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写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中化参》的作者刘静松,很荣幸和大家分享我和工作室同伴鲍加芳、郭卫婷、张莹共同发表在《中化参》2024年第11期上旬刊的文章《基于微粒观整体建构突破微观认知问题的实践——以酸、碱、盐为例》的创作思路。
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部分学生难以从离子角度快速判断两个化合物之间能否反应;在分析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绘制溶液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时也有不少学生感到困难。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将这些问题界定为微观认知问题。查阅已有文献,我们发现对微粒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发展层次、测评、实施策略等方面,甚少关注学生在微观认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且对微粒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内容,下册酸碱盐中的微观建构研究较少,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研究中我们梳理了学生的微粒观发展历程,发现在学习上册内容时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知是:分子分开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学习下册内容时学生需要建构的微粒观是“酸碱盐解离成离子”。该观念的建构零散分布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第9、10单元的教学中,导致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些内容是对微粒观的重要补充。于是我们提出从微粒观整体建构角度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在问题的解决实践中聚焦化学观念的形成。首先,在第9单元“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微观过程”教学中引入用数字化实验测量溶质溶解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变传统的知识介绍为用实验探索溶解的微观过程。其次,在第10单元以“乙醇是酸还是碱?”的问题引导学生建构“酸碱具有共性的原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化学观念形成。类似引导学生建构对中和反应的微观认知。最后,设计专门的专题复习课,提炼、升华学生的微粒观。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觉得效果很不错,于是对这个研究过程进行了整理、提炼,并形成了这篇文章。
带着研究的视角看教学,学生不会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研读文献、结合实践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回到实践去检验、改进,最后提炼形成文章,也许就是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之道。
感谢您的收听,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分享的文章发表在《中化参》2024年第11期上旬。
各位《中化参》的作者朋友们也可以通过以上简短语音的方式分享在《中化参》发表文章的创作心得,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包括:说明文章发表在《中化参》上旬哪一期(2024年中化参上旬发表的文章),文章的创作背景、思路,主要内容提要以及文章会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侧重分享文章创作思路的形成过程及成文手法。
2.语音时长在2分至3分钟,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声音洪亮、无背景杂音等。
3.语音格式支持mp3、wma、wav、amr、m4a,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
4.语音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hchkld@sina.com,联系人:刘编辑 029-85252731)。
我们将不定期推送征集到的优秀语音分享,以帮助广大教师了解教研论文的成文思路及内容组织方式,提高教研写作能力。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积极踊跃投稿,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编辑:石宇婧
复审:刘 琪
终审:王军翔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