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写】《提问·溯源·求证:基于科学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探秘微粒观建立过程”为例》写作分享

文摘   教育   2024-11-05 11:00   陕西  

作者说写




大家好!我是《中化参》2024年第9期上旬《提问·溯源·求证:基于科学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探秘微粒观建立过程”为例》一文的作者叶建荣,非常荣幸与大家分享此文的创作思路。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内涵的科学思维中提到,创新思维体现在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理性的反省思维。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善于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所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密切联系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多角度的理解,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授课中尝试引入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必要性的

那么,以什么内容为载体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呢?既然是学习新知识,首先就要知道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要从科学史中寻找相关线索和关键事件。在梳理科学史时,我们会发现知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受重重考验才能被认同。这些考验恰恰构成了知识的内涵,也揭示了科学知识形成的复杂但又真实的过程。过程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过程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学史的学习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学生产生有价值的思考,丰富对知识的理解。想到这,基于科学史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如何有效地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呢?这就需要从批判性思维的要素中寻找破解之道。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我认识到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求证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延续。提问,虽然是一项能力,但也是可以学习的,借助4个提问角度来发散思维,从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好问题。在备课时,我就在思考科学家是如何在没有足够观测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微粒观的?带着这个问题,搜查科学史,理出了一段从古至今的线索。对学生而言,可以以现有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提问,如已知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的?是否有证据作为支撑?微粒观的建立对世界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此时再搬出科学史的关键事件来一探究竟,可以说气氛切到好处。

在挖掘科学史价值时,我发现史料的类型可以再做细分,而细分的目的就是突出史料的教学价值。对于数据,可以适当简化,突出证据属性;对于假说,可以建立模型,突出解释功能;对于争论,可以形象化,突出对立特征;对于多个证据,可以组合起来形成证据链;对于实验,可以建立起条件、过程、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性思考等。将这些思考转化为教学任务,便是在提问之后以求证和反思的方式来延续批判性思维,从而形成思维的闭环。

作过程是进一步的提炼过程,使我对基于科学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感谢您的聆听,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分享的文章发表在《中化参》2024年9期上旬。

各位《中化参》的作者朋友们也可以通过以上简短语音的方式分享在《中化参》发表文章的创作心得,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包括:说明文章发表在《中化参》上旬哪一期(2024年中化参上旬发表的文章),文章的创作背景、思路,主要内容提要以及文章会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侧重分享文章创作思路的形成过程及成文手法。

2.语音时长在2分3分钟,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声音洪亮、无背景杂音等。

3.语音格式支持mp3、wma、wav、amr、m4a,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

4.语音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hchkld@sina.com,联系人:刘编辑 029-85252731)。

我们将不定期推送征集到的优秀语音分享,以帮助广大教师了解教研论文的成文思路及内容组织方式,提高教研写作能力。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积极踊跃投稿,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编辑:李红红

                                                                                                        复审:郭晓晨

                                                                                  终审:王军翔

点击购买期刊


更多精彩内容: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为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自1972年创刊至今,始终以其卓越、实用的内容服务于中学化学的教与学,受到了全国中学化学教师的信赖和追捧,享有“哪里有中学,哪里就有中化参”的美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