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为天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时尚追求与穿搭守则,有一类人,时尚并不是他们的主业,但却有着独树一帜的穿衣风格。《Vogue》前总编Diana Vreland曾在英国时尚作家Terry Newman于1984年发表的《Legendary Authors》(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一书的导言中提出思考:“没有文学,时尚会走向何方?”,在她看来,文学中贯穿了时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家所用的词语,还是他们所传的衣裳,往往都有内在的联系。
其中,女性作家对穿搭总是自有一套。不同于明星、模特,亦或名媛,女作家们将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出版于世,也将自我透过衣着妆点得宜。她们的时尚是透过笔墨与书本而出的丰盈思绪,让我们翻开一本本文坛美人的生平书页,欣赏那些隐于书香中的穿搭样貌与时尚气息。
在文学的广袤领域中,总有那么一些灵魂,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思想的深邃,绘制着情感的画卷。Adeline Virginia 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这位卓越的文学巨匠,毫无疑问是这些灵魂之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她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具魅力的文学领域,将思想和情感交织于字里行间,让读者在其中沉浸,感受心灵的共鸣。
◇ 灵感之源与风雨人生 ◇
Adeline Virginia Woolf,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充满知识和文化底蕴的家庭,原名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著名学者,母亲则来自艺术世家。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也为她未来的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年的她就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Julia Stephen and Virginia, 1884
Vanessa Bell (left), Stella Dukworth (center) and Virginia Woolf (right) in 1896
然而,她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双亲的陆续辞世,加之保守的社会圈层、复杂的家庭环境与兄弟姊妹关系,多重事件让她经历了巨大创伤,也使得精神耗弱伴随终生。这些个人经历逐渐成为她创作的原动力,也塑造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
Virginia Woolf and her sister, Vanessa, in the 1890s
Virginia and her father Leslie Stephen
The Stephen Family in 1895 (after their mother Julia's death)
直到1904年父亲去世,Virginia Woolf和姐姐搬到伦敦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之后,才算获得一定的解脱。这里的文化沙龙是脱离了原本上流社会保守的女性思想桎梏,她自己真正喜欢的圈子。沙龙中常常聚集了当时英国的作家、哲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与此同时,她的美与才情也给同为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The Bloomsbury Group) 的核心成员、后来的丈夫Leonard Woolf留下了深刻印象。
PS:Bloomsbury Group是一个英国二十世纪初号称“无限灵感,无限激情,无限才华”知识分子的小团体,被后来的学者评价为对20世纪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the Bloomsbury Group
Leonard Woolf可以说是她有生以来遇到的唯一一个毫无条件、绝无保留热爱她的人,如此的热爱,连同她的美、她的才华,她的偏执和精神病一起热爱。他一直在鼓励她,把她最真实的才华回以最真实与积极的反馈,激起她继续写作的动力。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23 July 1912, a month before their wedding
没有肉体情欲的热爱,近三十年的默默守护,这并不影响两人拥有非常默契和快乐的时光,他们互相启发碰撞灵感,支持彼此的艺术工作并成立了Hogarth出版社。在Virginia Woolf面临精神崩溃出现精神分裂的情况下,Leonard一直照顾着她。
Virginia Woolf & Leonard Woolf
Virginia Woolf的另一位爱人,则是20世纪同样极为杰出的英国贵族女作家Vita Sackville-West。在同性恋还不被主流社会允许的年代,二人奋力抵抗世俗眼光,在彼此身上寻觅精神的慰藉,Virginia Woolf的著名小说《奥兰多》就是这段关系的产物。从1922年至Woolf逝世的1941年间,两人的恋情维持了数十年,显现出双方相互珍视的重要程度。
Virginia Woolf & Vita Sackville-West
Virginia Woolf将文学与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折射出内心痛苦。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Leonard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她带来极大的鼓励和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PS: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中,由Nicole Kidman扮演并诠释出了Virginia Woolf的心神不宁、敏感与脆弱。Virginia Woolf在生命的大部分时刻一直饱受精神抑郁的折磨,但清醒的时候她又有着最有趣的灵魂,将奇思妙想注入到作品之中。
《The Hours》- Nicole Kidman as Virginia Woolf
然而,在Virginia Woolf写完最后一本小说《幕间》(Between the Acts)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炮火摧毁了Woolf夫妇的家园。这时困扰她多年的精神疾病再度爆发,使其重新陷入混乱。
Between the Acts
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她还是想到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1939
1941年,在完成了《幕间》的写作后,Virginia Woolf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也担心自己将永远不会好转。为减轻自己和家人的痛苦,在留下了给丈夫和姐姐的信笺后,她怀着对丈夫Leonard最强烈的感激与无以回报的心情,最终投河自杀,结束了既清醒又疯癫的一生。
Virginia Woolf by Vanessa Bell, c.1912
Leonard一个人前去认领了伍尔芙的遗体,他拒绝了所有的亲友,独自参加了她的葬礼。他把她的骨灰葬在了家中的树下,墓志铭是她小说《波浪》的尾声:“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宰制。”
“你的灵魂是绝妙的风景,
假面斑衣的舞者在那里舞蹈,
他们浅浅地微笑,他们曼妙低吟,
歌声散入月光,
散入微茫、凄美的月光里,
去萦绕树上小鸟的梦境,
又使喷泉在白石丛深处喷出丝丝欢乐的呜咽。”
……
◆独白抒发与心灵探索 ◆
1904年12月,Virginia Woolf在《卫报》(The Guardian,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英国三大报之一)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撰写书评,同时在一间职业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此时,甚至说在历史长河里,女性多是透过男作家的笔被描述勾勒。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John Berger曾说到:“男人行动,而女人现身。男人看着女人,女人看着自己被别人看见。”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绝大部分女性似乎只要离开了男性的“凝视”,似乎变成了并不真实的存在。至少,是不真实的存在于文字之中。
PS:John Berger(约翰·伯格,1926-2017)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
Virginia Woolf很早就对男性笔下的女性提出质疑,通过她自己的阅读经验发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物化”的问题,更是那些不厌其烦的描述笔触终归狭隘。女性身份都只因为和某位男性的关系才得到呈现,是母亲、妻子、女儿,亦或情人……她们几乎没有自己。
1928年10月,Virginia Woolf夫妇拜访剑桥大学,并在当时的两所女子学院做了演讲,后来这些演讲内容整理成书出版,成为了其知名的散文著作《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在这本随笔的开篇,Virginia Woolf就直奔主题,以“女性与文学”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Jane Austen之前,小说中的女性都是出于男性视角,女人没有被当做女人被看待过。”“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要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这本著作是从现实层面探讨“女性与文学”的关系,但如果我们用现代眼光重新解读的话,似乎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女性与工作”“女性与梦想”的关系。写小说可以被替换成女性想要做的任何事——要让自己经济独立,以及拥有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生活的空间——独立女性的最大前提莫过于此。Virginia Woolf的所有小说著作都在鼓励女性冲破桎梏,成为自己。
PS:Virginia Woolf之所以能写作,是从去世的姑姑那里继承了五百英镑,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从给报社撰稿、替人写信、给贵妇人读书、教幼儿识字这些零碎的打工中赚取几块英镑,以维持自己的生活。除去这些打工的时间,剩下的才属于她的读书与写作。
《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Virginia Woolf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创造了一系列充满现代主义特色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串联,更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探索。她用流畅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够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在作品中,她常常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人物的思绪和情感,她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呈现得淋漓尽致。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纷扰,让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每个人的独特性格和情感纠葛。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独白,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迪。
Orlando: a Biography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
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
◇自由表达与个性彰显 ◇
除了她的文学成就,Virginia Woolf在时尚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现代派作家及意识流小说家,她的时尚态度常常反映了她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她不随波逐流,与时尚潮流相比,更注重服装的自由和个性化。她倡导的不是被动的追随,而是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Virginia Woolf, 1939
Virginia Woolf总是将头发轻轻挽起,穿着裹住双肩的长款开衫搭配长裙。这份优雅看起来不经修饰,却带有知识分子的随意与轻松。她也会将毛衣与裙子、印花家居服、皮草坎肩等一起混搭,只要她想穿,就不觉得不合适。
PS: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与爱德华时代,英国女性的穿着还是比较讲究繁琐精致。但Virginia Woolf毫不在意别的穿着与他人的看法,只穿自己觉得舒服的,也恰是这样的性格,适得其着装有明显的个人标志。
Virginia Woolf的时尚风格充满了艺术气息和创意,同时体现了她独立、前卫的思想,与她的文学创作交相呼应。她不拘一格的服装选择和审美观念,展示了对传统社会规范的不合作态度。宽松、舒适的衣物,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穿着——她的时尚风格不仅仅是对外在形象的选择,更是对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她的时尚选择也与她的文学作品相互交融。Virginia Woolf的小说受到服装和时尚电影化、同时代和情感流行的启发,字里行间可以窥见服装、布料和纺织品,反映了20世纪初女性时尚文化的物质丰富性,也体现了Woolf对不断变化的时尚的深刻好奇。
Woolf on film
她的作品常常关注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深入探讨人类内心世界。她的时尚态度也是一种对内心自由的诉求,与她的文学创作共同构筑了她个性鲜明的形象。由此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传统观念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PS:1920s,Virginia Woolf曾为英国版Vogue写过文章,并为杂志拍了一组照片,当时她身穿母亲当年的连衣裙上场拍摄。
除了在《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岁月》(The Years)等作品中设计的女性形象和巧妙时尚之外,Virginia Woolf在个人生活中也有着独特的追求与审美。她将服装视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外表装饰,而是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观。她的衣着风格突显了她内心深处的独立思想和对自我表达的追求。
因此除了个人风格明显之外,Virginia Woolf也不排斥甚至喜爱对于时尚的追逐与前瞻。她会穿着有当时的尖端女装设计师Nicole Groult设计的巴黎时装,也将Vogue的早期编辑 Madge Garland、Dorothy Todd等视为密友,更会对设计师Charles Jemes的立体剪裁和锋利线条惊叹不已。Woolf的不少现存照片也能看到她穿着当时时尚的标志性服装。她并不排斥时尚,只是在做自己。
PS:Virginia Woolf的姐姐Vanessa Bell曾是Omega Workshops大胆而富有实验精神的制衣主管,其前卫的色彩哲学也渗透到了Woolf作品中许多虚构的时尚设计里。
对于服装她曾有过这样的说明,“下次有写作冲动时,我一定要记得写写我的服装。我对服装的爱让我非常感兴趣。如果它不是爱,那会是什么呢?我必需去发现。”同时在其小说《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中,也曾这样描述过:“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衣服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御寒。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PS:值得一提的是,Woolf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也在她的时尚选择中有所反映。她的一些时尚选择,如穿着短发和男装,被认为是对当时性别角色的挑战。她的时尚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她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抗议,展示了对自我身份的真实追求。
“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黑暗,一面澄明;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毁灭,一面是创造;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
Woolf,一个文学的探险家,用笔墨描绘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心灵的独白,让人们深入思考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在她的笔下,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同绚烂的花朵一样绽放,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对于女性主义的探索使其具备了另一种坚强力量,每一处日常都被赋予了全新意义,透过自己绽放了肆意追求生命的无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