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勃艮第开启了风土的申遗之旅。2015年7月,法国勃艮第的葡萄园风土终于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
缘何勃艮第花费漫长的9年,如此笃定坚持?
或许,我们需要追溯葡萄的生长与葡萄酒的品质。
由法语“terroir”一词翻译而来的“风土”,在葡萄酒世界中,大概是最神圣的概念。无论是在旧世界还是新世界,每一款葡萄酒都会强调对风土的重视和讲究。一款香气浓郁、酒体平衡、单宁柔顺的美酒,离不开风土的滋养。理解风土的含义,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葡萄酒的精髓。
风土,对于勃艮第而言,是一种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集合体,是葡萄生长环境的总和,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微生物环境等。勃艮第悠久的种植与酿造历史,是千百年来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果。每一寸土壤、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丘,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勃艮第坚持申遗的背后,是对风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无限热爱。
这些充满地理意味的自然现象,都是风土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关乎于土壤的肥沃与贫瘠,更是气候的变幻无常,是四季轮回的韵律,是雨露滋润下的万物生长,承载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中国的西部,有一片名为贺兰山东麓的紫色热土,是一片方兴未艾之地,也是一片梦想的摇篮。这里见证了千年岁月的更迭交替,也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葡萄园中,晶莹的露珠映射出希望的光芒;午后的微风轻拂过葡萄藤,带来阵阵凉意与生机;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温柔地抚摸着这片土地,似乎在诉说着古老而又永恒的故事。
那么,贺兰山东麓的风土精髓,到底是什么?
风土,既是风又是土,风土,不是风又不是土。它是阳光,是砾石,是山川,是河流;是果农的辛勤劳作,是酿酒师的匠心独运......
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场关于共同弘扬“风土”概念的研讨会——《风土复兴国际葡萄酒文化研讨会》如期举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际联合会主席郝林海以《贺兰山脚下的中国文明》为题进行开幕发言,他对风土精髓的这段发言,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一时佳话。
贺兰山东麓的风土,就像一首未完的诗篇,每一行字句都充满了生命的韵味。对世居于此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们而言,风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大地母亲赐予的珍贵礼物,是每一片土地独有的记忆与情感。他们用心血浇灌每一株葡萄,用智慧呵护每一滴酒液,因为深谙“真正理解并尊重风土的力量,才能酿造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佳酿 ”这一信仰。
这份信仰根植于贺兰山脚下4万公顷集中连片的酿酒葡萄园,根植于列级酒庄制度和120个各具特色的酒庄,根植于与世界各大产区联系密切的200多位职业酿酒师。他们中有宁夏人,有上海人,有四川人,有法国人,有德国人,有美国人,有阿根廷人……
而理解与尊重,是这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酿造者与行业从业者们对宁夏这块土地风土精神的深刻领悟与践行。当郝林海主席问起他们“什么是葡萄酒的风土”时,答案纷至沓来,却都蕴含着同样的深情与敬畏——
风土就是贺兰山,就是黄河水;
风土就是冬天用黄土埋藤,春天借轻风展藤;
风土就是祈盼的降雨,就是早来的晚霜;
风土就是根瘤芽,就是霜霉菌
风土就是酿酒师的高兴与不高兴
风土就是你吃了一碗羊杂碎后唱的那只“花儿 ”。
......
他们深知,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而风土,则是这故事中最真实、最生动的部分。也是这片土地上自然与人文共同交织的见证。每一株葡萄藤,每一片葡萄园,每一个酒庄,每一瓶酿造......都承载着风土的记忆,讲述着一个关于时间、土地与人的温馨故事。
在这里,他们不仅仅是酿酒的工匠,更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用心去感受每一寸土壤的变化,每一阵风的轻拂,每一次雨水的滋润,将这些自然的馈赠融入到每一瓶葡萄酒中,使之成为传递风土精神的使者。
风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跨越了国界与语言的障碍,连接着每一个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心灵。而风土的概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地理学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象征。它昭示着人类,不管身在何方,都要去发现、去保护、去传承自然的馈赠与恩施,而这,仅仅只是一种最普世的对文化传统传承与弘扬的生活方式。
古人曾问:风从哪里来?
古人也曾答:风起于青萍之末。
也许正是这样微小而又不起眼的地方,孕育出了最伟大的故事。而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这片土地上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传奇,探寻那份属于自己的风土情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力量。
出品 | 原野湃
美术设计 | L-Rita 策划编辑 | Marvin.M
摄影摄像 | 张云迪 梨睿 视频 | 子赟 布衣纽扣
*每期限量印刷*
*欢迎大家免费领取*
期待与更多空间达成合作互动
原读物投放 / 内容投稿 / 广告 / vx : CT14262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