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西部的安顺、清镇、六枝、晴隆一带,居住着一支特殊的苗族,因其服饰上独有的花纹(前胸、后背、双臂处的图案恰似四个大印)而此被称为“四印苗”。其中,六枝特区新窑乡桥梁、岩上两村和清镇市麦格乡每逢节日,都有隆重的活动,人们将盛装出行。清镇是四印苗族的分布中心。
明清时期,原本居住在江西一带的四印苗因战乱而出走。当时四印苗选择水路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出发之时,大约有100艘船,经历艰难历程,战火破坏,最终到达了贵州省清镇市,也只剩下一艘船了。之后,大部分人定居在了清镇,现已经发展到了1万多人。还有部分人迁徙到了安顺、六枝、晴隆等地,现在六枝新窑乡桥梁村就有1000多人。
四印苗族的四个大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当今民族学和史学家无法解开的谜底。有学者猜测,四印苗是帝王之后,由于战争失败而逃散到了贵州。据苗族古歌记载:古时有一个“占思莽占思妹”女王,因遭到外族侵略,不得不带领族人逃散在外。他们将印玺图案绣在的衣襟下,以作为民族的图腾。女王被杀后,人们依然将衣裙图案绣在苗族女性的衣服上,以纪念女王。因此四印苗被称为“女王的后代”。
“四印苗”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久远,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制作技艺,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具。服饰制作主要有种麻、采麻、撕麻、齐麻、纺线、煮线、晾晒、织布、裁剪到缝制成衣等多道过程。服饰的装饰有蜡染和刺绣两种工艺,纹饰精美,内涵丰富。“四印”图案主要分布在上衣的前胸、背部、手臂部和帽子顶部,图案共有99组,分别代表路、河、桥、滩、湾等,表示迁徙路途的艰辛。帽子边缘四周用线串有珠坠,有如帝王冠冕。长裙以蜡染绘制象征该支苗族迁徙历史的特殊图形,寓意深刻。
四印苗的节日众多,主要的有大年初五的“正月花场”、“二月桃花节”、苗族四月八”、“画眉节”等。在节日中,四印苗有祭祖、舞蹈等活动,其中最有名的为“姊妹箫传情”。姊妹箫的曲调很多,有《迎亲调》、《接客调》、《老洋调》、《马场调》、《离娘调》等上千个,或喜庆、或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