
那么,为啥有的家长明明知道,降低预期会有很多好处,还是不由自主地提高期待值呢?
其实是因为,提高预期的过程,真的很爽。比如,期待孩子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次,希望孩子比同龄孩子高一大截。不用说出去,光想想,就觉得很爽啊!
说真的,这些其实,可能是我们家长内心给自己画的一个“饼”。而且是,虚无的,脱离实际的,很难实现的。
我想说,降低预期是一种实用的长期主义。除了不能带给你想象中的爽感,但能让你心态变的更好,而且,方便做出理性的决策。
比如,我家二宝说话磕绊的事儿,比如他学习的事儿。更高的目标,我们肯定都想达到,但具体,还得看实际情况,实际能力,不能“痴心妄想”。
枕边育儿寄语:
其实,如果让家长对孩子的预期低一点很难做到,不如先试着对自己的预期低一点?你会发现,要求少了,得到的反而多了。那以后,我想,你对孩子的期待值,也许会没那么功利,那么超现实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IF枕边育儿
一位双证二胎妈妈,拥有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侧重产后护理、新生儿喂养、早期家庭教育等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