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为天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时尚追求与穿搭守则,有一类人,时尚并不是他们的主业,但却有着独树一帜的穿衣风格。《Vogue》前总编Diana Vreland曾在英国时尚作家Terry Newman于1984年发表的《Legendary Authors》(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一书的导言中提出思考:“没有文学,时尚会走向何方?”,在她看来,文学中贯穿了时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家所用的词语,还是他们所传的衣裳,往往都有内在的联系。
其中,女性作家对穿搭总是自有一套。不同于明星、模特,亦或名媛,女作家们将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出版于世,也将自我透过衣着妆点得宜。她们的时尚是透过笔墨与书本而出的丰盈思绪,让我们翻开一本本文坛美人的生平书页,欣赏那些隐于书香中的穿搭样貌与时尚气息。
被两任总统盖章认定为“法国人的骄傲”,她毕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散步、写作”,终其一生,笔耕不辍,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思考。
身上有着强烈的女性气质,她喜爱裙装更甚,剪裁过于宽大也无所谓,哪怕是包裹进不太合身的大衣里,也总有一种盛装出席的独特氛围。
她就是Simone de Beauvoir,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社会主义者和社会理论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不论是内在思维,还是言谈举止,亦或穿着打扮,Beauvoir打破了世人对于“知识分子”的刻板印象,但绝对不是刻意为之,因为她从来不为讨好谁。
◇◇◇
1908年1月,Simone de Beauvoir出生在巴黎第六区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曾经短暂做过业余的喜剧演员,母亲为家庭主妇,是一位富有银行家的女儿,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这种富足的生活并没能一直持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Beauvoir的外祖父因成立默兹银行而成为主席,却因破产而使得银行倒闭,也让Simone de Beauvoir一家名誉扫地、家财散尽。Beauvoir的父母不得不带着她和妹妹搬离昔日体面的住所,住进一栋阴暗、狭小又没有电梯的第五层公寓中。
父亲工作受阻,家中经济堪忧,加上父母传统保守,使得Simone de Beauvoir的青少年时代处于困顿封闭的环境中。但在这种情况下,Beauvoir的父母也没有放弃孩子们的教育,母亲坚持将两个女儿送往一所只为出生于好人家的女孩提供教育且享有盛誉的修道院学校(le Cours Desir),Simone de Beauvoir五岁时入读,而她的妹妹Hélène则于两年后跟姐姐一起就读该学校。
妹妹Hélène de Beauvoir是一位画家
同时,父亲一直对戏剧非常着迷,他将这一爱好包括对文学的喜爱都传承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看来,世间最美丽的职业莫过于当一名作家。他和妻子一样,都认为唯有学习才可以将自己的女儿从生活的窘境中脱离出来。
PS:Simone de Beauvoir的父亲一直希望有个儿子并把他培养成一个综合理工科学生。也常对Beauvoir夸奖说:“你有一个男人的脑子”,或对人吹嘘:“Simone像男人一样思考!”这使得Simone de Beauvoir在理智上较早熟。
Simone de Beauvoir热爱阅读,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与好胜心让她执着于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头脑清醒,思路理智,刻苦自律,这样的心性贯穿了她的一生。但在沉闷保守的环境中,她独特的个性与思想让一般人无法接受,父母觉得她叛逆,同龄人也不愿和她交流,她自己也感觉与大部分人都格格不入,这也养成了她更能享受孤独的性格。
在她青年时代撰写的自传《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中,曾对其家庭影响有所描述;“我父亲的个人主义与异教徒的道德标准,跟我母亲所教导的严格的道德常规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失衡使我的生活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这是我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这对她的个性成长与未来规划产生了直接影响,“我想要生活,整个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有强烈的好奇心,充满渴望,这种渴望比其他任何一种情感都更热烈,它让我燃烧。”
Me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ee, 1958
15岁时,她已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有声望的作家,17岁时,坚持按照自己指定的严格的日程表执行,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同年也就是1925年,在中学会考之后,Simone de Beauvoir开始了她的大学学业,于巴黎天主教大学修读数学并取得数学和哲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又到纳伊(巴黎郊区)的圣玛丽学院修读文学/语言。
PS:Simone de Beauvoir就读圣玛丽学院(Institut Sainte-Marie)后,入学第一年便得到了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一系列证书,涵盖数学、文学和拉丁语;于第二年开始学习哲学,并在1927年6月获得哲学证书;1928年春天,在获得伦理心理学科证书后,Beauvoir最终取得哲学文科学士学位。
◆◆◆
在求学的几年中,她遇到了许多拥有才华和抱负的年轻学者,诸如Maurice Merleau-Ponty、Claude Levi-Strauss等,其中还包括——Jean-Paul Sartre。从认识Sartre的一刻起,Beauvoir便觉得他是一个天才。
PS:1929年,Simone de Beauvoir在高中教师招聘会考中名列第二,仅次于Sartre,当时仅有21岁的她也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通过该考试的人。
Beauvoir & Sartre
自此,一段神秘的情感交织于两人之间——也就是著名的“开放式关系”。对于这场长达半世纪的“恋爱”关系,世人众说纷纭,他们是情人,是伴侣,却不完全成为彼此的唯一;他们的伟大成就与著作中有着对方的影子,灵魂匹配,肉体上却又不断寻找着各自的融洽。
Beauvoir & Nelson Algren
Beauvoir & Sartre
“婚姻使两个人遭受更多家庭的束缚以及社会的劳役。相反,为追寻自身的独立而受的困扰远不及此沉重;对我来说,在空洞中寻找自由是如此的做作,因为这种自由仅仅从存在于我的头脑与心灵。”他们签订契约,发誓永远情投意合,坦诚相待,但保证双方在生活、感情和性的方面享有充分自由;他们建立了终身的“灵魂伴侣”关系,直到入土而止。
萨特波伏娃:爱你但不占有你!
来源:www.youtube.com/watch?v=l3JpH7q-B-0
从1929年到1943年,Simone de Beauvoir在多所高中学校执教,直到她能够只靠自己的写作来养活自己。1944年,Beauvoir与Sartre等人共同创办月刊《摩登时代》(Les Temps Modernes),旨在透过现代文学使人们认识存在主义。同时,Beauvoir也在潜心于文学创作,而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也由此诞生。
彼时已过40岁的Beauvoir见证过父母间的不平等关系,经历过女性的阴暗对待,失去了因“精神谋杀”而逝去的密友扎扎,也见证过女人们那备受禁锢的思想与行为。“每个人都必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位置。”在《第二性》的第一行,Beauvoir毫不掩饰她对“女人”这个话题的犹豫和恼怒:“在写一本关于女性的书之前,我犹豫了很久。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有许多传统的长篇大论出版,它们哀悼女性气质的丧失,告诉女性必须‘当一个女人,保持女人的状态,成为一个女人’。”——因此她再也不愿意被动接受、袖手旁观了。
Beauvoir和好友Zaza(1907-1929)
PS:Beauvoir认为,男性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并将她们归入另一个等级:第二性。以及,《第二性》中大量引用女作家Sidonie-Gabrielle Colette的词句,以表现Beauvoir所渴望描绘的女性独立自主面貌。
Beauvoir & Sartre in Beijing, 1955
Sartre & Beauvoir Hanging with Che Guevara in Cuba, 1960
Simone de Beauvoir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对其他女性的交流与观察,对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真正的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从多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女性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完成了《第二性》一书。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并勇敢地向世俗宣言:“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书中所引用的材料丰富翔实,论证相当严密,用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文化内容为背景,讨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女性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
Simone de Beauvoir “Why I’m a Feminist”, 1975
西蒙·波伏娃在1975年接受访谈,“为何我是女性主义者”(英文字幕)
来源:www.youtube.com/watch?v=g6eDMaDWquI
最终,Beauvoir选择用杂志连载的方式推出,从1948年开始在《摩登时代》杂志上连载,1949年首先以法语出版。该书出版后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Albert Camus指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梵蒂冈将其列入禁书目录。然而反对浪潮过后,则是无数被震撼和唤醒的灵魂,女性从中重新认识自己,并寻找一个新的世界、创造无限新的可能。
“有些女人把自己弄成有香味的花朵、大鸟笼,
另一些女人是博物馆,还有些女人是难解的文字。”
“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
她是制服,又是装饰;通过这种形式,
被剥夺了权利而无法做任何事情的女性,
感到她进行了自我表达。”
……
◇◇◇
或许Beauvoir的穿着并不是获得那个时代审美的认可,她那永远系到最顶端一丝不苟的衬衫、略显刻薄的高包头发髻、不那么合身的大衣,让她看起来多了几分冷淡女强人的疏离感。但却完全不妨碍她被评为文学史上最会穿的15位作家之首,入选理由是:她穿着定制的外套、系印花丝巾,比任何人都好看。
《第二性》中曾有关于女性衣着的语句:“女性可以通过裙子,向社会传递她的态度。”“将女人禁锢成囚徒的时尚并不是为了把女人塑造成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她们当成了供男性享受的欲望对象。”
Simone de Beauvoir标志性的印花头巾、盘发,与各种法式风格连衣裙及套装穿搭,组成了独属于她的时代标志风格。其穿着的款式简约并无过多的装饰、版型较松弛,这与当时女性所偏爱的繁复样式与勾勒身材的裙装大不相同。这样的穿着是能够让她在写作时更舒适自在,更容易找到理智的自我。
PS:Beauvoir喜欢穿各类衬衫和套装,但在很多场合,则更喜欢以一席法式衬衫长裙出现,在腰间装饰一条腰带来修饰比例,不会过分强调腰身曲线,但让整体更加精致干练。
“服装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想象,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一些采访中,Simone de Beauvoir已不是年轻时的青春样貌,岁月在脸庞留下了痕迹,但却未曾带走当年的风采。
Je veux tout de la vie, 2015
我想要生命中的一切(中法字幕)
来源:www.bilibili.com/video/BV1jv411t755
在那个女性被物化、被社会种种枷锁桎梏的时代,Beauvoir从不迎合传统,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穿衣去表达对世界的感受和态度,展现出属于女性自己的、潇洒自由的真性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