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学术   2024-11-11 09:00   吉林  



本文整理自钱颖一教授在《参事讲堂》的演讲内容,经先知书店编辑加工。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



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


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


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而创造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


短期功利主义: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


长期功利主义者: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


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但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



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钱颖一是与改革开放关系最密切的学者之一,也是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教育学家。2016年,钱颖一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吴敬琏在颁奖仪式上说:“这些年来,钱颖一忙于清华经管学院的院务管理,这无疑减少了他在经济学上的精力,但我们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在大学教育本质被颠倒、大学被市场与权力双重扭曲、遍布“短期功利主义者”的情况下,“似乎只有‘格格不入’可以形容钱老师的努力。”(刘瑜老师评)

钱老师本可像其他院系领导一样,申请课题、做做研究,让学院依靠“惯性”运转。但是,他将大学生年轻、活跃但相对空白的头脑视为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他希望学生能从短期功利计算的蚕茧中挣脱出来,成长为“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

2018年8月,钱颖一老师卸任清华经管院长。在7年院长生涯中,他还曾举行过20场“院长对话”,被对话者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业界大咖,包括:
马斯克、扎克伯格、彼得•蒂尔、蒂姆•库克、马云、马化腾、张一鸣、沈南鹏、万方、余隆、金铁霖等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创业家、企业家、投资家以及国内著名的人文艺术人士。
钱老师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把世界上最优秀人物的观念,介绍给中国的普罗大众,让象牙塔之外的人们,也能从这些人身上找到“成功”的共性,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做自己。


这些真诚、有料的对话录,很多判断过了10年仍然犀利,时间这块试金石检验了这些对话的价值。现在已经集结成书,书名就叫《钱颖一对话录》,简单、朴实,却干货满满。
钱老师的“老本行”是经济学。无论是国际声望,还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解读,钱老师都是威望最高的华人学者之一。
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先生说:
“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的成败得失在哪里?中国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制度安排意味着什么?市场转轨时都面临哪些困境?以及如何找准中国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多么纠缠难解的问题,他都能“给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回答。”
钱颖一老师很少出书,但是每一本都深受好评,不仅有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还有他“用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做事”的严谨治学态度。
推荐钱老师的两部心血作品:《钱颖一对话录》与《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先知书店有幸邀请钱老师亲笔签名,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如果说《邓小平时代》是傅高义以局外人身份书写这个时代的最重要著作,那么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则是以局内人身份记录并阐释这段历史的最重要著作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为吴老钤印版,数量有限,极具珍藏价值。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店长荐书诚挚推荐这两部理解“邓小平时代”与“改革开放”的最重要著作,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近现代史论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协助学术资源书籍查找,关注史学动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