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时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健康   2024-07-30 17:55   陕西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暴露风险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多因素影响,各类传染病极易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等,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一、肠道传染病



(一)洪涝灾害时常见肠道传染病


1.霍乱


霍乱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能引起大范围和乃至世界大流行为特征。临床特点:起病突然,剧烈腹泻。一般为无痛性腹泻,每日几次至十几次不等,大便呈黄水样或清水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失衡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循环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2.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3. 细菌性痢疾(菌痢)

 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腹泻、腹痛、里急  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中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4、轮状病毒(B组)腹泻,又名成人腹泻轮状病毒。

临床特点:潜伏期约52小时,病程为2.5-6天,表现为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上应注意与霍乱区别,其呕吐和腹泻症状比霍乱轻,病死率较低。





5.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引起过多次大流行。临床特点: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表现为持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食、恶心、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精神不振。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需要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甲型肝炎IgM抗体





(二)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预防肠道传染病,以搞好饮食、给水、环境和个人卫生等切断粪-口传播为主的综合措施并加强疾病监测,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食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物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沸不要喝、无证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被污染未消毒物品不要碰。

2、霍乱、甲肝、戊肝、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我县均有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二、虫媒传染病



(一)常见虫媒传染病



1.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炎症状,如发热、头痛,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若未得到及时规范治疗,随后2天~3天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以及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在洪灾时所有人群均易感。


2.疟疾


民间称“冷热病”、打摆子、打老张。它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经按蚊叮咬而传播,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虫媒传染病。疟疾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发冷。


3.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症状是高烧、头痛、身体疼痛、恶心、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二)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


1.防蚊灭蚊是此类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在救灾人员的休息与生活区域内充分利用灭蚊剂和蚊帐。同时消除积水,填平洼地,消灭蚊虫孳生地。

2.针对受灾区域内的重要传染源家禽、家畜,应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同时及时给家禽、家畜接种疫苗。

3.在进行救灾任务时着长衣长裤,减少皮肤在外的裸露,裸露部位涂抹趋避剂。

4.对参与救灾的人员进行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当救灾任务区处于高疟区时,救灾人员可服用氯喹。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周~8周。成人常用氯喹,口服0.5g,每周1次。在耐氯喹疟疾流行区,可用甲氟喹0.25g,每周1次。亦可选用乙胺嘧啶25mg,或多西环素0.2g,每周1次。

5.参与救援的人员避免长时间进行救援作业,防治过度疲劳,充分睡眠保障休息,保存体力。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洪涝灾害时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汛期群众接触疫水机会增加,发病者以青壮年、有接触疫水者为主。钩端螺旋体具有很强的侵袭力,通过皮肤、眼结膜、鼻或口腔粘膜侵入人体,临床上常见的是发高烧、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小腿)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


2.流行性出血热


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该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3.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常在接触后1月~2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4.布鲁氏菌病


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牛、猪、山羊、绵羊和狗。人类通常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食用或饮用被污染的动物产品或吸入空气中病原体而感染。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二)如何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


1.预防这类疫情的发生要做好牲畜和家禽以及宠物的管理,尤其是动物粪便和尸体都要严格消毒后处理,避免继续污染水源和环境。

2.做好防鼠灭鼠、防蚊灭蚊的工作,家养动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对猪圈、马厩附近的蚊虫孳生地要定期进行药物处理,血吸虫病疫区做好灭钉螺的工作。

3.避免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疫水。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如穿长筒胶鞋、带胶手套或尼龙防护服等,尽量缩短接触时间、次数和暴露面积。

4.对进入疫区高危人群、特别是要参加抗洪救灾的人员开展疫苗应急接种。

5.防止食物被鼠觅食或受鼠的排泄物污染,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捣动鼠窝。

6.不直接饮用疫水,不在疫水中洗脸、游泳、洗涤衣物和洗刷用具,饮用自然水体一定要先沉淀再过滤、消毒或煮沸,确保饮用水安全。

7.接触疫水的部位,可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等皮肤防护药物。

来源 | 健康衡阳


延长疾控
发布最新疾控动态,推送预防接种、疾病防治信息,传播健康理念,共享健康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