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乐队的夏天》,张亚东含泪提到朴树1999年的旧专辑《我去2000年》:“我突然就想起了那个时候…觉得2000年就要来了。大家对那个2000年,充满了期待,觉得一切都会变很好。结果好吧,就是我们老了。”
人类受维度的局限看不到未来,所以往往满怀期待和想象奔向未知。但终会发现,时代不会停止更迭,所有人将湮没于历史长流,或许唯有好作品会在时间流逝中化为粼粼星光,被后人捕捉和仰视。
那些往日的“未来主义”设计,是设计师们以自我审美构建的想象世界。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充满了带有个人色彩的想像与解读。
而如今,我们已经抵达往昔大师们的“未来”,或许现实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2022年的最后一天,OLDNEWS邀请大家一起回顾时装史上的未来主义,探究曾经的设计大师对未来怀揣着怎样的幻想?而已抵达此时此景的你我,也要共同奔赴下一场“未知”——2023。
Futurism
1909年2月5日,意大利诗人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巴黎《费加罗报》(Le Figaro)上发布了他的《未来主义宣言》(Manifesto del Futurismo),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传统、古老艺术的反叛的鲜明立场,呼吁当时的艺术家面向未来,倡导机器美学,也由此宣告了“未来主义”的诞生。
与名字中的“未来”一样,这种自身就带着想象与展望的艺术流派类型,以强调活力、速度、技术、汽车、飞机和工业城市等元素为特征,成为当时非常先锋的理论。最开始它出现在文学领域,并逐渐影响到绘画、雕塑、电影等,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思潮运动,席卷其他艺术设计的领域,时装设计便囊括其中。
PS:先锋的文化、艺术思潮与后来的艺术行动总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如未来主义也影响了装饰主义、建构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
对于未来主义的创作者而言,探寻一切新奇事物,让想象成为现实,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中未来主义所追求的事情。时装作为一种表达介质,与艺术、当下息息相关。正如未来主义对其他艺术运动的影响一样,它也深刻影响了设计师们对创作主题和灵感的表达,时装也由此开启了对未来的一步步探索。
1920s
对于1960s以前的时尚而言,“未来”这一话题一直围绕着如何改变对于时装的固有印象,对现代世界的憧憬与想象便成了未来主义的时尚目标。直白的想象和抽象,与全新结构和形式对于传统时装的冲击,成为这一时期设计师与艺术家们对于时装中未来主义展望的两个主要层面。
Giacomo Balla
20世纪初期的Giacomo Balla便是彼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曾批判传统时装的中庸,推崇时装的侵略性,并在其设计手稿中加入了抽象的几何图案、不对称结构,强调设计的做法,以表达可以通过人为增减各种元素创建未来主义时装的新外观。这一时期对于未来时装的表现手法基本相似,即采用将未来主义艺术作品直接呈现在时装上的做法(类似印花)展现内心思维。
Giacomo Balla's designs, 1914
Ernesto Michahelles
全新结构和形式作为此时期的第二种呈现方式,也通过革新重新定义了时尚的目的。1920年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Ernesto Michahelles(又被称为Thayaht,巧妙的回文)推出了一种男女通用的连体运动裤TUTA,并在其弟Ruggero Alfredo Michahelles的协助下,将设计构思做成了成品,并在次年公开发表在意大利的主流报纸《La Nazione》上。
PS:TUTA原为意大利文TUTTA,意为完整,去掉的字母T其实由TUTA的廓形弥补。
前所未有的剪裁结构以及人人皆可穿着的理念获得了商业成功。这一服装设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同时对精英所属的高级时装发起了挑战,无疑是未来主义者提出的“让艺术走下神坛”的最好践行。
1930s-1940s
Madeleine Vionnet
&
Cristóbal Balenciaga
当一种全新的时装形象诞生时,无疑给未来主义带来另一种注释,颠覆与革新。Madeleine Vionnet和Cristóbal Balenciaga这两位设计师以前所未见、各自标志性的剪裁方式更新了传统的时装设计惯例,仿若撕开时空裂缝而来,扩大了未来时装的设计边界。
Madeleine Vionnet的斜裁手法便可称为当时剪裁上的未来主义手法,这之前所有的时装都是直向裁剪缝制,其中有多少是其好友Thayaht带给她的启发,我们不得而知。她巧妙地运用面料斜纹中的弹力,进行斜向交叉,最大限度地发掘面料的伸缩性和柔韧性,更适合人体运动,并利用其自然垂坠使衣服仿佛身体的第二层肌肤。
Cape by Vionnet 1922
对于未来极简主义先锋的Cristóbal Balenciaga而言,在结构与廓形上精湛技艺的展示与创新结构的诞生,来自遥远年代的摩登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着时装未来的样子……这些设计在时装中以前所未见的姿态出现,同时又对未来时装设计提出新的尝试。
1960s
Space Age
20世纪60年代前后,“太空竞赛”吹响了探索外太空的号角、“阿波罗”登月计划刷新了人们对宇宙和未来的认知,让世界在近10年间都沉浸在宇宙、太空、未来的畅想之中,建筑、影视、文学和时尚等多个领域都受到了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也为敏锐的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由太空、宇航主题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也是未来时装主义的最高峰时期。André Courrèges、Paco Rabanne、Pierre Cardin并称为60年代的未来主义三巨头,将鲜活能量织入衣装,定义了光怪陆离充满幻想的未来主义世界。
PS:众多电影中都有着未来主义时装的身影。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造型是Space Age风格的集大成者。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服装设计师Hardy Amies参与到了Stanley Kubrick导演的这部神作中,并为其打造了戏服。Hardy Amies在影片中设计的服饰、蛋型帽,更影响了Pierre Cardin和André Courrèges等当时顶级设计师们的服装创意。
André Courrèges
André Courrèges可以说是20世纪第一个创造出当下人们认为的未来主义时装的设计师,同时他在未来主义时装时代更迭的节点下,承接着时装未来感的过渡,展现着当时人们在太空热潮下对未来时装憧憬的画面。他将自己在Balenciaga的工坊里学习到的剪裁手法运用到1960s的情境中,引领了梦幻般的未来主义时装风潮。
当时正逢女性摒弃窄身剪裁、拥抱宽松轮廓的风气转换,别有洞见的André Courrèges决定将象征自由精神的迷你裙和短版洋装等充满活力的服装轮廓带进市场,以此来展示“年轻及未来”的理念。
PS:迷你裙(mini skirt):目前普遍认为André Courrèges为此裙装款式开创者,由“迷你裙之母”Mary Quant赋予“mini”这个名称并大力推广普及。
André Courrèges于1964年、1965年分别发表“Moon Girl”与“Space Age”服装系列,使用厚重布料(如华达呢,gabardine)制作衣服,并大胆切割出方型、圆形等镂空形状,并为模特打造护目镜等新颖造型,以典型的银色、白色以及PVC材料制成的先锋设计和美学在时装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为当时风气仍偏保守的时尚界投下重击,引发了名为“太空时代”(Space Age)的时尚新潮流,也为André Courrèges赢得“未来主义之父”(the father of Space Age fashion)的美誉。
PS:1966年由Audrey Hepburn主演的《偷龙转凤》(How to Steal a Million)中的全白极简Look也正是Courrèges的招牌,即由他打造的“月亮女孩”造型(Moon Girl Look)。
关于André Courrèges为时尚界所作的贡献,法国知名设计师Christian Lacroix曾以此番精辟论述表露崇拜之情:“Courrèges所开发的,是整个20年代中唯一一种避开所有历史民俗参考的革新风格,完整表达出记忆中那仅存的、充满乐观气息的黄金十年(1960-1970s),这种风格是如此强烈、健康且具流动感,不需倚靠任何怀旧或异国情调便能获得前行的动力。”
Paco Rabanne
1966年Paco Rabanne和1967年Pierre Cardin的太空系列横空出世。即使都在围绕太空这一主题,两者所代表的未来主义在形式上也是有所不同。
Paco Rabanne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建筑,后转向时装。他很长一段时间为Givenchy,Dior和Balenciaga提供塑料纽扣和珠宝。因为供给材料的材质所具备的未来主义特性,加之1966年他开设自己的时装屋时正值太空热潮,于是激发了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时装新风格。品牌创立的同年,Paco Rabanne发表了“12件用现代材质制作却无法穿着的洋装”(12 Unwearable Dresses in Contemporary Materials),大玩令人眼花撩乱的金属、纸张、塑料、玻璃纤维、针织皮草等异材质,其开创的Chain Mail更成为后辈设计师们竞相参照模仿的设计元素。
12 Unwearable Dresses in Contemporary Materials, 1966
Paco Rabanne对于未来主义时装的认知更多地源于材料与材质的变化与替代,摒弃传统服饰的布料,采用了替代性的非织物材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未来主义时装在材料上的变革。
PS:Paco Rabanne性感前卫的裙装,也成为Audrey Hepburn和Jane Fonda等女星于电影中穿着的经典造型,以冰冷的金属材质带出冷漠疏离的科技感。
Two for the Road, 1967
The Making of Casino Royale, 1967
Barbarella, 1968
Pierre Cardin
“The clothes I prefer are the garments I invent for a lifestyle that does not yet exist, the world of tomorrow.”(我喜欢的衣服,是我为尚未存在的生活方式而发明的服装,是为明天的世界。)这是Pierre Cardin在1960s后期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也可以说是他追寻的未来主义时装的一种总结。
Pierre Cardin出生于威尼斯并在法国接受教育,年仅14岁时便已习得裁缝技能,并为Schiaparelli和Christian Dior效力,被许多人认为是“接管Dior的最佳人选”。1951年Pierre Cardin自创品牌,发表男女装混合的“Cosmos Corps”系列,以各色塑料布料、工业用拉链与充满巧趣的几何镂空剪裁制作时装,搭配黑色圆顶毛毡帽,传达其独树一格的未来主义观点。
Cosmos Corps
此种风格也延伸至其1966年鸡尾酒裙上刻意突出胸部的锥形设计、1970年那双浮夸巨大的太阳眼镜,以及1990年那件有着奇特造型的塑胶雨衣上。他将宇航员服装风格融入到时装之中,如雕塑般的古怪服装结构也是Pierre Cardin个人特色的极致渲染,以几何为设计元素,以银、塑料、乙烯基等材料作为面料,对未知世界的描绘,他用简单的线条和材质就得以实现。
1970s
Larry Legaspi
1970s依然散发着太空时代的余热,来自美国纽约的设计师Larry Legaspi开创的未来主义让他在当时拥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他也为后来如Rick Owens等设计师们提供了诸多设计灵感。Larry Legaspi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仅在当时做出了符合太空与未来主题的时装,在创新设计方法上也绝对可以称为先驱。
Larry Legaspi从太空服的膨胀感中找到了灵感,采用一种名为“trapto”的特殊设计方法,将每一根绳子穿过布料并形成衍缝,使服装拥有了立体感,达成如太空服般蓬松的视觉效果。这种制作方式意味着在服装结构中不需要垫肩和衣领元素就可以使衣服具有支撑与立体感。Larry Legaspi在设计中性别融合的表现,以及自身时代激进者的身份,在1970s对未来时装的展望中,也有着无法被掩盖的身影。
PS:当时红极一时的女子组合Labelle便穿过这种服饰,扮演宇宙少女的角色拍摄宣传照。
1980-1990s
未来主义下的太空热潮在经历了两个十年之后热度逐渐降低,科技开始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但1980s时装对未来的塑造并没有过多新的话题产生,网络时代即将但尚未到来。于是,复古未来主义、赛博朋克、蒸汽朋克、早期机器人风格便应运而生,虚拟科幻也将展露头角。
PS:1982年上映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便是复古未来主义最好的总结。其中的人物造型更是深深影响了包括Alexander McQueen、Raf Simons在内的设计师。除此之外,我们所熟悉的《黑客帝国》《星际迷航》《星际大战》《第五元素》等电影,几乎都有复古未来主义美学的浸润。
Blade Runner, 1982
Thierry Mugler
这一时期也是未来主义在时装中丰富化同时进行升华的又一个转折,也为后来未来主义时装的科技化与超现实化做了跳板。时尚鬼才Thierry Mugler的设计中就不乏以复古未来为灵感的创作,他的设计鬼魅夸张、奇幻、充满想象力,集合了建筑、戏剧等设计风格,充满未来感,也成就了时装史上的传奇。
Thierry Mugler所设计的未来主义时装的最大转变是从单一的太空主题扩大到了科幻、奇幻行列,他对于未来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太空热潮。他在1979年推出的“Futuristic Spiral”系列从名字上便直接道出了灵感,夸张的银色展示了当时时代对未来感的理解,描绘出虚拟的海底生活着装,承载着其对于复古未来主义的时尚感受。1992年春夏中的金属胸衣机车战服、1995年春夏的机械姬、1997年秋冬的孔雀外星物语……
可以看出,他认为的未来可以是从未出现过的虚拟,也可以是身边万物的拟人,甚至是过往历史中的再现。与此同时,Thierry Mugler的未来时装最重要的风格是强调女性身份,其所塑造的女性即使在科幻的外观下依然充满诱惑与性感。随后Walter Van Beirendonck这样的年轻力量也开始加入未来主题的创作中,未来主义与超现实的关系开始逐渐模糊,但又各成一派。
Jean Paul Gaultier
从20世纪末伊始,赛博朋克就频繁被提及,放眼当下,它俨然作为一种设计潮流被嵌入到平面设计、电影和时尚之中。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这样的未来式概念就已经出现在时装秀场上,Jean Paul Gaultier就是其中之一。其以超现实主义设计风格闻名于时尚圈,擅于构造充满故事性的服装艺术展。在Gaultier的时装世界里,多元性、性别流动、解构主义、未来性等标志性元素总是无处不在。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上映于1997年的电影《第五元素》,在设定和画面上很好地展示了1990s人们对于未来科技发达社会的幻想。除了未来城市中的立体交通、以及星际间的光速旅行、已经十分常见的太空飞船之外,更多的美好记忆还来自Jean Paul Gaultier作为造型统筹,为这部电影设计的多达300套的戏服。不仅让他得重新思考服装与人的关系,也帮助了他在未来的设计中开创了新视野。
PS:不止如此,还有Alexander McQueen,在其执掌期间的Givenchy则在1999年秋冬秀场上呈现了另一番未来复古美学的想象。这一系列结合了电路板、LED灯、发光面料等当时所认为的未来感元素,用其一贯大胆的设计语言,诠释了他心中未来机器人的样子。
2000s
Hussein Chalayan
新世纪,最先将未来主义时装带到另一层面的便是Hussein Chalayan,其作为独立设计师,是未来主义风格之佼佼。。他在未来时装中虽然保留了科幻的元素,但是对电子技术、机械原理与格式面料的运用无疑是新世纪未来主义的绝佳代表。
他推出的2000年春夏系列就在讲述技术与时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玻璃纤维和树脂复合材料制成的“遥控连衣裙”,通过操控将外部硬壳打开,露出对比鲜明的柔软薄纱。这在当时绝对是时装对于未来的最好展望。自其1994年首次推出自己的系列以来,极具创意的系列和概念设计就成为了他的标志性作品,其中包括可以变成服装的家具,以及用200束激光制成的连衣裙。
Hussein Chalayan以其超越时代的创作风格惊叹观众,将时装体系之外的建筑学、工业设计、电脑编程等诸多行业的思考逻辑应用在时装创作之上,同时以复杂、严格的模式切割而闻名,这也为其在新时代未来主义时装的结构化、几何设计奠定了基础,赋予他们充满戏剧感和科技感的秀场展示,从而创造出无可替代的未来主义多维学科设计。
Now
Breaking Boundaries
进入21世纪,关于未来的想象仍旧没有停止,时装设计师们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将对于未来、宇宙的畅想付诸于时装的设计之上。
如热衷科幻和未来主义的Nicolas Ghesquière,环顾时装界,只有极少数的设计师可以对于未来表现出持续的热情与追逐,而Nicolas Ghesquière却始终坚持探索。对他来说,未来主义即先锋态度。“如今,未来主义已经内化成我设计思维的一部分了。”他的新未来是让机械与科幻日常化,正因如此,这类未来时装也成为了一段时间内品牌间相互竞争的话题。
同一时期,与之完全不同类型的异性系未来主义横空出世,英国设计师Gareth Pugh以怪异夸张的造型创造出全新的关于未来的探讨。
众多品牌,众多设计师,不一而足。
如今的未来主义正在进行着对上个时代未来主题的深化,也有着对于过去无尽思维幻想与辉煌的追思。虚拟且未知,但不论如何,未来主义时装的出现与延续,无疑让我们所有的切实与不切实际的想象,都有了美梦成真的机会。
Lost in Space, 1965
未来主义,那种好像一切都发生在伊甸园般的美好,难免时常令人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但谁说我们不可以做梦呢?借时尚圆一场往昔的未来之梦。
未来或许不会变得更好,但可以幻想,有所期待,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不要离开幻想,一旦幻想消失,你也许可以继续安在,但生活将从此和你无缘”。有时候,“不可知”也没那么可怕,人类永远行进在探索星辰大海的路上。
总有人终将老去,但也总有人正在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