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赋能 民族村寨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4-12-12 18:46   云南  

  • 民族村寨的农耕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富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和历史见证。农文旅融合作为现代乡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推进民族村寨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稻田画,以田为“纸”,以稻为“墨”,描绘出美好图景。 赵杰仁摄
农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多地实现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改善了农村环境,助推打造生态宜居空间。旅游扶贫在民族村寨的广泛探索与成功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种产销,融合农文旅,有助于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脱贫攻坚连着乡村振兴这步更大的棋。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民族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能有效带动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与创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举措。民族村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较为系统完整的区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激活文化资源的“造血”功能,激发各族群众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把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以民族村寨为空间载体,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业态支撑,不仅能带动东中西部人口跨区域流动,大大增强各族群众的紧密联系,还有助于增产增收,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端稳“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开办“农家乐”、卖好“土特产”,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促进农文旅融合的对策建议
2024年8月,在广西靖西市旧州古镇的一家绣球工坊,游客体验制作绣球。海宁摄
静动结合,推动农耕文化多维度利用。一是丰富静态展陈形式。将农耕文化符号融入民宿客栈、农家乐、文化墙、耕种田以及农特产品包装等载体,在农场、农庄、农家乐等场域,打造以实物展品为主的农耕博物馆、乡愁书院、农家书屋等,设计、研发、展销农耕文化旅游伴手礼。二是丰富休闲体验内容。深入挖掘传统农耕习俗和劳作方式,利用传统农耕器具,开发农耕研学体验项目,打造启发性强、参与度广、体验感好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三是探索数智体验模式。打造集展示、传承、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农耕文化数智博物馆,创建农耕文化数智体验场景,推动农耕文化数智化开发利用。
多元融合,完善农文旅深度融合产业体系。一是链接全季游。通过深耕乡土作物、引种特色作物、试种新品作物等形式,盘活土地资源。结合农作物生长特点,因地制宜规模种植应季特色作物,创建休闲观光农业新场景,结合各类文旅节庆活动,打造全季特色主题游,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二是贯通种产销。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产地、产业、产品有机衔接,延伸产业链。例如,在耕种环节,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打造劳动研学体验项目,以特色农作物种植打造沉浸式休闲观光农业;在生产环节,构建特色农产品集中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工生产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综合性加工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就近就地转化升值;在销售环节,打造“线下+线上”连锁展销服务平台,在各村寨设置农特产品销售专柜,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打造电商直播基地,加强线上营销。三是农文旅互嵌。坚持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媒,搭建乡村大舞台,打造以非遗为主题的“村晚”,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T台秀”,开展“三农”主题电影乡村展播等,按照区域、季节等对应主题要素,推进农文旅互嵌共融。
资源整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一是塑造空间品牌。在条件成熟的民族村寨打造“小精特多”农文旅综合体或田园综合体,丰富旅游体验内容与产品,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民族村寨集中连片分布区域,打造“一村一品”农文旅融合村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二是集成业态品牌。由地方政府引导和统筹,对不同类型的农文旅业态分别创建集体品牌。同类型业态中,在集体品牌框架下开发相应的子品牌,形成“1+X”品牌体系。三是创新品牌。坚持“小而特、少而精”理念,推出“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对同类型业态,实行“一牌多品”,做到品牌、质量、标准、价格、包装、服务统一。
多方联合,构建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一是引导多主体参与。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社区、农户等多种力量,构建“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合作社补充、社区融入、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各参与主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二是促进旅游社区增权。大力支持创建本土企业和旅游合作社,支持本土企业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运营主体,实施在地化管理。结合民族村寨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容量,探索实施农文旅项目准入机制,确保农文旅业态有序发展。支持各地成立农民协会或乡村旅游协会,提升基层自治能力。三是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建立完善头雁、归雁、引雁相结合的人才引培体系,探索“乡村CEO”运营管理模式,挂牌支持农文旅融合重点示范企业、示范个体和示范户,给予政策、项目、资金等扶持,促进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者:赵兴国 王俊春 施江义 董培海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号20BMZ133)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声明

————————

转载稿件

  如有侵权,请联系今日民族删除

一审:黄薇  二审:纳梦月  三审:王菁

美编:陈锴帆  校对:李明  


今日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