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东林山记

职场   2025-01-31 16:26   浙江  

东林山俯瞰图

东林山记

文|龙八月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台殿暖宜攀,风光晴可玩。”大年初一,行至东林山,恰逢晴光暖照,心想何不拾级揽胜。

散步至北山脚下,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立于眼前,题有“江左名山”四个大字。东林山海拔仅70余米,竟号称“江左名山”,口气着实不小。《嘉泰吴兴志》记载:“东林山,在县(注:归安县)西南五十四里,突兀于菰蒲溪泊之中,峰峦蓊秀。”我想,若东林山只有孤峰独秀之形胜,终难当“江左名山”之誉。

东林山书有“江左名山”的石牌坊

我不禁哑然一笑,便穿过牌坊向上走。山道为近年新筑,多以石块铺就缓坡,间或以石头砌为梯级,错落其间。鞋跟叩击石阶,发出清脆的声响,若是踩到路旁的枯叶,便能听到沙沙的足音。虽然落叶乔木带来些许疏朗的感觉,但挺拔苍翠的松柏、葱郁繁茂的丛生竹、绿意盈盈的蕨类、斑驳陆离的青苔,为这山林平添了几分盎然生机。也许古时林相山貌更为秀异,抑或是老祖宗审美在线,因为旧志一句“松声如涛,闻之忘俗”,让人顿生慕往之意。

行至一百五十步,山路左侧有座通锦亭,一游客在亭中小憩。亭,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叙事,有着隽永的美学意蕴。现实中的亭子,是让游人“进入”的物理空间,而山水画中的亭子,则是让观者“进入”的精神空间。东林山古建遗迹颇多,仅亭子就有眺远亭、瞰碧亭、灵芝亭等多处。《东林山志》云:“此地旧景宜人,往来雅士常于此休憩。


望月亭

复行两百步,就是望月亭。南宋文学家王质曾撰写名篇《游东林山水记》,写山画水,文采斐然,被收入《历代游记选》。他携友人傍晚登山,下山时已是“月一眉挂修岩巅”。此刻我虽无新月可赏,但见远山如黛,云霞浸染。忽悟此亭何止望月,分明是幅天然画框,框进四时朝暮的万千气象。如此看来,望月亭亦是望山亭、观霞亭。南宋时湖州贤守王十朋“地入东林眼界奇”之叹犹在耳畔,今日登临,方知此语尚可续:“东林山上眼界奇。”

石头路只铺至望月亭,往上的路更为松软。两百多步后,见一观景台,可远眺山下美景。“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曾不解王质在山上,如何将山下老百姓的劳动场景看得这般通透,直到我也登上观景台,望着远处如诗如画的洲汀岛屿,方才明白,当云雾化作蝉翼轻纱,当山风携带天地灵气,凡尘烟火与山水清音便在某刻灵犀相通。


观景台视角

观景台往东往西各有路。踌躇间,忽闻东边笑语声声。无问东西,循着声音而去。路边冬日树稀,俯瞰处隐约烟火人家,错落在山水之间。树影婆娑中有一抹黄色,那是衹园寺的院墙。湖州刺史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衹园寺始建于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几经毁损但有幸得以重建或修缮,香火绵延了一千五百载,钟声也悠扬了一千五百载。


董其昌《吕仙诗卷》行书

青瓦黄墙相隔处,道观梵刹两相望。回仙观肇基于北宋熙宁年间,据传沈东老为回先生吕洞宾所点化,于是舍宅建观。该观原址东林山北麓,后湮于战火,今迁建衹园寺西侧。苏轼曾探访东老踪迹,赋诗三首,苏诗题记:“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苏轼探寻吕祖走过的石桥,为其命名“回仙桥”,并手书刻石。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游东林山,亦挥毫写就《东林山回仙观沈东老传》。而明代董其昌手书《吕仙诗卷》,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创歌曲:回仙桥畔

几十步后,转入一小径,锦峰塔巍峨耸峙。该塔由《宋史》有传的北宋名将姚雄与人共建,为祈福之塔。塔成于宣和季年,靖康风雨欲来,令人几多唏嘘。锦峰塔为六面七层实心砖塔,七层寓意“七级浮屠”,人们常说“胜造七级浮屠”,即为福报极高之意。整座砖塔看起来古朴沧桑,明代时又在塔身增添了精致的魁星浮雕,顺应了人们祈愿文运兴盛、人才辈出的美好期待。将镜头对准锦峰塔,千年风雨凝成永恒一瞬:那一砖一瓦,俱是武臣文心;这一草一木,皆含黎庶愿景。


锦峰塔

东林山不过平原微丘,却如天宫遗落玉盘,吕祖仙踪、东老舍宅、葛洪炼丹、古刹归鹤、姚氏浮屠……方寸之地,人文浓度竟如此之高,足以令人游目骋怀、放情适意,难怪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攀登。东林山江左名山之地位,以文化为包浆,历经千年打磨而成。山水灵韵原本就不在嵯峨之势,正如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开篇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踏上归途,暮色渐浓。忽然想起清代诗人孙尔准的诗句 :“西塞山前鱼正美,东林寺里鹤应归。”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那只东林寺里待归的鹤呢?

办公室主任
服务全中国公务人员、文职人员
 最新文章