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NEWS|文坛美人 Chapter I :Joan Didion

文摘   2023-02-19 19:17  




爱美之为天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时尚追求与穿搭守则,有一类人,时尚并不是他们的主业,但却有着独树一帜的穿衣风格。《Vogue》前总编Diana Vreland曾在英国时尚作家Terry Newman于1984年发表的《Legendary Authors》(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一书的导言中提出思考:“没有文学,时尚会走向何方?”,在她看来,文学中贯穿了时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家所用的词语,还是他们所传的衣裳,往往都有内在的联系。


其中,女性作家对穿搭总是自有一套。不同于明星、模特,亦或名媛,女作家们将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出版于世,也将自我透过衣着妆点得宜。她们的时尚是透过笔墨与书本而出的丰盈思绪,让我们翻开一本本文坛美人的生平书页,欣赏那些隐于书香中的穿搭样貌与时尚气息。


极简女王Phoebe Philo创造的Celine时代,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锋利却不失柔美、充满艺术与文学素养的新女性形象,在以曲线定美丑的那个年代,她以极简重新定义了女性着装——永远不必为取悦他人而装扮。而这样的概念也贯穿在了Celine 2015春夏成衣系列的发表中。


此时的Celine 2015夏季广告,更是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并没有选择一众年轻靓丽的女模,而是大胆邀请80岁高龄的美国著名作家Joan Didion演绎。






满头银发、硕大的墨镜、黑色的针织衫、醒目的金色吊坠,搭配流畅剪裁和精致质感的面料,Old Celine的典型风格呼之欲出——无视年龄的优雅从容,既严肃又优雅,既聪明又漂亮。这则广告也让拥有“时髦头脑”的女作家Joan Didion重新回归时尚界大众的视野。


当时的Joan Didion已是传奇作家、文化偶像,作品被赞誉为“远远领先于她的时代” (way ahead of her time)。即便如此,有时尚评论表示Celine在模特人选上过于唐突了,“找25岁以上的女性拍时尚广告实在是太冒险了。不难揣测,同样“ahead of her time”的Phoebe Philo一定在精神层面与Joan Didion获得了某种共振和契合,才会做出这样一个看似疯狂的选择。



PS:这不是Joan Didion第一次当模特。早在1989年,Joan Didion便曾经为Gap拍摄广告;Celine春夏广告,由Daria Werbowy担任模特的其中一张照片,更是仿效Joan Didion当年的形象。可见设计师Phoebe Philo对Joan Didion的喜爱。





Joan Didion,这位前Vogue编辑、一代女性的文化偶像,身上流淌着美利坚的血液,又糅合了法式优雅的气息,在若有似无的漫不经心间,以优雅独立的气质、简约主义的审美,让人过目难忘。





1934年,Joan Didion出生于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自小就酷爱阅读,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英语,大学最后一年赢得了《US Vogue》赞助的写作比赛。文思巧妙而被慧眼识才,Didion在毕业后搬到纽约,开启了US Vogue的实习与工作经历。



PS:Didion的第一篇署名作品源于一次意外。因为当期杂志要出版的其他内容没能被按时提交,只能由她来代替,文章是《Self-respect,its source its power



在《Vogue》任职的七年间,Joan Didion晋升为专题编辑,以充满文学性的写作风格、主观叙事性的新闻方式,形成并发展成为著名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风格。



PS: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其发展的高峰出现在1960s。





1958年,Joan Didion认识了当时美国《时代》杂志的作家John Gregory Dunne,两人在1964年结婚,此后Didion辞去了纽约的工作,开启了小说、剧本写作等多元创作之路——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他们相互竞争、相互扶持。





Didion除了为美国一众知名杂志自由撰稿,更替好莱坞撰写剧本,当中参与的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更在1976年斩获3项奥斯卡奖项。







Joan Didion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可以从《向伯利恒跋涉》《白色专辑》《顺其自然》《我从何而来》《奇想之年》《蓝夜》等一窥才华。她没有遵守美国媒体传统的“客观之上”的原则,而是以个人的、文学化的写作方式描述了她的所见所感——这也是“新新闻主义”的精髓——新新闻主义允许、实际上是要求,用更有想象力的方式来报道,它还允许作者将个人结合进叙事之中。这些非虚构类型的创作是Didion的擅长,也成就了她写作生涯的辉煌篇章。





PS:《向伯利恒跋涉》,是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她在1960s穿越加利福尼亚反文化景观的经历。这本书使Didion成为美国文学界的新声音,并帮助她获得了作家的认可。


PS:其中《奇想之年》在200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书中讲述了她在丈夫过世后一年的悲痛。在《奇想之年》出版前,她唯一的女儿Quintana Roo Dunne也不幸病逝,Didion再次写下了回忆录《蓝色之夜》,记录了对女儿的回忆与悼念,并作为对支离破碎的重新整理与思考。






Joan Didion and her daudaughter for GAP, 1989



Joan Didion用她的文字征服了那个性别偏见横行的时代,虽然她的冷静与独立在女权运动中颇受争议,可同时女性的渺小、脆弱等常被人们忽略或否定的特征,在她的笔下也成为一种力量的彰显,值得被尊重和赞扬。她的独立从来不会因身份的定义、激进的潮流而受到影响,不会束缚在任何“正确”之下,冷静坚韧,启蒙了无数女性的精神与思想。








丰富的精神与坚毅的思想组成了Joan Didion超越年龄、时代与世俗的时髦之根本。就和她所具有的敏锐且前瞻的审视目光一样,对于审美也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即便后来时尚媒体将其塑造成“完美的女作家形象”,Joan Didion却始终游离在主流焦点之外。因为对她来说“审美就跟写作一样,需要带有个人的风格”。





PS:这份packing list其实只是为了方便她能够不假思索地随时打包、出发采访。所有的终极目的不是时尚,而是为了更舒适地去写作、去生活。





从夸张裙摆尚且风靡、简约美学尚未流行的1950s开始,Joan Didion就已是简约风格的先锋——米白色衬衫、纯色T恤、高腰牛仔裤、宽松针织衫,以及剪裁利落的连衣裙、超大墨镜(当然手执一根香烟也成为她形象的经典)……







色调纯洁、简洁干净、剪裁利落,在冷静与严肃中呈现出自信的力量,每件服饰都在她身上表现出特有的优雅与锋芒,以及坚持自我的独立属性。直至生命终点将至之时,流行的演变也没有影响到她,坚守如一。










最后,和大家一起分享Netflix于2017年发表的纪录片《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这部纪录片由Joan Didion的外甥Griffin Dunne执导,片中讲述了Joan Didion一生的创作历程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其本人的生动形象和文字精神为背景基础,以优雅和坦率、专注与勇敢的方式,展开并聚焦了一段段所经历过的动荡文化与生活历史。因视频上传时长受限,分为上下两部分↓



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上)


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下)







OLDNEWS
Oldie but goodie.Vintage | 审美 | 自制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