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
《人民日报》要闻版头条刊文
点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
不断改善交通、网络、人居环境
当地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勉励乡亲们“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5年多来,独龙江乡道路更宽,网速更快,人居环境更好,当地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记者走进独龙江乡,感受当地的新发展、新变化,记录乡亲们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独龙江乡。图源:新华社
巍巍高黎贡,迢迢独龙江。
处于群山怀抱中,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等原因,这里一度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独龙族“一步跨千年”,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018年底,独龙族整族脱贫,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路,越走越宽阔
“单车道变成双车道,错车更安全”
马库村,距离贡山县城约120公里,是独龙江乡离县城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布玉梅的家就在这里。
2016年,水泥路通到了布玉梅的家门口。看好村子的发展前景,布玉梅用竹竿围出菜园,建了一排茅草屋,经营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早上出发,办完事情天黑前还能赶回来。”因为要去县城办事,布玉梅一早就开着自家的汽车出发了,“过去得走上一天才能到县城,遇上大雪封山,想出出不去,想回回不来。现在单程3个多小时,比以前方便多了。”
独龙族现有约7000人,大部分居住在独龙江乡。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龙族群众还过着“过江靠溜索,出门走天路”的生活,甚至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1999年,独龙江简易公路通车。2014年初,独龙江公路改扩建工程完成,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顺利贯通,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
隧道修通后,快递员子光荣在乡上开了第一家快递站。“快递能进村,小到护肤品、牙刷,大到冰箱、电视,村民们啥都能买到,而且独龙江的蜂蜜等农产品也通过快递卖到了各地。”子光荣说。
“路更宽了,也更好走了。”布玉梅口中的路,是长约80公里、有数百道弯的独龙江公路,但行驶在这条路上,她开得十分平稳。平稳的背后,是悉心的管护。今年8月,独龙江公路完成提升养护,对局部路段的路基路面进行加宽,并实施优化排水、架设棚洞、修复路面等工程。“单车道变成双车道,错车更安全。”布玉梅说。
早在2018年,布玉梅家就添置了面包车。除了经营农家乐,布玉梅和家人还种植了60多亩草果。现在,运送进山物资的道路拓宽,农产品出山也更加通畅。布玉梅去年把面包车换成了轿车。“有了这条路,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一定会越来越多。”布玉梅信心满满。
布玉梅夫妇开办的农家乐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网,越来越通畅
“努力连接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美丽的独龙江乡,欢迎大家来玩。”通过5G网络,斯文全把家乡美景、上山采野菜的过程等分享到社交平台,收获了不少粉丝。
斯文全是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2022年7月,独龙江乡6个建制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越来越多的独龙江人通过手机记录生活,并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独龙江乡。
谁能想到,2004年以前,不少村子召集村民开会,还要采用“放炮传信”的方式,一般会议炸一响,有重要或紧急会议炸两响。现在,不仅智能手机得到普及,电视高清机顶盒也进入大部分村民家。“生活越来越方便,我们还可以给在外地读书的孩子打视频电话。”作为迪政当村的一名护林员,李玉花现在通过手机就能收到巡林通知,“任务传递及时、准确,护绿更加精准、高效。”
走进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场所设施完善,生物课老师杨鹏举正在上课。
“我刚到学校时,网络还没有普及。”杨鹏举说,随着网络越来越通畅,独龙江乡建起教育专网,老师和学生都能享受到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学校还可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协同交流,开展线上教研、教学,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学生身边。”
互联网为更多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不少村民通过直播讲述家乡故事,推广本地特产。“乡亲们享受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努力连接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独龙江乡乡长木小龙说。
迪政当村。图源:云南网
房,越建越敞亮
“住得越来越好,生活更有奔头”
78岁的村民李文仕的家在迪政当村,宽敞的院子里,她正和亲友一起织着独龙毯。
从漏风漏雨的篾笆房,到简易的木板房,再到宽敞整洁的特色民居,对李文仕来说,“住得越来越好,生活更有奔头”。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全乡群众告别篾笆房、木板房,搬进了新居。漂亮的小院,厕所、浴室、厨房一应俱全,与现代生活逐渐接轨。
有了新房子,用电成了新难题。仅靠两个小型水电站供应的20千伏孤网电路不够稳定,一到雨季经常遭受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影响当地群众的用电安全。
随着2022年5月南方电网独龙江乡35千伏联网工程正式投运,独龙江乡告别了用电不稳定的历史。一项翻越高黎贡山雪线、最高海拔4000米的电力工程,将独龙江乡独立电网正式接入南方电网主网。2024年前8个月,独龙江乡用电量增至831万千瓦时,是2020年全年的39倍。
夜幕降临,独龙江峡谷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新客人。在孔当村,游客们入住村民罗秀珍家的民宿,打开空调、电视,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安顿下来。“我家民宿开得早,过去用电主要靠自己装的发电机,电器都不敢同时开。”罗秀珍说,“现在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设备都能用上了。”开饭店、建民宿,从居民生活到产业发展,独龙江乡逐年攀升的用电需求,是当地群众生活越来越方便、生产方式不断迭代升级的最好印证。
烟雨蒙蒙中,别具特色的独龙族民居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村落好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织的围巾、背包可受欢迎了,一个小背包50元,有好几个款式可以挑。”2016年,记者第一次见到李文仕的时候,她的汉语还不太流利。现在老人已经可以用汉语与大家闲聊生活的改变,笑容里是满满的幸福和满足。
不只是围巾、独龙毯等织品受到游客喜爱,草果、蜂蜜等农特产品也越来越畅销。现在,独龙江乡草果种植面积达8.3万亩,产值超2000万元。202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424元,较2019年的7637元有了大幅增长。
“在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木小龙说。
独龙族群众唱起“门祖”,歌颂新生活。图源:云南日报
发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
从溜索过江到开山辟路,从篾笆房屋到砖瓦新居,从刀耕火种靠山吃山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近年来,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提档升级,曾经贫穷落后的独龙江乡发生了深刻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带来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衣食住行上,更带动着乡村产业、村民观念、村庄活力的发展与提升。路修通了,特色资源得以盘活,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屋建好了,游客住得舒心,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更大;网畅通了,外面的世界“触手可及”,偏远地区的人们同样能够享受智能化、数字化的生活。这些变化带动乡风文明持续焕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也在不断扩大。
更好的基础设施是偏远地区的“民之所盼”。相信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能够让路网越织越密、新房越建越好、网络更加便捷,从而带动更多偏远地区的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撰文:李茂颖 刘涓溪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
————————
转载稿件
如有侵权,请联系今日民族删除
一审:黄薇 二审:纳梦月 三审:王菁
美编:陈锴帆 校对: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