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翁丁: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文摘   2024-12-13 16:02   云南  

  • 云南临沧沧源,同一屋檐下,你帮衬我,我支持你,共同追求最好的富足生活;不但要过上有屋有房有余粮的日子,还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在富足的日子中乐呵;不但要一家人和睦乐呵,还要守望家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翁丁四面是山,一侧是一片很好的水田。沧源县新闻办供图

离家万里,成人身体里的每一寸骨血,常常都拉扯着儿时家乡的每一寸物性。日前,我来到中缅边境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走进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古寨,采访了两位翁丁的原住老人(原村民现已整体迁出)。

几百年来,佤族同胞实实在在地守护着这片土地,默默地,悄悄地,自在地,接着地气。

富足,和睦,有滋有味,构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词,而自在接着地气则是关键词的生动解读。

翁丁虽历火灾后重建,但两位老人日常穿梭于五分钟脚程的老宅和新宅之间,依旧念念不忘,四季更替,自然而然……

翁丁,400余年历史,106户人家,全是由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佤族,被列入云南省首批非遗名录,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村头的大榕树枝叶肆意生长,斑驳光影下,佤族老人声音顿挫,有一刻的恍惚,我仿佛穿越时空步入翁丁,窥探历史的痕迹,注目佤族的图腾牛骨,探秘寨心桩,观看村民在400年的神灵树下祭祀,穿梭于茅草、树木和竹片搭建而成的干栏式茅草房,品尝着佤族美食……坐在老人儿时打闹的榕树根上,一片片浸透着传统和对翁丁老宅念想的碎片开始缝合。起身,随他们去看父辈的葬坑,看家中的小祭台。

坐在念念不忘的翁丁老村子的大树下,肖泥块(左)瞬间挺直腰杆抢白肖绍兵(右)说:“唱歌跳舞,你可不如咱。”

翁是“水”,丁是“接”,“翁丁”的意思是两条河水交汇的地方。云南坚守“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坚持“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的发展路径,推动翁丁村6年前整村易地搬迁进了新村。

为使整体搬迁有序,而迁出后的老村子仍有温度,搬迁后,翁丁当时留下17户村民仍在老寨居住,肖绍兵便是留下的老人之一。

离寨心不远,就是肖绍兵的家。他就出生在寨子里,儿时在家右手边的土巷子挖过小泥潭;后来大了,在寨子里结婚,讨了一个卖豆花的媳妇过日子;后来,把爷爷奶奶葬在离家二三百米远的地方;再后来,自己也慢慢老了。

“实在舍不下老房!但后来游客越来越多,邻里邻居的熟识人家都去了条件更好的新房子,便和留下的16户一起搬了过去。”肖绍兵身形有些佝偻,游人少时,便时常回到老寨子四下默默打转。

老人领着我一边穿过老木头架构而成的寨门,一边说:“来我们村,都要去看看历史文化。”

“看到人们喜欢寨子,心里也就喜滋滋的。”每遇有游客,肖绍兵总自愿当起导游,带大家去看看过去的茅草房,同时也讲讲今天的新生活。

肖泥块主动带着我去往他曾经的“茅草家”,建屋材料均为竹子、木头和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一些细竹子,然后覆盖茅草,筑成架空“茅楼”。进了家门,没有桌椅,肖泥块说以前家里人口多时,自己只能睡在进门处,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子或麻布单作被盖,枕着木头,和衣而睡。如今的生活和过去相比,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日头落山,余晖中游人散去,肖绍兵去自家老宅外接了口水喝着,肖泥块则起身从老屋旁背起一根巨大的芭蕉秆,说扛回邻近的新村家中去喂猪。他们说现在住得好了,但仍会守着翁丁。也许老人的念想已深深留在了这里。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一种温度叫临沧。肖绍兵和肖泥块见证着翁丁的变化,感受着共同发展的成果,但仍离不开浓浓的乡愁。

佤族姑娘在翁丁载歌载舞。沧源县新闻办供图

示爱之语如诗

“年轻人示爱时,会说:天边的鸟儿,后面还有一只鸟,它会一直跟随着你,这片天空是我们的。”肖绍兵说,“我们佤族,性子洒脱随性,喝酒喝干,跳舞彻夜。”

“卖豆花的老伴,年轻时可漂亮着呢,为了‘串’到她,我当时歌可没少唱。”坐在树下的肖绍兵喜乐着说。一旁的肖泥块瞬间挺直腰杆再次抢白:“唱歌跳舞,你可不如咱。你会吹芦笙么?”

弹着三弦“串姑娘”

“串姑娘”是佤族过去的婚恋习俗。十六七岁起,佤族青年男子便可约着三三两两的好友去往心仪的姑娘家门前“串姑娘”,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嬉笑打闹“串来串去”,送秋波暗递情愫,诉衷肠自由爱恋。

“阿哥阿哥想见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枕头上,一靠枕头二靠你……”肖绍兵说,“美吧?”

两个老人看似斗嘴不断,却于爽朗性格中透着亲近。说起儿时记忆,肖泥块再次打断儿时玩伴的话:“新米吃不完,就拿去和别的村子换盐巴,或是一大袋米换回一头小猪。房前房后总有野菜,抓一把炒着就吃了。遇上谁家办婚事,全村人一起去帮忙,吃饭,打歌,跳舞,一村子人围在一起闹腾一晚上。孩子打小就在村里四处玩耍,基本是吃了东家吃西家,感觉像一村子人把他养大。”

亲历“拉木鼓”

佤族人好客。老屋子里早没有了座椅,两位老人也拉着我去看,说这是我家,那是他家。说着说着,游客渐多,村子里要举行“拉木鼓”仪式,老人一点不见外地拉着我说:“保么(朋友),走,一起干活去。”

木鼓是佤寨的神圣之物,翁丁人认为它是“通神之器”,佤语称“克罗克”,平日里兼作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截取大树树段,将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

肖泥块负责仪式中的吹芦笙,走在前排,豪气地介绍说,所谓“拉木鼓”,就是从翁丁村外林子里砍下新木,拉入村子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一般在佤历一月(农历十一月)举行。

“以前,拉木鼓要剽牛祭神,之后制鼓,第二天,全翁丁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来拉鼓,一边唱歌跳舞,一边把木鼓从寨门口拉向寨心桩。”肖泥块说话间,将粗粗的麻绳递在我手中说,“不仅要使力气,还要一起唱歌呦。”

翁丁滋味:“佤王宴”

“佤王宴”是过去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及尊贵宾客的盛宴,如今已成为当地招待客人的宴席,具有鲜、香、绿三大特色。鲜即讲究新鲜,蔬菜、野菜采用生拌或者汆水凉拌,以鲜为上;香是指油而不腻,总体比较温和,酸、辣、苦、麻适中,保持味道的清香;绿是指菜肴大多由野菜、野笋、野味昆虫等“土特食品”构成。

传统“佤王宴”都用芭蕉叶当碗、手当筷,以长条原木板为桌,菜肴多由牛排、牛干巴、野菜、鸡、鱼、毛肚等食材制作而成,主食以糯米饭、鸡肉烂饭构成,别样的风味浓郁,让人不由感叹中国美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4年第11期

版权声明

————————

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联系今日民族

一审:黄薇   二审:纳梦月  三审:王菁

美编:陈锴帆  校对:李明  


今日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